书城两性幸福妻子的八项修炼
10757900000024

第24章 知子莫如母——做个了解孩子的妈妈

*知子莫若母

知子莫若母,顾名思义,就是没有人比母亲更了解自己的孩子了。换句话说就是,最了解孩子的人是自己的母亲,或者说,对孩子了解得最深刻、最透彻的就是自己的母亲。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孩子自小就和自己的母亲生活在一起,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在母亲的听觉和视觉范围之内。另外,长期的生活接触,也使母亲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观察、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知子莫若母就不足为奇了。

战国时期,秦、赵两军大战于长平,相持不下,一时难分胜负。这时,赵王听信了秦国的“反间计”,准备用赵奢的儿子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

赵括平日只会纸上谈兵,并没有一点实际的作战经验,就连他的父亲赵奢都认为他不行。正当赵括准备带兵出征之时,他的母亲上书给赵王说:“吾儿非大将之才,不可以被任命为大将。”赵王觉得奇怪:这世上哪有做爹娘的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高官厚禄,光宗耀祖?赵括的母亲却想推辞儿子的帅位。于是,便召见了赵括的母亲,问她原由。赵括的母亲回答说:“当初先夫为大将军的时候,总是与将士们一起吃住,同甘共苦。大王所奖赏的一些财物,他都要全部分给手下的将士,只要他接受了命令,家里所有的事情他都不再过问,每有军情必定广纳贤言,博咨众士,不敢自传。而现在赵括刚刚当上将军,检阅兵马完毕,就目中无人,高傲自满。将士们都不敢仰视他。大王所赏赐的财物,他都拿回自己家里,每天所关心的是如何购置田地宅院。这种人怎么会适合行军打仗呢?所以希望大王千万不要派他去带兵打仗。”赵王听后不以为然,说道:“您老人家不必再过问这件事。我已决定了。”

赵括的母亲只好说:“既然大王一定要让他去,我也无法阻拦。如果他真的打了败仗,请不要让我跟着受牵连。”赵王答应了赵母的要求。

赵括当了将军之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战略,结果打了败仗,连自己的性命也丢了。因为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赵括的家人才没有受到牵连。

事实证明,知子莫如母。赵括的母亲能如此深刻地了解儿子的人格本质,说明她平时对儿子观察细致,儿子的所思所想都在她的预料之中。这是一个做母亲的都应该想到的事,如果连赵括的母亲都做不到这一点,那还会有谁能想到呢?

风靡美国的卡通系列片《辛普森一家》中的爸爸荷马?辛普森说:“在你的生命中最荒谬的一天,就算你有一台电动的骗人机器,你也骗不过你的母亲。”是啊!母亲陪伴孩子成长,母亲看着孩子长大,母亲照顾着孩子的衣食起居……她能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吗?

*做个了解孩子的妈妈

对自己的孩子了如指掌,是每位妈妈都应该做到的事。可现实中,也有的妈妈根本做不到这一点。连自己的亲生孩子都不了解,这样的妈妈怎么算得上称职的妈妈呢?

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如果你很了解自己的孩子,那说明你是个合格的妈妈,反之,你还需要更加努力,需要多花些时间和心思接触孩子、观察孩子、了解孩子。

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常常发生,孩子哭了,孩子不愿意去上学,孩子不听话……有的妈妈非打即骂,极大地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可认真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会哭?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去上学?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做妈妈的认真想过吗?对孩子的了解有多少?

很多妈妈常常大惑不解地说:为什么我们辛辛苦苦,真心实意地为孩子,可孩子却越来越不听话?为什么孩子不买我们的账,动不动还对着干?为什么我们想与孩子沟通交流,孩子就嫌我们唠唠叨叨烦死人?而且,经常是交流刚开始,双方就发生争执,有时是争得面红耳赤,最终是不欢而散。为什么孩子把我们的关心视为清规戒律?为什么孩子会说“这不许,那不许,真讨厌”?甚至选择离家出走,用自己的一时之气和天真举动来伤害我们的心呢?亲爱的妈妈,不要以为你包揽了孩子的一切,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关爱,孰不知,你如果不了解孩子,恣意妄为,你的爱一定会大打折扣,以致使孩子离你越来越远。

秋灵是个文艺工作者,也想让女儿像她一样,做一个小提琴手。因此,从女儿5岁开始,她就制定了详细的训练计划,每天再忙再累都要抽出时间教女儿学琴。可是,女儿的爱好不在这里,拿起琴来就说自己胳膊疼。练琴的时候,不是要喝水,就是想起什么玩具,注意力总是不集中,练到几个月,就再也不愿意练了。秋灵这下可火了:“这都是为你好,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不练琴以后别想吃饭。”女儿用恐惧而又憎恨的目光看着她,好像在说:不吃就不吃,宁愿不吃饭也不去练琴。秋灵虽然只是这样一说,但女儿真的不吃饭了。她左哄右哄,并答应女儿不再逼着她去练琴,她才愿意吃饭。

秋灵想,女儿既然不是拉小提琴的料,就教她学舞蹈吧。于是,每天回家就教女儿练跳舞的基本功。这孩子也真是,刚开始还挺喜欢,蹦蹦跳跳也很开心,可练习不到一周就不愿练了。秋灵再逼着她跳舞,她就极为反感地说:“又要跳舞,烦死了!烦死了!”再逼着她跳舞时,她死活都不愿意。而且秋灵发现,女儿不但对跳舞产生了抵触情绪,对她的态度也变得冷漠了,每天都不想和她说话,偷偷地躲着她。秋灵灰心了,也不逼她跳舞了。

谁想入学以后,秋灵渐渐发现女儿变了,每天回家吃饭后就回到自己的房间里,做作业、画儿童画。有一次,她无意地哼着一支曲子,女儿马上跑出来说:“妈,真没礼貌,人家画画也捣乱!”秋灵看女儿那副认真的劲儿,就笑着到她房间里看看画的是什么。嘿,真不简单,什么猫呀、狗呀、小兔子呀,画得还真生动形象。秋灵有些迷惑了,她不懂画画,丈夫也不搞画画,女儿怎么会有这种爱好呢?她问了女儿之后才知道,是跟同学学的,她同学的爸爸是位美术老师。并且,女儿告诉她将来要当个大画家。对此,秋灵感叹地说:“如果早早地了解一下孩子的喜好,知道她喜欢做什么,不喜欢做什么,就不会逼着她去练琴、去跳舞了。搞得母女关系紧张不说,还浪费了女儿学习画画的时间。”

这个事例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只有懂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做妈妈的一定要了解自己的孩子,不要逼孩子去做不喜欢的事。不了解孩子,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孩子不顺从就惩罚或责备,那样只会伤害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相反,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意愿,不但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还更有利于孩子成长。

因此,请做个了解孩子的妈妈吧!真心诚意地去了解孩子,弄懂孩子最需要什么,你才能给他强烈的自信和鼓励,才能更好地引导他走向成功。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只有你观察和了解这种充实的、活泼的、幼稚的生活;只有你细心考虑这种生活,参加到这种生活里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而且有益。”是啊!如果你只站在孩子生活的外缘上,对孩子的外表、感受、思想、行为、习惯、性格、心理、需要、交往、学习、喜好、情绪等,都熟视无睹,或全不在意,那你是不能与孩子心灵相通的,你也无法更好地更全面地了解孩子,你的教育也不能使孩子口服心服。

所以,妈妈们一定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伴孩子、观察孩子、倾听孩子。只有这样,你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而只有更好地了解孩子,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