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北京AtoZ:26个字母里的城市体验
10752600000100

第100章 十三陵

到了北京,有两个地方是必看的。首当其冲的是紫禁城。透过紫禁城,可以详尽地了解皇帝的生(包括他的生活质量》;但要想充分地感悟皇帝的死《包括他的死亡观念),则应该去十三陵。只有在十三陵,你才能最强烈地意识到:皇帝也会死的。皇帝已经死了!

然而,皇帝的死比起平民则显得加倍神秘。

所以逛完紫禁城,最好立即搭车去看十三陵,这是一条古老的路线。假如你对皇帝奢华的生活无端地嫉妒,或许在他的坟墓面前,心理会稍有平衡,毕竟,他交出了曾经拥有的一切,哪怕是很不情愿的。他交出了金钱、美女、宫殿、江山,他交出了宝马、良田、衰草、斜阳,他交出了玉玺,交出了权力……所有被劫掠、被征服、被霸占的,都将被归还。所有的神话都将破灭。从紫禁城到十三陵,是明代大多数皇帝的必经之路。

只有三人除外。其一是太祖朱元璋,安葬在南京紫金山下的孝陵;其二是建文帝,被自己的叔叔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永乐皇帝)打败,南京城破后下落不明,据说自缢于火海,可谓死无葬身之地;其三是第七代的景泰帝(代宗》,被复辟的英宗发动宫廷政变勒死,以王礼葬在玉泉山北金山口,他生前在十三陵地区预留的坟地也就作废了,这半成品百余年后改建为光宗朱常洛的庆陵,总箅没浪费。

夺建文帝之王冠的朱棣,迁都北京,营造了紫禁城。他在作威作福、尽享荣华富贵之时,已预先为自己的死亡作准备了:在西北郊昌平天寿山下修筑亲华的陵墓,即长陵,其规模与气势丝毫不比太祖的孝陵逊色。长陵的宝城(含城墙、坟山、方城)以及地宫,是朱棣登基后第七年(1409年)开工的,四年后建成。地面上的主体设施梭恩殿(祭祀之用)是今北京地区保存下来的最大、最完整的明代建筑,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其东西长度及气势,即使紫禁城的太和殿与之相比,亦显得局促。永乐皇帝不仅在文治武卫方面好大喜功,对待死亡、对待身后事也舍得下本钱,丝毫不马虎。许大龄先生在赞叹长陵拥有十三陵中最长的神道、最大的碑亭和碑、最大的享殿和最大的宝城之余,还开过一个玩笑:“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与其说是派郑和到海外寻找建文帝,不如说是宣扬国威和向海外取宝更为可信。要想将来能从长陵发掘出一部抄本《永乐大典》,这可能性不大,但从长陵以及景陵、献陵中发现郑和从海外带回的珠宝、香料倒是十分可能的。”朱棣是仅次于开国之君朱元璋的大明二号人物,属于创业之君,“靖难”(夺权)、迁都、守边、远征(他死于北伐鞑靼、瓦刺二部的途中)乃至修陵,无不为了追求“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因此长陵带有纪念碑性质。

在长陵周围,另有十二陵,皆是朱棣的龙子龙孙及后裔。他们先后继承了朱棣的遗产一紫禁城及金銮殿,不仅模仿其生,而且模仿其死,一律大兴木土地修建陵墓,并且大肆聚敛用于殉葬的宝物,恨不能将人世间的黄金美玉、绫罗绸缎全部随身带走。长陵的宝藏尚是个谜,而万历皇帝的定陵已于1956年发掘了,其中出土的大量殉葬品中,光锦缎料就达160匹,皇帝的王冠及龙袍皆以金丝金线绣织而成,连皇后的凤冠都不同凡响锿嵌宝石百余块、珍珠五千余颗,简直准备在九泉之下开珠宝店了!与之相比,连阎王爷都显得像是穷光蛋了。

定陵在十三陵中尚属中等规模的,为从房山西南的大石窝运来一块造丹陛用的长三丈、厚五尺的石料,就发动两万搬运工足足拖了28天。十三陵总共耗费了多少人力,可想而知。还有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庆陵、德陵等等呢?据史料记载:规模较小的献陵动用军夫、工匠23人,在前十二陵中,最小的景陵也用了十万人。每修一陵,都会使无数工匠劳累而死。例如在修长陵过程中,朱棣曾派专人去天寿山工地宣读他写的祭文以示慰藉,由此可见一斑。为死人修坟,不知要浪费多少人力物力,以及累死多少活人,这就是中国历史上长夜般的愚昧与黑暗。死亡居然比生命更重要、比生活更重要。帝王们的死亡观念,是今人无法理喻的。他们在给自己修筑一座座陵墓的同时,无形中也使中国漫长的君主制时代逐渐陷入了一座巨大的坟墓一封建社会在帝王们的奢侈与昏庸中走向末日。人类的发展史就是文明与野蛮相搏斗的过程一一文明最终成为野蛮的掘墓人。皇帝终于死了!

十三陵是十三位皇帝的阴宅,也可以说,是他们死后所拥有的地下皇宫一另一种意义上的紫禁城?

他们终究要搬这么一次家。

给皇帝搬家可真够费事的。金棺玉床,宝鼎香炉,霓裳羽衣,铜车石兽,甚至连铺盖卷都不能遗漏,还有数量惊人的“零花钱”一一随葬的货币。一切的一切,皆遵循视死如生的礼制。

以定陵为例,仅建设费即达白银八百余万两,更别提其余无价的殉葬品了。陵内生活用品一应俱全。皇帝的幽灵若是在金碧辉煌的地宫游走,一定会觉得很舒适吧?只可惜我们无法了解到他死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