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优秀教师师德的8项修炼
10752300000010

第10章 影响教师心理的因素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充满着动态过程,它包含着很多相对独立的特质。因此,造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样和复杂的。我们从个人主观因素和外部客观因素两方面来予以分析。

个人主观因素

1.自我概念的发展水平

研究结果显示,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自我概念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自我概念越是积极,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就越高。自我概念水平较高的教师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对自己有较多肯定性的评价,即使面对失败的情境也常常能较全面地分析主客观原因,不轻易否定自己,能够很好地调整、控制各种不良情绪,保持健康的心态;那些自我概念水平偏低的教师则经常会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特别容易在失败的情境之中对自己进行否定,体验自卑,将那些本来微不足道的小事看作是自己失败和无能的结果,从而深陷于抑郁、焦虑、无望和痛苦之中,对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可见,教师形成较高的自我概念水平对其心理健康的维护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个体的需要发展受阻

个体的需要是产生个体行为的原动力,是行为动机产生的基础,人的所有活动都是建立在某种需要基础之上的。合理需要的满足是个性良好发展的先决条件。正如马斯洛(A。H。Maslow)所说,低级需要是一种缺失需要,是个体维持生命所必需的;人的社会性、精神性需要特别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如满足不充分则会出现动机缺乏、情绪失调、性格怪异等。就教师这个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群来说,他们进行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显得更加的突出。在教师成长与发展水平研究中,发现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依次关注自我生存、教学内容、学生发展、自我成长与职业发展——其需要的发展水平是不断提高的。教师的工作动机也主要来自环境适宜、安全保障、归属与支持、公平、尊重与地位、抱负与目标等。但是在现实当中,教师的这些基本需求通常得不到重视,并且受到限制,或者是纯精神的需要以及需要的多元化长期被忽视,自我发展的需要也受到阻碍,从而诱发出教师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例如抑郁症、职业倦怠等等。

3.人际适应能力较差,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是保证教师顺利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条件。教师所从事的这个职业决定了教师在学校里同学生们接触的机会和时间比较多,除了工作关系之外,教师和他人进行交往的机会会比较少,可是教师在工作当中所受到的压力和因此而产生的情绪失调,倘若不能在和其他人的交往过程当中得到及时的宣泄,积攒下来就会对教师的身心健康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另外,由于教师的人际关系网络较狭窄,因此其所获得的情感支持就可能使教师得不到满足,当情绪和压力无法宣泄时,教师就会产生认知偏差,从而影响人际关系,造成恶性循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发现,那些在人际交往关系当中出现适应不良的教师,一旦有了能够同他人进行交流的机会,很少会对他人的意见进行耐心的倾听,而是会将自己的不满一股脑地倾诉,表现出攻击性的行为,例如对学生进行打骂和体罚,对家庭的成员乱发脾气,将家长当成自己的出气筒等等,或者是表现出交往的退缩,缺乏对家庭事务和教学工作的热情等等。

4.教师的压力及其应对方式

在不少关于教师心理的研究说明,教师心理健康的状况和心理压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教师的心理压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产生的一种消极情感反应,这种反应对教师的良好身心状态是一种潜在的威胁,易导致一系列心理、生理症状。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角度来看,教师所体验到的压力比其他职业的人高很多,其主要来源有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足的工作条件、时间的紧迫感、经济压力、缺乏教育支持等。除此之外,当压力和紧张产生之后,教师怎样看待和应对这些压力,会令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对职业的态度产生影响,而这些态度和问题解决的方式反过来又会对教师的身心健康状态产生影响。一般来讲,对压力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教师易产生心理问题,而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教师就不易引发心理问题。

外部客观因素

1.社会因素

社会给教师提供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社会赋予教师的社会地位以及工作条件等等,在教师的心理上形成了一种潜在的压力。同时,面对外部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教师可能缺少心理准备和相应的能力去适应。他们一方面想要了解社会的变化,一方面又受到墨守成规的困扰,这就形成心理矛盾。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人们对于教育的期待越来越高,再加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将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进行改变,这与教师原有的认知结构、业务能力、身心素质产生了很尖锐的矛盾,这或许会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引发心理问题。此外,在社会公众方面,一般把教育质量低、学生问题多等方面的问题都归罪于教师,这就直接或间接降低了教师的社会威望,减少了社会对教师的支持,这种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态度同样导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除此之外,社会上的很多不良的风气也会令教师在心理上感到极大的不平衡。

2.学校因素

学校的管理以及学校的条件对于教师各个方面的影响都很大。由于学校管理不当引起的与教师直接有关的问题,如教师角色模糊、工作量负荷增大、自己的时间被占用、缺乏自主权、没有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等,都易于导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除此之外,学生的品行和学习情况同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之间也是密切相关。与其他职业不同,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个体,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被教师关注,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且不易为教师所控制,这也对教师构成心理威胁。学生彼此之间的矛盾、学生的不良行为、厌学的情绪,以及较差的学习成绩和对教师的不良态度等等,全都是中小学生每天一定要面对和加以解决的难题,这时常会令教师产生厌倦之感,导致教师产生心理问题。

3.教育职业的客观因素

教师这一职业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同时,在教师的教学工作中也确实存在着对教师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的因素。首先,因为教师所从事的这一职业的特殊性,社会通常会给予教师过高的职业期待,会认为教师应当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担负着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成才的重任;传递并创造着社会的精神文化。这种期待无形之中给了教师一种莫大的精神压力。其次,教师担负着多种角色——角色过度负荷。教师是一个扮演着很多不同角色的忙碌之人!

扮演多种角色,因其要求和期望各不相同,容易导致角色混乱和冲突,产生角色压力。最后,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挑战与教学强度和难度的增加,使教师紧张、焦虑不堪。教师个性的发展被教育教学领域沉淀下来的很多弊端、错误的观念以及行为压抑住,教师的创新精神也被扼杀;教学需要不断更新和改革,使教师长期处于变化和不确定的挑战之中,增加了教师适应的难度;超负荷的工作量以及相对偏低的工资福利待遇也会令教师的心态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