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语禅心
10752000000047

第47章 偷牦牛喻——文过饰非,欲盖弥彰

“佛语”

譬如一村,共偷牦牛,而共食之。

其失牛者,逐迹至村,唤此村人,问其由状,而语之言:“尔在此村不?”

偷者对曰:“我实无村。”

又问:“尔村中有池,在此池边,共食牛不?”

答言:“无池。”

又问:“池傍有树不?”

对言:“无树。”

又问:“偷牛之时,在尔村东不?”

对曰:“无东。”

又问:“当尔偷牛,非日中时耶?”

对曰:“无中。”

又问:“纵可无村,及以无树,何有天下无东、无时?知尔妄语,都不可信。尔偷牛食不?”

对言:“实食。”

“译文”

有一个村子的人,合伙偷了一头牦牛,大家把牦牛杀吃了。

那个丢了牛的人,寻迹来到这个村子。他叫来这个村的人,问他们情况。他问道:“我的牦牛是不是在你们这个村?”

偷牛的人回答说:“我们并没村子。”

牛主人又问:“你们村里有一个水池,你们在水池边杀吃牛的,对不对?”

村人回答说:“没有水池子。”

牛主人又问:“水池边有一棵树,是不是?”

村人回答说:“没有树。”

牛主人又问:“你们偷牛时,是在你们村东边,对不对?”

村人回答说:“没有东边。”

牛主人又问道:“你们偷牛的时候,不恰好是中午吗?”

村人回答说:“没有中午。”

牛主人又说:“即使可以没有村子,没有树,哪有天底下没有东边、没有中午的呢?你们只会撒谎,是一群不可信任的人。你们偷了牛并吃了是不是?”

偷牛的人回答说:“确实是吃了。”

“禅心”

面对证据确凿的指控,恬不知耻地矢口否认无异于自己打自己的耳光,给别人看笑话。

天底下可以没有村子、可以没有水池也可以没有树木,但是天底下怎么可以没有中午呢?面对牛主人的穷追不舍,村人终于如实回答了已经把牛吃进了肚子里面的事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了错知道改正就行,而像这个村子里面的村民一样不但不承认自己的错误,还在胡言狡辩妄图脱逃罪责,实在是令人气愤。一旦被人抓到真凭实据,严酷法律却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作奸犯科的小人。

错误是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当你把错误无限制放大的时候,它就会成为你成长中永远难以消除的伤痕,强大的阴影将会笼罩你的一生;而你若是把它看做是人们一生必经的经历,坦诚地去面对它并且积极去改正,它便会转化成为你人生路上成功的基石,助你一步步迈向更高更远的天堂。

觉宽禅师将毕生的精力都花在了修行参禅上,不知不觉间,年老的他成了一代高僧。一日,从老乡那里得知他的外甥因不务正业,快要倾家荡产了。老乡希望他能回乡一趟,劝慰一下外甥。

年老的觉宽禅师回到了家乡,见到了阔别已久的外甥,爷俩相聚异常开心。当晚,在洗净后上床休息,禅师在床上坐禅坐了一夜。整个过程中都没提及外甥的不良行为。

第二天早上,禅师即将离去,突然,叫住外甥给他系草鞋鞋带。外甥十分高兴地给他系好了。此时,禅师慈祥地说道:“孩子,人是在一天一天地变得衰老,你自己要保重,把握当下,好好做人,好好做事。”

从此以后,禅师的外甥一心钻于自己的事业上,很快便扭转了倾家荡产的败局,事业一下子红火了起来。

外甥因为禅师的一句话而明白了自己的错误所在,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懂得回头的浪子才更加具有拼搏的精神,因为他们曾经历经苦难,更加明白时间对于他们的珍贵。有了错误本应虚心承认,诚恳改过,倘若似偷牛者一样努力地去文过饰非,似乎完美无瑕,实则失去了真实的可信度。

纸里面包不住火,对于错误的隐瞒只会给自己的心灵增加沉重的负担,内心的煎熬往往是最折磨人的酷刑,并且永远没有旁人可以分担你的痛苦。只有放下心中的负担,用积极阳光的心态去面对曾经犯下的过失,才能在思想上战胜困难、战胜自我,才可以获得解脱。而只有思想上没有了额外的负担之后,才能轻装上阵,去迎接未来的机遇与挑战。

承认错误是勇敢和自信的表现,因为你敢于去面对并不光彩的过去,由此,对于充满希望的未来还有什么恐惧呢?生活便在你一念之间变得轻松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