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切片”
四块烂玻璃
作为一个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够依法治班——用班纪班规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避免人治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那一年的十月份,我班的学生在一个星期之内,竟然接连打破了教室的四块玻璃。
那一天,一名小个子男生低着头走进了我的办公室。
“老师,我犯错误了,不小心把班里的前窗玻璃给打碎了。”
当我弄清楚了他的确是不小心打破玻璃的事实后,没有过多的批评,而是问他:“根据班级规定,损坏公物应该怎么办?”“照价赔偿,写一份检查,扣除自己20分的量化考核分数。”看来这个学生到办公室之前,已经看过班规了。“既然有规定,按规定去做就行了嘛!只是以后应该注意不要让这样的事情再发生啊1
世上的事有时候就是那么富有戏剧性,就在打碎了第一块玻璃后的第二天、第三天和第五天,又有三个学生接连将教室前门的一块玻璃和学校化学实验室后面的两块玻璃打破了。经过了解,这些事情也确实是无意的,有的是因为进门的时候,门有些紧,推门过于用力,而这个教室的门框也确实多年没有修理,那天玻璃就掉下来了,幸亏当时没有砸到人,就这也把这个学生吓了一大跳。而实验室的玻璃确实是一个学生在踢足球的时候,一脚踢歪,从老远的地方,踢到了玻璃上。出现这些事情后,除了给学校的后勤说明情况,及时修理了门窗外,对于学生们,只是提出了增强安全意识,活动的时间要选好场地等事项,其他的并没有过多的批评,只是要求按照班级的规定去做就行了。事实上,这些学生在给我说明事情经过的时候,都已经按照班级规定落实过了。
“反思”
我提起这件事没有别的目的,只是想说明,在班级管理中要学会用班规约束规范学生。就像这件事吧,如果说学生打碎一块玻璃是正常的现象,可是如果一个星期内接连打碎了四块玻璃,是不是会让人很生气,我们在生气的同时会不会加重对后面几个学生的处罚。如果我们只是因为自己的心情不好,而随意加重对后面几个学生的批评和处罚的话,那么,我们自己就是班纪班规的破坏者。同时,也会给学生一个不好的印象:班级的纪律班主任可以不遵守,也就是说,这个纪律可有可无。那么,班级的规定就会逐渐地失去应有的作用。所以,在这些事情发生后,我并没有大发雷霆,甚至在第四个学生来给我说明原因时,我反而觉得有些可笑:这确实是一个偶然呀!后来在班会上,讲到这些玻璃事件时,我只是着重强调学生做事一定要小心,不能损坏公共财物。但在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处理上,我们只能按照班规落实,并没有因为后面的学生接连犯了同样的错误而加重处罚,班级管理也没有出现负面影响。
“建议”
在我们平时的班级管理中,很多时候,都是因为随意性和盲目性而让班级的管理乱了方寸,在长期没有规矩与方圆的泥淖中越来越觉得迷惘,看不到管理的前方。事实上,就像是上述现象一样,如果一看到学生表现不好,就是批评,就是呵斥指责甚至停课反省,而事实上又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又没有让学生明白自己错在哪里,犯了什么样的错误,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要接受什么样的处理。这样的处理会让学生找不到北,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应对,在心里就会引起反感,有时候就会背着老师故意做一些让你发现不了其实又存在的事情,如果到了这个程度,管理上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在平时的管理中,一些班级管理之所以陷入一个“班主任天天围着学生转,而班级依然天天乱”的尴尬无序的境地,最终就连班主任自己也自觉乏术,无能为力,恐怕大多是因为没有规矩,没有落实,过分的随意化、情绪化而导致的恶果。
所以,对于一个班级,如果想引领学生学会自我约束,自我规范,那么依规管理班级必不可少。依规带班,是班级管理的根本。
(1)制定班纪班规
要想依照班规班纪管理,形成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首先就必须要有班纪班规,也就是要有班级的规章制度才行。在这一方面,尽量让学生们参与制定班级的各种规章制度,或者说是老师只给学生提出有哪些方面应该让学生们考虑,至于如何制定,奖惩措施如何,这一点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己完成,老师只做一个指导。学生参与制定,一是可以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自己就是班级的主人,是具体事务的管理者与执行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管理的权利意识。同时,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们自己制定的制度,一是自己明白内容,也会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二是在执行和落实的时候,也比较容易接受,不至于让学生觉得是老师在强制他们,内心会有反感。在这里,还必须要说的一点就是,这些规章制度一定得让所有的同学们都知道,在班级进行公示,对于有问题的可以讨论、修改。最终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通过。这些制度,不要过于严厉,要能够让学生接受,而不是故意地为难学生,惩罚学生。相信,制度不在于惩罚的力度大小,而在于引导学生们遵守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当这些大家都通过的制度确定下来后,就可以张贴在教室,让学生熟悉,并用自己的行为进行落实。
(2)严格落实
有了制度,并不能证明班级的管理就是一个制度化的管理。事实上也确实有很多这样的情况:班级里确定有着明确的规章制度,可是,班级的管理却依然混乱。这里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制度仅仅是贴在墙壁上的制度而已,并没有真正地得以落实。这个问题其实真的不能小看。在平时的管理中,不能认为有了制度,班级管理就会自动按照这些制度运行了。如果没有很好地落实,这些制度也只能是一纸空文,达不到真正的约束引导的效果。所以,第二步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把这些制度条例贯彻落实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打折扣。这些制度必须有人专门负责,必须有人专门落实。最好的方法,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学生们既是制度的制定者,又是管理和落实者。针对每个时间、每个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及时依照制度进行落实。时间一长,学生们就会自觉形成习惯,就像是每天早上起来就会自觉地刷牙洗脸一样。这些制度一旦能够根植于学生心中,学生也就能够自觉依照这些制度来规范自己,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班级是一周一小结,一月一大结,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心里都有班纪班规这杆“秤”,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能够随时用这杆“秤”来衡量自己、规范行为。
(3)班主任不要做纪律的破坏者
这一点也是很多班主任不太注意的地方,或者是认为这些班级的规章制度,仅仅是对学生而言的,自己并不在这些制度的管束之内,所以一旦有什么事不太高兴、不太顺心的时候,就让自己的情绪支配了自己。对于学生发生的问题,不再是依照原来的规定去处理,而是随意进行处罚。这种行为,其实无意之中已经把自己凌驾于班级的制度之上,已经破坏了班级的纪律,很多时候,就会让班级管理再次陷入无序状态。这一点,看似不是管理的内容,其实,对于班级的正常管理、良性管理有着极大的破坏性,必须引起班主任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