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学做一名合格的班主任
10751500000022

第22章 要善于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隐性因素

这个事情想起来,现在也觉得只是庆幸。

那是临近高三毕业的前夕。那天的中午,我就发现了外班有几个学生在我们的教室前面转来转去,时不时地从门口把头伸进去,但是好像又没有什么明确的事情或是目标。

下了课后,我就把班长喊到了办公室。问他最近班里有没有发生什么事情。班长说,没有什么,一切正常。我说,你再想一想,有没有不正常的情况或是苗头?

班长想了一会儿,又回去把副班长和团支书一起喊来了。三个人站在那里,一脸的无辜:确实没有什么事啊!

我笑着说,不是批评你们的埃我就是问一问班里有没有事。另外,我刚才发现有几个外班的学生在咱们的教室外一直打转,是在找谁吗?好像有些不正常。

这时候,班长才朝着另外两个学生看了一眼说,是这么回事:今天有几个外班的学生趁着课间到咱们班来,是来串联的。

串联什么呢?我问道。他们,他们想……班长的话有些吞吞吐吐了。

怎么这么不利索了?是什么就说什么吧。面对我的话,班长说,是想让我们一起参加他们晚上搞的活动。

我马上感觉到这好像是不好的活动,要不然,班长怎么会这样不敢说。

我让班长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班长这才把整个事情说了出来。原来其他的几个班级想在晚上搞一次活动,又怕老师和学校批评,所以,就想多联合几个班级一起搞。具体的内容,就是撒纸片。这个活动,既像是一次活动,又像是一种心理上的释放。

我对这样的活动的本身不置可否。但是,对于这次活动,我却不是太赞同。因为,毕竟马上要进行高考,学生需要的是心态的平稳,另外,这样的活动我也觉得意义不大。

回到班里,我给学生们强调了几点。

(1)说明这件事情

进入教室,我给正在安静学习的学生们说明一下情况。从学生们的小声的议论中,可以看出有些学生已经听说过这件事情了。看来学生们之间信息的沟通还是比较快的。

(2)表达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

我对这件事的看法如下:如果这只是一个人的单纯地发泄自己的心理不满或是郁闷,我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是有人有组织地进行这样的活动,我认为动机是不纯的。因为,当前高考在即,我们需要安静的心态,些许的过激行为都有可能导致我们心态的失衡,这对马上就要进行高考的我们是极为不利的,有可能让我们多年的心血付之东流。所以有必要认清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

(3)给学生们提下醒

我的态度是不支持。我并不反对这种行动,也理解这种心情。但是,我反对在高考之前两天的时间内安排这样的行为。我说,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这就叫得体。否则,好心也会做坏事。语文考试中有一个“得体”的考查点,其实也是这样的。我在给学生们提醒的时候如是说。

得知了这个消息,下午放学的时候,看到几个年级的领导和班主任加强了值班。整个晚上并没有什么动静,校园气氛良好。

可是,还是防不胜防,就在晚上放学的铃声响起,值班老师刚刚离开了教室之后,教学楼上从四楼到二楼,纸片纷纷而落,如同雪花一样,霎时飘满了空中。纸片抛落之多,匪夷所思,最后扫集起来,竟然装了满满一大三轮车,并且,所有抛撒的纸片规格基本一致,大约一厘米见方。

在这次活动中,没有我班的学生参与。倒是有几个参与值班的老师的班级,反而都参与了这次活动。

评析

说起这件事,很多教师和学生多年之后都还记忆犹新。

这样的活动,能否缓解学生高考之前的心理压力,这样的活动有没有更合适的理论支撑,姑且不论。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对于学生日常管理中隐性因素的发现,也是一位优秀的班主任老师所应该做到的。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很多事情发生之前,往往会有一定的征兆。这些征兆又往往不太为人所注意,表现为隐性因素。如,同学之间有了问题,脸上的表情就会很僵硬,整天耷拉个脸,没有精神;如,一般而言,一个学生每天到校时间基本上是一致的,忽然有一天来得较晚;如,受到了委屈的学生,在表情和语言中无意识地流露;如,本来活泼的学生,忽然变得沉默不语;如,课堂之上,学生注意力一直不能集中下来,心有所思,如此等等,都可能显示出他们的学习或生活中有了情况,班主任老师就要加以注意,要及时找这些学生谈话,及早沟通,以便及时解决问题。

有一所学校,在一天早晨自读课堂上,竟然发生了一起一名男生用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刺死同班另外一名男生的事故。原来,被刺学生长期欺负这个学生,长时间的隐性伤害让这位男生怒从心头起,终于在一个早上自读课爆发出来。

这无疑是一起恶性事件。但是,这样的事情平时也会有一定的表现的。如果班主任老师能够细心一点,多一点观察和了解,这样的事情也许就能够避免了。

调查显示,有相当多的少年儿童(19.9%)在受到委屈或伤害时出现了“谁也不告诉或无人诉说”的情况。其中,中小城市的孩子多于大城市的孩子,男生多于女生,学习成绩较差的孩子多于成绩较好的。因为不想说或无处可说,而把委屈或伤害默默地埋藏在心底,久而久之,小小的心灵隐藏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也留下了一道道伤痕。他们独自啜饮痛苦,体验心灵的孤寂和无人言说的痛楚,本不起眼的伤害,可能会在长期地积郁中逐渐壮大,对其心灵造成更大的伤害。

我们作为班主任,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一定要多观察、多了解、多分析,及早地发现这些隐性因素,及早行动,防患于未然。

有一些有关校园隐性伤害的数据,可供大伙参考:

①30.8%和29.5%的少年儿童最怕“老师批评或体罚”和“被人瞧不起”,其次是“考试”占19.4%,“被同学欺负”占11.3%。

②“经常”被老师罚站或罚跑的少年儿童占2.6%,“偶尔”有此类经历的则高达37.7%,“经常”和“偶然”放学后被罚留校的分别为2.8%和26.2%;“经常”和“偶然”被罚抄课文或作业多遍的分别高达4.4%和33.4%。

③有3.3%的少年儿童“经常”被老师讽刺、挖苦、责骂,“偶尔”有此类经历的为23.4%;“经常”和“偶然”受到老师“不让进教室听课”惩罚的少年儿童分别为1.5%和10.6%。

④“经常”和“偶尔”有“高年级学生欺负低年级学生”经历的学生分别为6.1%和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