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学做一名合格的班主任
10751500000015

第15章 做好学法指导和情感疏通

“情景切片”

学生试题分析与指导

昨天是周二,按照学校安排,晚上照例要对一些优秀生进行辅导。刚好,前几天和郑州进行了联合考试,学生们(这些学生有的不是我教的班级的学生)就把自己的试卷拿了过来,想就自己试卷中的一些问题找老师谈谈,或是想找到一些解决的办法。

这些也应该说是常规工作。考试过后,对于试卷的分析,是发现问题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当然也是解决问题从而找到以后努力方向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所以,无论老师还是学生们,对于试卷的分析都是比较重视的,只看一看学生们面对语文试卷上可怜的数字或是大大的红叉的表情,你就知道学生们内心的焦虑和着急的情绪。

第一个坐在我面前的是一位女生。她的试卷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诗歌阅读与大阅读这两个板块,其实,这两个板块也正是很多学生发愁的地方。可谓是“英雄不幸略同”啊!这个学生的试卷上,诗歌这板块的几个试题下面,学生所答的内容都是满满的,而且,你如果认真看一看,也会发现,正确答案所给的内容,也基本上都在其中了。但是,阅卷老师所批的分数,都是相差一二分,甚至更多。学生显得有些迷惘。就问我,“我的得分为什么会这么少啊1我当即就给她一个肯定的回答:从你这个卷面的内容来看,一看就说明你不会答题,没有答题意识,你得不到高分也就理所当然了。听到这,学生更是一脸的懵懂了。我就又问了一句,如果你是阅卷老师,你说你会不会看这些密密麻麻的答案,会不会仔细地阅读这些内容,另外,你如果仔细看过高考所给出的答案有没有这样答题的,所给出的答案有没有你所答的这么多的内容?学生的回答都是肯定的:不会,没有。那就对了,我说,这就是你没有得高分的根本原因:一是,没有答点意识,要点不突出,从这一点就看出没有应对高考的意识。二是,你的答案过多,一定会掩盖了你的要点,这样就给阅卷老师带来了麻烦。囿于高考阅卷的时间性、紧迫性和特殊性,这样的试卷是不可能得到高分的。如果你想得到高分,考虑一下,你应该从哪些方面加以注意。然后,我就把这个学生的答案给它重新划了一下,在上面标了几个小小的①②③④,再在原来的基础上减去了一些字数。然后,我问她,如果你是阅卷老师,就这个和你原来的答案比较,哪一个得分较高,能高几分,为什么?这个学生立马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最后,我给她强调了两点:一是要有答点意识,也就是说要有重点,要分点作答。二就是要学会看试题的分值来估量自己的答案意识。一般而言,设题给多少分值,答案的要点有几点,基本上是吻合的,要学会看分答点,就像是量体裁衣一样。学生很高兴。最后,我给她强调说。其实,这就是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看自己得分的高低,也不要仅仅拘泥于一两个试题的就题论题,一定要有总结,有归纳,有概括,有提升,这就有了研究性意识,这比单纯的量的重复和积累效果要好得多。

接下来,又有好多的学生来了我这里,大多是提出了现代文阅读与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在现代文阅读中,这些学生试卷的表现除了与上面的那位女生存在的问题差不多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自己做出的答案总是和给出的答案有出入,这是什么原因?如何解决?事实上,对于这个阅读问题,必须是学生自己能够正确地阅读理解,才能够作出正确的回答。而学生阅读积累的浅薄,常常是制约学生作出正确答案的瓶颈。但是,基于语文学科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所处的劣势地位,基于语文学科的慢性特点,要想让学生们在这个方面短时间内有很大的提高是不太可能的。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没有办法提高。我给他们提供的参考就是:以高考原试题作为训练的标本,做一定量的练习,在练习中要注意自己的答案和所给出的答案进行比对。尤其是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自己的答案和原答案的出入,也就是说自己的答案不对,这个问题通常暴露的是学生对原材料的理解不够,那就需要在阅读这一环节上多下工夫。再就是如果是自己的答案的意思和原答案差不多,就是不到位。那么,这种情况多是自己的语言表述有问题,就要在自己的语言组织上多下工夫,做到“深思精写”。后来,又给他们强调了给那位女生说的答点意识。学生们似乎有了一定的感受。最后,我依然是给他们一个建议,一定要有研究意识,不要单纯地做题,只注意量的积累,不注意质的提高。一定要注意对试题的研究,注意对高考所给出的答案的研究,做一定量的训练,精选经典试题,比盲目题海训练要好得多。

在后来的作文这一问题上,我也从研究这个方面和学生们进行了交流,直到放学的铃声响过,这节辅导课才算是结束。

其实,我们目前的复习中,很多学生,包括老师,也很少注意对问题的归纳和概括,对问题类型的研究和分析,只停留在就题论题的层次之上。这样的做法,无疑是缺少提升,缺少高度的,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明显的效果,这也是学生们常常不愿意跟着老师学习的一个原因。

“反思”

和以往相比,我觉得在近几年的班级管理中,有两个难度较大而又收效甚微的工作越来越突出,那就是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和情感疏通。

记得前几年在进修心理学时,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个心理学导师曾经戏称,目前的中国孩子的一生中平均每人都有一次得抑郁症的机会。这句话虽然看似玩笑,其实它说明了目前孩子们所面临的压力之大。

第一,人口的剧增,加剧了社会的竞争程度。这种竞争也不可避免地表现在学校和学习中。第二,目前中学生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的期望值很高,把诸多的希望都放置在孩子们孱弱的肩头,这也无疑加剧了孩子们的压力。同时,不断加快的社会生活节奏,各种各样的信息和价值观念,也会给这些缺少困难与挫折的磨炼、亲情体验稀少、人际关系单一的学生们带来不同的影响和困惑,在客观上就容易造成其心理方面的影响,甚至形成了心理障碍。

所以,在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和在情感方面的疏通对于目前的很多学生来说,都是很有必要,而且也可能会越来越重要。

比如,在学习方面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有些学生在某一科的学习中,总觉得自己努力了,可是却没有效果;有的学生在某一门成绩落后时,刻苦学习了一段时间,结果再一考,不要说进步了,还不如原来没有努力时候的分数高呢;更多的还有一些学生学习态度很好,学习动机程度也比较高,可就是成绩不如别人,如此等等。

遭遇到这些问题后,学生们总会抱着满心的希望到教师这里来,想在老师这儿找到一个答案,或是让教师给自己一个解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还能学好吗?我还有希望吗?

而事实上,我看到更多的是,教师们常常是给了孩子一大堆诸如“你应该相信自己”“好好学就会有进步”的空洞说教,而很少有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建议指导。这样的结果会让学生很失望,甚至产生了“习得性无助”的恶果。

这几年来,一直担任着学校复读重点班的班主任,在学生学法指导方面感受颇深。高考前面几个月的指导,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在语文方面,我一直坚持“试题有机化,题目类型化,思路条理化,答案规范化”的原则,给学生们指导,板块效果极为明显。在作文应试方面,针对学生的不足,加强调整指导,经过指导,能按照要求去做的学生,作文得分基本上都在48分甚至50分以上。

2008年,我在所带的两个班级的后墙上,分别贴下了由我所写的一篇散文和一篇小说,都是以汶川地震为写作对象的。等学生们下了高考的语文考场后,都高兴死了。因为,当年全国卷的语文高考作文试题,正是有关汶川地震的。那一年,我所带一个班里的语文成绩达到120分以上的就有14人之多。

这几年,我所带的班级在高考升学中,本科升学率都在97%以上,甚至2007年,班级一共80多个学生,其中在高考中分数线达到一本的,就有47人;2009年,班级一共有83个学生,达到一本分数线的就有50人。在这几年里,我教过的学生,考入北大、清华的一共有12人。我觉得,学生之所以能考出这么好的成绩,其实和有效的指导确实有着一定的关系。而这里面,最为重要的不是老师的指导能够让学生有效地提高了多少自己不能得到的分数,而是让学生得到自己本来就会的应该得到的分数。在高考中,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们有很多分数都是不应该失去的,如果能够在这个方面做好工作,其实就是很大的胜利。

而在学生的情感方面,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和父母的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早恋、青春期心理问题以及行为障碍等。在这几个方面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早恋和心理问题。

尤其是早恋,在这个问题上,好像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是,实际的效果并不见得好到哪去。这里面,关键是要做通学生的思想,这是最为重要的,心情再急切也没有用。对于不同性格、气质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要有耐心,一般的两三次谈话,基本上是没有用的。表面上不谈了,往往是转入了地下,这就更具有了隐蔽性,工作做起来难度也就相应大多了。在这个方面,有时间可能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当然,有时候家长知道了也不一定有利于工作的开展。总之要因人而异,方法要灵活适当。

“建议”

从现实生活来看,做好学法指导和情感疏通,已经是班主任必然要面临的课题。在这个方面,我通常的做法是:

(1)在学法指导方面

我通常的做法是,首先要分析学生具体的学情,让学生详细具体地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谈出来,或是写出来。然后再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把学生的问题细化。如具体到某一学科的某一章节的某些具体知识概念或是公式的运用等,是知识的欠缺还是熟练程度不够,或是做题过程中的心态,从接受过程、知识结构,到迁移能力和具体解答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这几个方面作一具体分析,让学生能感觉到有具体的操作层面,这样他们的心里就觉得有了努力的方向或是措施。当然,归因过程中,除了这些具体的指导外,还一定要强调努力的程度,不归于运气或是其他不可控的因素之上,很多时候,再结合学科任课教师的看法和意见。另外,也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具体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如让学生明白知识迁移之间的基本关系,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耶克斯—多得森”动机与成效曲线法则,还有学习的阶梯式的提高过程等。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个方面要有耐心,要能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分析,帮助学生制订计划并且要随时调整指导方法。对于一些有特殊障碍的学困生,则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才行。

(2)情感处理方面

要讲究一些处理技巧,如学生和家长的关系紧张,那就要妥善做好学生和家长双方的关系才行。如在早恋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上,一定要戒急躁处理,要学会冷静。而在心理上常常出现的问题是焦虑过度或是轻度的强迫意念,在这两个问题上,班主任最好能对青春期的孩子们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有一些基本的常识和认识,并能有一些最基本的处理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好。例如,我班有几个学生经常会有上课走神这一现象,他们为此苦恼不已。据他们反映,自己越是着急就越是出问题,越想这个问题,就越是走神。经过我们共同的分析,我告诉他们一个方法,那就是“顺其自然”,不要过于关注,走神是一个正常现象,越关注就会越严重。同时,让他们准备一个小小的皮筋套在手腕上,当自己再想这个问题时,就扯紧皮筋弹一下,让疼痛感替代想法。过了一段时间,他们这种想法大多有了好转,基本正常化了。其实,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内隐意念行为的消化过程。另外,在学生中还存在一个相对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失眠,除了身体病变引起的失眠之外,大多也是由于心理上的紧张引起的。要能够引导帮助学生学会放松,改变休息习惯,多吃一些钙质丰富的食物,在休息之前,喝上一杯奶配上甜饼,也可以改善睡眠质量。

学会学法指导和情感疏通,对于班级的管理来说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