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惊鸿浙大
10750200000039

第39章 中国过去建设之情形

中国建设,发源很早,许多工作在上古中古和近古时期,即已完成,不过吾人未称之曰建设而已。民元以来,因为技术的落后和国民自信力的薄弱,各种工程事业,悉仰助于外人。言铁路:沪杭与京沪铁道请英人帮助借英款而兴筑;言矿产:开滦煤矿,由中英合办;抚顺煤矿,则为日人所染指;言电气事业:电报则模仿日本,上海与戚墅堰电厂则请德人设计;言水利:赖华洋义赈会之美工程师代为设计一部分工程;其他交通农业各方面之建设,无不仰赖于外人的资本和技术,绝少单独的负全部责任而进行。但自革命以后,尤其是近十年来,建设方面很有进步:

甲、铁道———就浙省而言,主要的交通工作如杭江铁路即今之浙赣路,民十六北伐完成,十七年即设计准备兴筑;地理形势是沿途平坦,自诸暨至江山,山都很少,天然是造铁路的地段,何况它联络浙赣两省,在军事国防上,占重要的地位。其后年余,即测量完竣,基本金只有二十万元,即大胆兴筑,经过许多困难,终于民廿三年造好。虽然很小且用轻轨,全部资本二千三百万元,同时觉得很有意义:

第一:有自信力、有勇气以二十万基金创造出价值二千三百万的大工程建筑。

第二:全部工程,悉由中国人自办。

第三:因为没有预备充足的资本,是为工作而工作;不足经济的来源,当然是由于社会人士之同情,而此种同情心,发生在建设逐步完成之后。

因此路之成功,促起经济委员会之建立,江南铁路公司筑京芜铁路。同时因有劳绩,经中央核许接至江西而成浙赣路,更有湘黔,川黔渝柳路之兴筑和粤汉路之完成,此外如京赣闽路及广梅路之兴筑等,实开中国交通事业之纪元。前此与外国厂家或银行团订合同时,必须藉助于外国工程师,现在可不要了,这全由于国民自信力的坚强,和生产技术的进步。

乙、水利方面:导淮问题迄为全国大水利问题之一。昔自安徽至江苏北部,时常泛滥,近采两种方式以疏浚之:一、导淮自海州入海;二、引水入江。苏省府决定折中办法:一部分导淮入海,一部分入江,以民国十年最高水位为标准,以上入海,以下入江,自工程开始后,苏北农业,遂无曩昔十年一次水灾之患。

丙、公路问题:在浙江方面,有三千三百七十五公里已完成;其中三分之一为商办,三分之二为省营。这也是因自信力的结果而努力,更鼓励外省的仿效。一方面是物质上的成功,一方面是心理上的进步。

丁、电气电力事业方面:昔之南京市电厂,设备陈旧;杭州电厂规模较小,技术亦不良;自从建设委员会有了整个的计划,南京兴建一万千瓦之首都电厂,在杭州闸口亦建七千五百千瓦之电厂,规模很新,拟用本省煤。民十六后建委会更规定民营电厂之限制,每厂必有技术负责人,故电气事业之管理,渐臻技术化。这一半是因时代的需要,一半是由于政府的注意,于是京杭与戚墅堰之国营电厂,成鼎足而三之势。

电信方面分部营省营民营三种。浙江省无线电先为部营,后归省电话局;长途电报自民十七起由省府开始创办,今已完成者有:沪杭、杭兰、温杭、杭嘉、杭湖、杭昱、杭甬、杭衢八大干线,如蟹之八足。然市内电话,昔为商办,经专家之研究,咸以为市内电话,有创办之必要,遂收自商营公司而由省营,以成:一、杭嘉(杭州至嘉兴),二、杭长(杭州至长兴),三、杭甬(杭州至宁波),四、杭兰(杭州至兰溪),五、杭处(杭州至丽水———古处州),六、杭温(杭州至温州),七、甬温(宁波至温州),八、龙温(龙游至温州)八大干线之总枢。江苏省长途电话所以不能发达者,盖镇江省会电话非由省府负责也。其后相继有赣鲁湘诸省长途电话之建设,民廿三四间,交通部亦决心兴办九省长途电话。此种好现象是中国人惰性的改变,更有工程师为各种建设的推动力。

戊、农业:建设较慢。因技术、品种、推广各方面皆很困难,不若工程之易;浙江稻棉,已有相当成就;从农业方面讲,苏浙不同:浙江做上层研究工作,江苏多做下层工作。

己、人才:技术人才,土木有二千多人,机械有一千三百人,电机约千人,化工有五百七十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