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历代军事将领成才故事
10749200000062

第62章 狄青:面涅将军,忠谨有素

狄青(公元1008~1057年),北宋名将。字汉臣。汉族,北宋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市)人。面有刺字,善骑射,人称“面涅将军”。从军后,被选充任皇帝宿卫的班直。宋仁宗宝元元年至宝元三年(公元1038~1040年)初,出任延州指使,在对西夏的防御战争中以勇敢著称,屡立战功。后官至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宋、西夏和议订立后,被召入京,屡官侍卫马军副都指挥使,拜彰化军节度使,升枢密使。平生前后25战,以宋仁宗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正月十五日夜袭昆仑关最著名。

战绩累累,青云直上

狄青身长7尺,浓眉大眼,姿态雄伟,胸襟广阔。出身贫寒,从小就胸怀大志,16岁时,因其兄与乡人斗殴,狄青代兄受过,被“逮罪入京,窜名赤籍”,不得已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在西北称帝,建立西夏。宋廷择京师卫士从边,狄青入其选,任延州指挥使,当了一名低级军官。在战争中,他骁勇善战,多次充当先锋,率领士兵夺关斩将,先后攻克金汤城,宥州等地,烧毁西夏粮草数万,“收其帐二千三百,牲口五千七百”,并指挥士兵在战略要地桥子谷修城,筑招安、丰林、新寨、大郎诸堡,“皆扼贼要害”。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一马当先,所向披靡,在宋夏战争中,立下了累累战功,声名也随之大振。

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经尹洙的推荐,狄青得到了陕西经略使韩琦、范仲淹的赏识。范仲淹授之以《左氏春秋》,并告诫他说:“将领若不知天下古今之事,顶多只是匹夫之勇。”狄青于是发愤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由于狄青勇猛善战,屡建奇功,所以升迁很快,几年之间,历官泰州刺史、惠州团练使、马军副部指挥使等,宋仁宗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六月,推枢密副使。

面上黥文,轻视讥笑

狄青出身行伍,他脸上是刺得有字的。宋代兵士和犯人都照例刺字,犯人刺在脸上,兵士有时刺在手背上,有时刺在脸上。刺字同时涂墨,墨痕深入皮肉,水洗不去,历久格外明显,所刺的字称为黥文,正是他出身行伍的表记。他由小兵累立战功,做到枢密使,自己看来,这脸上的表记是很光荣的,但旁人却常借此取笑他。有一次,狄青在定州做副总管时,一天赴知州兼安抚使和都总管韩琦的宴会,有个侍宴的妓女名曰牡丹的向狄青劝酒说:“劝斑儿一盏”。意在讥笑他脸上的黥文。第二天他把白牡丹打了一顿板子出气。一个妓女居然敢当面讥笑总管,可见出身兵士的人如何被人轻视了。

后来他由延州知州入为枢密副使,枢密院派人迎接他,等了几天,他还没有来。迎接的人骂说:“迎一赤老,屡日不来!”原来开封一带俗称兵士为赤老,因此许多文人都称他为“赤枢”。这也可见兵士出身的人,就是做到与宰相同等地位的高官,仍不免要被人瞧不起的。及至他做到枢密使,科第出身的王尧臣方为枢密副使。尧臣笑他脸上的涅文说:“愈更鲜明”。他不客气地回答说:“莫爱否?奉赠一行”,然则他的同僚也讥笑他了。不仅同僚讥笑他,皇帝也看不惯他脸上的黥文。据吴曾能改斋漫录,宋仁宗曾命王尧臣传谕狄青把脸上的黥文用药除去,狄不肯奉诏,对王尧臣说:“青若无此两行字,何由致身于此?断不敢去,要使天下贱儿知国家有此名位待之也。”他这几句话,真足为当时的武臣吐气。

受命剿匪,袭取昆仑关

宋仁宗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十月初,广西少数民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自称仁惠皇帝,招兵买马,攻城略地,一直打到广东,并围困广州达两月之久,朝廷几次派兵征讨,均损兵折将,大败而归。仁宗感到极度失望,十分恐慌,就在举国骚动,满朝文武惶然无措之际,仅作了不到三个月枢密副使的狄青,自告奋勇,上表请行。并向仁宗保证,有能力平定叛乱,慨然说道:“我起自行伍,要报效国家,唯有上阵杀敌,愿亲率大军,前往平叛,誓将贼首捕获,押至殿门之下。”听罢狄青的陈述,宋仁宗十分高兴,非常感动,任命他为宣徽南院使,宣抚荆湖南北路,让狄青统一指挥岭南诸军,平叛广南盗贼事,并亲自在垂拱殿为狄青设宴饯行。

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正月初,狄青率军进抵宾州(今广西宾阳),与孙沔、余靖等会师,合军3万。时岭南诸军兵疲意沮,纪律松弛,有令不行。狄青未至前,传令诸军占据要地,勿擅自出战,按兵不动,令大军休整10天。侬智高得到情报,放松了警惕。陈署恐狄青独得战功,违令率000步卒轻出,因军纪涣散,将无威令,兵败金城驿(今广西南宁东北),丧师000余。狄青整饬军纪,严申军律,数陈署败军之罪,将其与所属将校32人处斩。诸将相顾失色,全军肃然,令行禁止。旋声言休兵,令诸军备10日粮,借上元节,张灯三日,分宴将佐军校,佯作按兵不动。侬军侦探不知狄青兵谋,返报宋军不会即进。侬智高部将建议扼守昆仑关俟宋军粮尽兵疲而击。侬智高轻敌,未加戒备。

时上元节夜半,狄青称疾退席,乘风雨夜暗,出其不意,率轻骑倍道潜出,袭取昆仑关,于归仁铺(今广西南宁东北)列阵。黎明,军侯来报,诸将方知狄青已经出关,孙沔、余靖遂引军急进。侬智高见险关已失,倾数万众布阵迎战。狄青依侬军阵势,令右班殿直张玉为先锋,如京副使贾逵、西京左藏库副使孙节分别率左、右军,孙沔、余靖率中军,自率精骑隐蔽于阵侧后。初战,侬军气势甚锐,频频猛攻,孙节力战而死,宋军稍退。贾逵见侬军蜂拥而至,引军占据高地,然后率众将自上而下冲击,截断侬军为二。

这时,鼓声大振,狄青手持白旗,挥旗从两翼杀出。两路骑兵互相穿插,忽左忽右,不时变换冲击方向。侬军犹疑,不知所为,阵势大乱,纷纷逃遁,退回邕州。宋军追杀50余里,杀其弟侬建中、侍郎黄师宓及士卒200余人,俘500余人。是夜,宋军兵临城下,虚张声势,鼓噪大呼,侬智高以为宋军欲将攻城,纵火焚城。逃往大理(今属云南),广南叛乱平息。

狄青能顺利讨平侬智高,除了自身善于用兵,另一方面则离不开仁宗的信任。时人曾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评论:为将之道有三:一曰智、二曰威、三曰权。狄青讨伐侬智高,可谓是能施其智而奋其威,在当世都是绝无仅有的。

班师还朝以后,论功行赏,狄青被任命为枢密使,作了最高军事长官。

“点评”

狄青是宋朝难得的一个有勇有谋的武将。在重文轻武的宋朝,狄青应该算是很幸运的,他降生在宋与西夏战争的历史时段,遇到了宋仁宗这么一位宽容的君主,受到了当时主持西部战事的范仲淹的赏识,这三个条件成就了狄青一生的大业。同时也使他从卑贱的人下人而至于官居极品,在赵宋一朝可谓是前无古人,正所谓时势造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