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历代军事将领成才故事
10749200000053

第53章 薛仁贵:三箭定天山,仁政高句丽

薛礼(公元614年~683年),字仁贵,汉族,山西绛州龙门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城东十里之遥的修村),唐朝名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道教传其为白虎星君下凡。随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创造了在军事、政治上的赫赫功勋。

早年务农,妻劝投军

薛仁贵为薛安都的六世孙,属于河东薛氏家族,但是到他这一辈已经没落。其父薛轨早丧,虽自幼家贫,但习文练武,刻苦努力,天生臂力过人,因生于乱世未有什么发展,长大务农,娶妻柳氏,生得一副大饭量。

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唐太宗诏令调集粮草,招募军士,准备东征高丽。时年30岁的薛仁贵穷困不得志,希望迁移祖坟,以希望带来好运。他的妻子说:“有本事的人,要善于抓住时机。现在当今皇帝御驾亲征辽东,正是需要猛将的时候,你有这一身的本事,何不从军立个功名?等你富贵还乡,再改葬父母也不迟!”仁贵听了,觉得有道理。于是,投身张士贵将军军营,成为其部属。

安市之战,第一猛将

刚当上小兵不久,薛仁贵就凭借自己的勇猛立功了。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于洛阳出发出征高句丽。同年三月,在辽东安地战场上,唐朝将领刘君邛被敌军团团围困,无法脱身,无人能救,在此危难时刻,薛仁贵单枪匹马挺身而出,直取高句丽一将领人头,将头悬挂于马上,敌人观之胆寒,遂退,刘君邛被救。想一想他只是唐军的一个小兵,但敢为大将之事,勇气甚佳,本领更佳,此役过后,薛礼名扬军中。随后不久,薛仁贵在安市之战中把自己的武艺发挥得淋漓尽致,凭此一战,完全可以说他是唐朝武力第一猛将。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四月,唐军前锋进抵高句丽,不断击败高句丽守军。六月,至安市,高句丽莫离支遣将高延寿、高惠真率大军25万依山驻扎,抗拒唐军。唐太宗视察地形后,命诸将率军分头进击。此战薛仁贵身着奇装异服,与其他士兵不一样的白衣,手持方天画戟腰挎两张弓,单骑冲阵,一个人杀入敌人25万大军的阵势里面,打的敌人是阵形混乱而无法迎战,高延寿、高惠真屡次想重新组织队列杀起来,可都被薛仁贵冲杀的七零八落,唐军大举跟进,高句丽军大败。战时,李世民在远远的地方已经望见那个白袍小将在人山人海中精彩搏杀,非常惊讶,接着就是惊喜,于是战后,李世民立即召见还只是小兵的薛仁贵,赐马二匹,绢40匹,生口10人为奴,并提拔为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一个身无任何官职的小兵被皇帝亲自召见,可见实力非同小可。

后来唐军被困在安市城,久攻不克,后值冬天大雪,粮草不济,遂撤退。途中,太宗对薛仁贵说:“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几乎成了名言。拿尽辽东大地,百万领土来评价薛仁贵,可以看出他的能力,又提升为右领军中郎将。

守玄武门,力救高宗

回到中原以后,薛仁贵被委以重任,统领宫廷禁卫军被派驻扎玄武门。就这样没什么战事,薛仁贵守了12年半的玄武门,途中千古一帝唐太宗也去世了,纵观薛仁贵起家,是唐太宗亲自发现了这块埋在土里的金子,但是真正给了他叱咤风云的军事舞台的人是唐太宗的儿子,雄韬大略的唐高宗。

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闰五月初三夜,天降大雨,山洪暴发。水冲至玄武门,保护皇帝的人大多都已逃命去了,薛仁贵很愤怒,说:“安有天子有急,辄敢惧死?”然后薛仁贵冒死登门框向皇宫大呼以救高宗。高宗感其恩,说:“赖得卿呼,方免沦溺,始知有忠臣也。”多亏靠了你,我才没有被水溺死,我才知道这世上有忠臣啊。并特赐御马一匹。根据记载,这次山洪附近死了几千人。唐高宗非常感谢薛仁贵,以至于日后多次提起这事,这件功劳也许大家认为不是什么开疆扩土的大功,但是皇帝认为这功很大,毕竟是救了自己一命,从此薛仁贵的人生上了一个新台阶。

首战高句丽,直取敌将

唐高宗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唐高宗李治命程名振征讨高句丽,以薛仁贵为其副将。薛仁贵于贵端城(位于今辽宁浑河一带)击败高句丽军,斩首000余级。第二年,薛仁贵又和梁建方、契必何力等,与高句丽大将温沙门战于横山。当时,薛仁贵手持弓箭,一马当先,冲入敌阵,所射者无不应弦倒地。接着,又与高句丽军战于石城,遇善射敌将,杀唐军10余人,无人敢当。薛仁贵见状大怒,单骑突入,直取敌将。那个敌将慑于薛仁贵勇武,来不及放箭,即被薛仁贵生擒。不久,薛仁贵与辛文陵在黑山击败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以下将士,战后他因功拜左武卫将军,封河东县男。

三箭定天山,一朝除后患

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铁勒进犯唐边。唐高宗诏郑仁泰为主将,薛仁贵为铁勒道行军副大总管。出发前唐高宗宴请将士,席间唐高宗对薛仁贵说;“古善射有穿七札者,卿试以五甲射焉。”薛仁贵应命,置甲取弓箭射去,只听弓弦响过,箭已穿五甲而过。唐高宗大吃一惊,又不好意思,当即命人取更加坚固的铠甲赏赐薛仁贵。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回纥铁勒九姓突厥(九个部落联盟)得知唐军将至,便聚兵10余万人,凭借天山(今蒙古国杭爱山)有利地形,阻击唐军。当年三月初一,唐军与铁勒交战于天山,铁勒派几十员大将前来挑战,薛仁贵应声出战,独挑几十人,连发3箭,敌人3员将领坠马而亡,敌大军见之,立即混乱,薛仁贵指挥大军趁势掩杀,不久敌人大军投降。之后继续北进,将铁勒九部的首领伪叶护三兄弟生擒,从此回纥九姓突厥衰落。当时世间流传歌谣“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

连克两城,威震辽海

唐高宗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十月,庞同善继续进攻,在金山路上遇到高句丽大军10多万人,被打的落荒回逃,高句丽军追的兴起,薛仁贵率本部兵马冲杀出来,将敌人大军拦腰截断,敌军大乱,薛仁贵领兵奋力杀敌,此战杀的昏天暗地,最后薛仁贵大败高句丽军,斩首5万人。唐军乘胜攻占南苏、木底、苍岩3城,与泉男生部会合,赢得了金山之战的胜利。

金山之战是唐初年的罕见的大规模遭遇战,是灭高句丽四大战役最关键,最大的一次战役,基本消灭高句丽精锐部队,为彻底胜利奠定基础,此战由薛仁贵亲自指挥,功不可没。

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十一月下旬,薛仁贵仅带000人的兵马向前进军,发兵扶余城(今吉林四平),有的将领大力反对,认为人实在太少了。但是薛仁贵说:“兵不在多,顾用之何如。”不在多少,就看你主将会不会用,历史上能说出这样“大话”的将军也没有几个。时逢冬天,东北大地,白雪皑皑,薛仁贵000玄甲骑兵全部着白衣。当他们发现敌人的时候,薛仁贵当机立断,利用骑兵平原优势,冲杀敌人。于是在白色的雪域平原上,正在行军的高句丽兵看见一大团白色飞冲而来。薛仁贵指挥杀敌,用了7个时辰,不到15个小时的时间斩杀俘敌万余,剩余军队四散溃逃。接着薛仁贵率领将士继续前进,乾封三年(公元668年),薛仁贵的部队攻占坚固的扶余城。之后高句丽连续40多座城市直接向薛仁贵投降,薛仁贵声名鹊起,威震辽海,神威四方,自此,高句丽所最惧怕之人为薛仁贵。

会师平壤,降服高句丽

就这样薛仁贵大军沿途破城抵达平壤城下,与从行军大总管李等诸路大军会师平壤,大军合围,攻破平壤,薛仁贵亲自接受高句丽国王投降,根据史料记载,高句丽国王高藏在向薛仁贵投降签字的时候,连抬头看薛仁贵的勇气都没有,威慑力到了何种地步。自此,隋唐几代帝王灭亡高句丽的愿望终于在高宗这里得到了实现。

之后,高宗命薛仁贵率兵留守平壤,并授薛仁贵为右威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兼检校安东都护。薛仁贵受命后,移治平壤新城。他任安东都护期间,作为地方长官,表现出了杰出的政治才能,立即投身于恢复和平,恢复生产,医治战争创伤的工作中。史书说他这时抚养孤儿,赡养老人,治理盗贼,提拔任用高句丽的人才,表彰奖励品德高尚、行为优异的百姓,一时间高句丽人都非常喜悦,忘记了亡国之痛,士民安居乐业。

“点评”

薛仁贵一生为了保卫大唐社稷巩固与百姓安居乐业,驰骋沙场,出生入死,戎马40年,功勋卓越。在朝鲜和象州的政绩也非常突出,他创造了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句丽等赫赫功勋。其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唐盛世”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