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做事技巧
10748600000064

第64章 正确看待别人的赞许

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有对手。这些对手可能是你的同事、你的朋友、你的敌人,采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你的竞争对手,看起来好像是一件小事,但却决定一个人的成败。

与人相处贵在知人性。与贪婪、世故的人交往,就不要想着如何从这些人身上获得利益;与正直、老实的人交往,也不要想着如何去占他人的便宜。与不同的人交往,重要的是先把握住他们的心理特点,让他们以一种他们自己认可的,同时,你也容易接受的方式建立交际关系,这也是巧妙灵活的处世之道。

你可能花费了大量时光竭力赢得他人的赞许,或因得不到赞许而忧心忡忡。如果寻求赞许已成为你生活的一种需要,那么你现在就该做些事了。首先,你应该认识到:寻求赞许与其说是生活之必需,不如说是个人之欲望。当然,我们都愿意博得掌声、听到赞扬或受到称颂。谁不愿意如此呢?在精神上受到抚慰会给人一种美妙的感觉,而且也的确没有必要在生活中放弃这种享受。赞许本身无损于你的精神健康;事实上,受到恭维是十分令人惬意的。寻求赞许的心理只有在成为一种需要、而不仅仅是愿望时,才成为一个误区。

如果你希望得到赞许,那仅仅是乐于得到他人的认可。但如果你需要赞许,那么你在未能如愿以偿时便会十分沮丧。这正是自我挫败因素之所在。同样,当寻求赞许成为一种需要时,你就会将自己的一部分价值奉献给“外人”,因为你必须得到他人的赞许。假如这些人提出反对意见,你就会产生惰性。在这种情况下,你是在将自我价值置于别人的控制之下,由他们随意抬高或贬低。只有当他们决定给你施舍一定的赞许之辞时,你才会感到高兴。

需要得到他人的赞许就够糟糕的了,然而如果在每件事上都需要得到每一个人的赞许,这就更糟糕了。如果是这样,你势必会在生活中遇到大量痛苦和烦恼。此外,你会慢慢建立起一种平庸的自我形象,随之产生的便是自我否定心理。

毫无疑问,你要在生活中有所作为,就必须完全消除需要得到赞许的心理!它是精神上的死胡同,它绝不会给你带来任何益处。

人在生活中必然会遇到大量反对意见,这是现实,是你为“生活”付出的代价,是一种完全无法避免的现象。一位名叫奥齐的中年人,他就是一个典型的具有需要赞许心理的人。奥齐对于现代社会的各种重大问题都有着自己的一套见解,如人工流产、计划生育、中东战争、水门事件、美国政治等等。每当自己的观点受到嘲讽时,他便感到十分沮丧。为了使自己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行动都能为每一个人所赞同,他花费了不少心思。他向别人谈起他同岳父的一次谈话。当时,他表示坚决赞成无痛致死法,而当他察觉岳父不满地皱起眉头时,便几乎本能地立即修正了自己的观点:“我刚才是说,一个神智清醒的人如果要求结束其生命,那么倒可以采取这种做法。”奥齐在注意到岳父表示同意时,才稍稍松了一口气。他在上司面前也谈到自己赞成无痛致死法,然而却遭到强烈的训斥:“你怎么能这样说呢?这难道不是对上帝的亵渎吗?”奥齐实在承受不了这种责备,便马上改变了自己的立场:“我刚才的意思只不过是说,只有在极为特殊的情况下,如果经正式确认绝症患者在法律上已经死亡,那才可以截断他的输氧管。”最后,奥齐的上司终于点头同意了他的看法,他又一次摆脱了困境。当他与哥哥谈起自己对无痛致死的看法时,哥哥马上表示同意,这使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他在社会交往中为了博得他人的欢心,甚至不惜时时改变自己的立场。就个人思维而言,奥齐这个人是不存在的,所存在的仅仅是他人做出的一些偶然性反应;这些反应不仅决定着奥齐的感情,还决定着他的思维和言语。总之,别人希望奥齐怎么样,他就会怎么样。

一旦寻求赞许成为一种需要,做到实事求是几乎就不可能了。如果你感到非要受到夸奖不行,并常常做出这种表示,那就没人会与你坦诚相见。同样,你不能明确地阐述自己在生活中的思想与感觉。你会为迎合他人的观点与喜好而放弃你的自我价值。

的确,应付受人斥责的局面很不容易,而采取为人所赞许的行为则容易得多。

但如果为回避困难而选择后者,那就意味着你认为别人对你的看法比你的自我评价更为重要。这是一个在我们社会中难于避免的而又必须避免的危险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