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做事技巧
10748600000035

第35章 摆正位置,立足社会

摆正自己在群体和社会中的位置,才有可能处理好上下左右的人际关系。首先要防止的,就是被奉承、阿谀冲昏头脑。人常常因为别人的谄媚阿谀、奉承巴结而得意忘形,结果迷失自己,为人所利用而不自知。为什么不能保持理智,冷静地分析自己、了解自己呢?惟有认清自己,才能愉快开朗地在人生道路上前进,让自己走得更稳,更踏实。

战国时代,晋国遭韩、魏、赵三分天下,晋公子文于仓促逃难,因为怕后面有追兵,所以不敢稍做停留,连夜逃到一个村庄。侍者告诉晋公子:

“此村的员外是公子的老朋友,公子旅途劳顿,不如先到他家休息,等候未赶上的家眷。”

公子忙说:

“昔日我喜欢管弦之乐,他知道以后,立刻送我一把好琴;我喜爱收集腰间的翡玉,他也拿着好玉馈赠给我,这个人只知道用物质来巴结奉承以求得功名利禄,并非真心真意待我。如今晋国失势,他如果知道我在此地,一定会捉住我,把我当成礼物送给敌人。这个人绝不能依靠,一旦被出卖,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果真,这个员外一听到文于经过村庄的消息,连忙召集人马在后面苦追不舍。

物质的赠予和美丽的言辞并不代表一个人的真心。和朋友交往时,必须要有辨别是非,判断对错的能力,不要因为珍贵的礼物和巧言令色就迷失自己。当然,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就连三国时一向以狡诈著称的曹操也有被人欺骗上当的时候。

三国时代,魏军和吴、蜀联合的水师,隔着长江相对。魏军军势强大,对吴、蜀造成了重大的威胁,联合水师自付无法以正面攻击取胜,吴军周瑜为此感到十分烦恼,前锋大将黄盖上前献计说:

“敌军的主力都是北方军,不习水性,怕晕船,为了不让船摇晃得太厉害,所以把所有的船都连结在一起,如果我们用火攻,将可以一举歼灭魏军。”

周瑜听了黄盖的话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马上要进行火攻,但是不到一会儿,周瑜却召集全营大将说:

“敌人的军备坚强,如果想马上击败敌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看来今后将会面临长期的战争。现在传令下去,每个人都要准备三个月的粮食,以准备长期应战。”

黄盖听了这些话,很不高兴地说:“末将主张采取火攻,就是希望能够速战速决,如果不采纳这个方法,是绝对不可能赢的。与其如此,不如干脆投降算了。”

周瑜听了这些话,不禁怒发冲冠,骂道:

“你这么说显然有扰乱士气之嫌,拉下去,杀头。”

众将领都惊慌地劝阻周瑜;但是周瑜丝毫不为所动,仍然不肯息怒,在场的将领纷纷跪了下来:

“现在斩了黄盖,会引起军心不平,不如等战后再做处罚啊”。在众将领的请愿下,黄盖才逃过一死,但是活罪仍然难免,重重地打了100大板。大将在军中被打是奇耻大辱,刑罚结束以后,黄盖脸上露出十分不甘愿的表情,全身气得发抖退了下去。

当晚,黄盖写了一封造反的投降书给曹操,信中说想要造反,以报此仇。黄盖受罚的耻辱,早就在魏及蜀吴两军之中传开,但是谁也没料到,这是周瑜和黄盖预先设好的苦肉计,偏偏聪明一世的曹操,也被蒙骗了。

水战的日期到了,黄盖和自己统领的吴军做了另外的行动,20艘船满载着芦苇、鱼油和硫黄,慢慢朝着魏军前进。

“你看黄盖果真照着他信上说的,夺了吴军的粮草来降了。”

曹操看见黄盖统领的军队渐渐靠近,心里十分高兴。但是等黄盖接近魏军的船队时,他所率领的每一艘船却突然起了大火。刹那之间,只见燃烧的船冲入魏军的船队,用锁链绑住的魏军船队,马上一艘接着一艘地燃烧起来。黄盖率领着吴军,杀尽慌张的魏军,此时在岸边等待的刘备蜀军也加入阵营,打得魏军落花流水,仓惶而逃。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战。

曹操当时的实力其实是可胜过孙刘联军,可惜他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以为自己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连敌方的大将都“肉袒来降”,看来真是无敌了。结果当然很惨,甚至从此断送了他统一天下的雄谋大业。

摆正自己的位置,还要有不被对方故意制造的假象所蒙蔽。

三国时代,魏明帝去世,由8岁的曹芳即位为顺帝。按照明朝帝遗诏由太尉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一起辅佐幼帝。司马懿年高德勋,经验老练,而曹爽则年少得志,气焰很盛,一开始这两个人就注定要变成劲敌。

血气方刚的曹爽,对于司马懿事事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才做决定,非常的不耐烦。于是向幼帝进言,把司马懿擢升为专司天子教育的闲职,而自己独占政权。曹爽虽然已经把握了实际的政权,但是心中仍然觉得不安。这时刚好曹爽的至交李胜要到故乡荆州去当刺史,于是曹爽便请李胜借着辞行之名,去探望司马懿的近况。

司马懿这个时候已经70岁了,由两个侍女摇摇晃晃地扶出来。衣冠不整,嘴角的口水流个不停。

“主人,您口渴了吗?”

侍女去拿开水给他喝,但是他边喝,水就边流出来。

“我听说太尉中风了,但没料到竟然这么严重。”

“是啊!我如今这么狼狈真是丢脸哪!你不是要到并州吗?”

“不,我是要到我的故乡——荆州去。”

并和荆两个字的发音很相近,李胜以为司马懿已经老糊涂了,连这个也听错,就这么纠正他。心想:司马懿这个样子,根本看不出来他曾经是一位指挥三军、叱咤风云的大将。

李胜离开司马懿的官邸以后,马上造访曹爽,把所见所闻告诉曹爽,两个人都以为司马懿已经老朽不堪,而大为放心。

李胜走了以后,司马懿马上挺直腰杆,整理衣冠说:“那些笨蛋,被我骗了还不知道。”

从此以后,正式展开了推翻曹爽的工作。如果司马懿不肯骗人的话,也许早就被曹爽等人杀了。欲在纷乱的社会中立足、取胜,绝不能心慈手软,否则就会贻误战机。宋襄公就是在这个问题上栽了大跟头。

春秋时代,楚国要攻打宋国。宋襄公在涨水迎战,宋军在河岸布好阵势,楚军才陆续渡河,因为军队还没到齐,所以整个军阵显得很不整齐。反观宋军,已有了万全的准备守候在岸上。宋襄公手下一位将军看到这种情况说:“敌众我寡,应该趁着这个机会迎面痛击。”

宋襄公摇头说:“君子不能趁人不备。在敌人的阵地还没布置好之前就攻击,这是很卑鄙的行为。”

这位将军说:“现在楚军已经渡过河了,阵营尚未充份整顿好,我们现在主动攻击,还有赢的机会。打战的目的就在获胜,我们现在乘虚而人,不也是一个好策略吗?”

但是宋襄公仍然本其君子之风,盲目地坚持他所谓的原则——“仁义”,一定要等到楚军整顿好以后才开始攻击。一战下来,宋军寡不敌众,终于败得一塌糊涂。

在这方面,刘邦则把立足技巧运用得炉火纯青。

秦朝末年,天下一分为二,汉王刘邦和楚壬项羽都掌握大半的江山。刘邦在鸿门宴上捡回一命,暂时按兵不动准备伺机行事。一直等到项羽杀死义帝,刘邦才穿起丧服,揭竿而起,以天灭逆贼的名义起兵攻打项羽。

刚开始时,项羽占尽优势,后来刘邦慢慢扭转颓势,凌驾项羽之上。项羽和刘邦谈妥条件:“将天下分为二部分,以鸿沟为界河以西归汉,以东归楚。”

大家讲和以后,各自要回到自己的领土。项羽照着约定往东而去,刘邦也正要回到西方。但是张良拦住刘邦说:

“汉已经掌握大半的江山,天下诸侯、人民都心向汉室。反观楚军,连年征战,早已经倦怠了,粮食也不敷所需,天下百姓更是不愿受楚军统领。这些现象大大显示了天要灭楚,这是天赐良机,一失不可复得,我们一定要趁着这个机会夺取天下。如果现在让项羽回到江东,无异纵虎归山,不得不防啊!”

刘邦觉得很有道理,于是马上乘胜追击,项羽看到刘邦违约追击,非常生气。然而此时汉军占尽优势,一路南下追赶,到了垓下,楚军完全崩溃。最后,项羽自刎于乌江,终于结束楚汉相争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