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做事技巧
10748600000023

第23章 水清无鱼,人清无友

我们说“水至清则无鱼”,主要强调的是做人做事都不能太“认真”,该糊涂时就糊涂,只要不是原则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未尝不可。

美国著名讽刺作家欧·亨利说:“不明白的人永远像失去方向的螳螂。”在这个世界上到底有多人真正明白自己又明白别人,是很难下定性的结论。我们知道,大糊涂的人可能是大聪明,小糊涂的人可能是大精明,但是聪明是有分寸感的。太精明的人也会变成糊涂的人,这叫聪明反被聪明误。此为悟之道。

《菜根谭》说:对有些人,必须提高警惕,险恶之徒,嫉贤害能,稍有触犯,必置人于死地,故对之必须提高警觉,防患于未然。

宋太宗赵匡义病重时立第三子赵恒为皇太子。当时,吕端继吕蒙正为宰相,他为人识大体,顾大局,很有办事能力,深得太宗赏识。太宗说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不久,他便将相位让给寇准,退位参知政事。太宗驾崩后,围绕谁来继位的问题,宫内多有不同意见。再者,皇太子赵恒年已29岁,聪明能干,处断有方。但他是太宗的第三子,没有即位资格,这就引起其他王子与大臣的忌妒和憎恨。但吕端却是站在赵恒一边的。他决心遵照先帝意旨,拥立赵恒即位。当然,他也就对宫中的一些情况细心观察。

正当太宗驾崩举国祭丧之时,太监王继恩、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熏、知制诰胡旦等人,却暗地里密谋,准备阻止赵恒即位,而立楚王元佐。吕端心中有所警惕,但具体情况却并不清楚。李皇后本来也不同意赵恒即位。所以,李皇后命王继恩传活召见吕端时,吕端心头一怔,便知大事有变,可能发生不测。一想到这里,吕端便决定抢先动手,争取主动。他一面答应去见皇后,一面又将王继恩锁在内阁,不让他出来与其他人谋通,并派人看守门口,防止有人劫持逃走。之后,吕端才毕恭毕敬地来见皇后。李皇后对吕端说:“太宗已晏驾,按理应立长子为继承人,这样才是顺应天意,你看如何?”吕端却说:“先帝立赵恒为皇太子,正是为了今天,如今,太宗刚刚晏驾,将江山留给我们,他的尸骨未寒,我们哪能违背先帝遗诏而另有所立?请皇后三思。”李皇后思虑再三,觉得吕端讲的有道理,况且,众大臣都在竭力拥立赵恒皇太子,李皇后也不得违拗,便同意了吕端的意见,决定由皇太子赵恒继承皇位,统领大宋江山。众大臣连连称是,叩首而去。

吕端至此还不放心,怕届时会被偷梁换柱。赵恒于公元998年即位为真宗,垂帘引见群臣,群臣跪拜堂前,齐呼万岁,惟独吕端平立于殿下不拜,众人忙问其故。吕端说:“皇太子即位,理当光明正大,为何垂帘侧坐,遮遮掩掩?”要求卷起帘帷,走上大殿,正面仔细观望,知是太子赵恒,然后走下台阶,率群臣拜呼万岁。至此,吕端才真正放了心。赵恒从此开始执政25年。

史官对吕端评价很高,宋史评论道:“吕端谏秦王居留,表表已见大器,与寇准同相而常让之,留李继迁之母不诛,真宗之立,闭王继恩于室,以折李后异谋,而定大计;既立,犹请去帘,升殿审视,然后下拜,太宗谓之大事不糊涂者,知臣莫过君矣。”

《菜根谭》有这样一段内容:俗话说“水清无鱼,人清无友”。乍听起来,似乎太“世故”了,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坏在“认真”二字上。有些人对别人要求得过于严格以至近于苛刻,他们希望自己所处的社会一尘不染,事事随心,不允许有任何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不符合自己的设想。一旦发现这种问题,他们就怒气冲天,大动肝火,怨天尤人,有一种势不两立的架式。尤其是知识分子,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往往过于天真,过于理想化,过于清高。总觉得世界之上,众人皆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用这种天真的眼光去看社会,许多人往往会变得愤世嫉俗,牢骚满腹。

我们说“水至清则无鱼”,主要强调的是做人做事都不能太“认真”,该糊涂时就糊涂,只要不是原则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未尝不可。所谓“水至清则无鱼”、谈论的不是一般的清,而是“至清”。所谓“至清”者,一点杂质全都没有,这岂不是异想天开?然而,现实中更多的人往往是大事糊涂,小事反而不糊涂,特别注意小事,哪怕是芥蒂之疾,蝇屎之污,也偏要用显微镜去观察,用放大尺去描写。于是,在他们眼里,社会总是一团漆黑,人与人之间只剩下尔虞我诈。普天之下,可以与言者,也就只有“我自己”,这实际上是一种病态。

所谓“水至清则无鱼”并不是认为可以随波逐流,不讲原则,而是说,对于那些无关大局、枝枝蔓蔓的小事,不应当过于认真,而对那些事关重大、原则性的是非问题,切不可也随便套用这一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