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门关
“鬼门关”本系古代的一个关卡的名称,据《唐书·地理志》记载:鬼门关在今广西北汽县西,它界于北流,玉林两县之间。这里双峰对峙,中成关门口。古代为通往钦廉、雷、琼和交趾的交通要冲,因“其尤多瘴病,迁谪至此者,罕得生还,俗称鬼门关”,且有“若度鬼门关,十去九不还”之谚语。
唐文宗、唐武宗期间,有位大臣名叫李德裕,是河北赵县人,历任浙西观察使、西川节度使等职。武宗时担任宰相职务,力主削弱藩镇,曾佐武宗讨平擅自袭任泽潞节度使的刘稹。李德裕因反对李宗闵、牛僧孺集团,遭到牛派打击报复,被贬谪崖州(今广东琼山东南)。
途中,他写了一首感叹诗。诗云:“一去一万里,千至千不返。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
俗语所说“鬼门关相会”,是说在阴曹地府(即所谓恃“阴问”)相会,这当然是一种迷信说法。现在,人们常用“鬼门关”这句俗语,比喻极难度过、极为凶险的地方,如:说旧社会穷人交地租、借高利贷,就如同过“鬼门关”。
鬼画符
古时候,顽童进私塾学堂,上课习字,胡乱涂抹者,常遭教书先生训斥,称之“鬼画符”,久而久之便成了一句俗语。
这句“鬼画符”俗语与成语“鬼画桃符”关系甚为密切。追本溯源,“桃符”是春联的前身。作为我国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春联即是由“桃符”演变而来的。
远在战国时代,由于科学极端落后,人们面对频繁的自然灾害束手无策,便认为是鬼神所致。为避“鬼魅”之神,民间兴起了在门上插桃枝的风气。
《庄子》里就有这样的文字记载:“插桃枝于户,连灰其下,童子入不畏,而鬼畏之。”后采,人们又用桃木削成一寸多宽,七、八寸长的木条,上面写一些与狂草书体类似的文字,如“神荼”,“郁垒”,“灭祸降福”等,把它钉在大门两边,用以驱逐鬼神,更新除旧,寄托“地利人和”的美好愿望。这种形式,人们习惯称它为“桃符”。
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就写过这么一首七言绝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题名为《元日》的小诗,写的是旧日民间新年的习俗。诗人把新春佳节描绘得喜气洋溢,富有生活气息;特别是结尾两句,景像宏大明丽,一派万像更新的气像。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王安石这位拗相公实行新法、致力改革的坚强信念和豪迈心情。
俗语“官样文章”,乃是谓旧时官场例行公事的作法,用以指表面堂皇,内容空虚,不切实际的言论或措施。
讲起这句俗语的由来,那可说来话长。
唐朝诗人韩偓诗云:“袅娜腰肢淡薄妆,六朝官样窄衣裳。”这里说的官样,是指宫廷式样。可见“官样”二字,原来并无贬意。《书言故事·文章类》讲到:文章有两等,有山林草野之文,有朝廷台阁之文,前者其言枯槁,后者其气温润。并说:文字须要有官样。意思是指文字丰腴,气像温润,与江湖体相对而言。宋代李昂英示儿诗也说过:“官样词章堆典雅。”明朝的沈鲸也称赞:“官样文章大手笔”。这些都是说官样文章堂皇高雅。
到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清朝,官样文章逐渐成为徒具形式、例行公事的贬意词。清朝人郝懿行指斥模式一格的抄袭公文,有如王莽写《大诰》(《尚书》篇名),是装扮给别人看的官样文章。
旧社会,官场如戏场。掌的是官印,说的是官话,住的是官邸,收的是官税,那样,冠冕堂皇的文章,自然就得有官样了。
官样文章,在古时不仅是敷衍上司、愚弄百姓的法宝,而且是掩盖秽行、官官相护的外衣,成为满嘴里跑舌头的托词,所谓“宝盖头下两个口(即“官”字),谁能晓得往那儿走。官向官,吏向吏;皂隶向着把门的”。这便是绝妙的讽刺与写照!
各有千秋
人们说某人和某人各有优点,常用“各有所长”这句俗语形容之,或曰“各有千秋”。它出自西汉刘向所撰《说苑》中的一则史轶摭闻——
一天,有个名叫西闾过的人渡河到河东去,到了河当中,水很深,差一点被淹死。有个船老大见了,连忙把他救上来,问他道:“你要到哪里去?”西闾过回答说:“我要到河东去游说诸侯,好实现我的政治主张。”
船夫听后不禁捂住嘴巴,笑着说:“你刚才差点淹死,连自身都难保,岂能劝说诸侯?”西闾过说:“请艄公不要用自己的长处,来比别人的短处,不要把别人看得一钱不值呀!”船老大说:“你这是什么意思?”西闾过反问道:“你难道不知道‘和氏璧’的故事么?”船老大回道:“未曾听过。”
西闾过便详细叙述了卞和献璞的经过,然后说:“倘若将这无价之宝‘和氏璧’用作纺织工具,却还不如瓦片砖头有用啊。”
西闽过接着又滔滔不绝地对船夫说:“相传随侯救活了一条蛇,后来这条蛇衔了一颗明珠报答他。这就是‘随侯之珠’,是国宝啊!假如把它作为弹丸来使用,还及不上泥丸呢;骐骥和骤弭都是好马,一天能跑千里,倘叫它去捉老鼠,却不如一头只值一百钱的野猫,干将、莫邪是古代的名剑,削铁为泥;锋利极了,假如用它作补鞋的工具;却抵不上一个只值两钱的锥子。”
能言善辩的西闾过收住话头,言归正传:现在你拿着浆,划着船,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就是你的长处,假如你跟我一起去河东游说诸侯,在那种场合,或许你就不如我的口才。所以说,人各有千秋,各有所长。我们应当取人之长,补已之短,绝不可拿自己的长处,来嘲笑别人的短处啊。一席话,说得那船老大连连点头,夸赞西闾过说:
“先生真是满肚子学问,说起话来句句在理,让人长见识。”
这便是俗语“各有千秋”即“各有所长”的来历。
狗屁不通
常听到人们对不懂事理、不晓礼尚,说话颠三倒四的人斥之为“狗屁不通”。这是一句俗语,可以说妇孺皆知,在口语中常常出现,但很少人知道这是一句被讹变了的俗语。
据野史笔记所载,这句俗语是这样来的——
狗的表皮,与其它动物很不柜同,它没有汗腺,每到炎夏,狗就将自己的舌头伸出嘴外,藉以散发体内的热量,以避免“中暑”,所以,狗屁不通,实乃狗皮不通,因狗属畜类,屁乃臭气,这对那些不明事理不知事务的人和事,用它来进行训斥或评论是很自然的贬意词了。
大凡每句俗语都有其来由,从“狗皮不通”到“狗屁不通”,自然也不例外,这也是更形像更生动的表达更容易被人民群众所接受,更容易在社会中流传。
公平交易
从前,太行山下王村,住着一个憨厚忠诚的年轻人,名叫公平,一家父母妻小全靠他打柴度日。
风和日丽的一天,公平担柴去卖。正行时,他突然发现路旁丢着一个元宝,急忙放下担子抬了起来,高兴地擦去上面的泥土,心里想;“这么个大元宝,换成米够全家吃一个月!”擦着擦着,看到元宝上刻着五个字:“有交易一半”。这交易是谁?家住何处?他不由得发起愁来。既然有人家一半,就不能独吞。他卖完柴回到家中讲明情由,第二天一早,就告别父母妻小,怀里揣着大元宝,日行夜宿,走村串巷,一边讨饭,一边打听交易这个人。
日落月升,风雨阴晴,气候一天天的变冷,一直找了四个多月,仍没有打听到交易的音讯。公平精疲力竭地走着,眼前又出现一个村庄。交易会不会住在此处?正在纳闷,忽听有人喊道:“交易,交易。”他停住脚步向周围看了看,不见一个人影,心想大概是自己想交易想得入迷,耳怔了,就忍着口渴肚饿继续前行。“交易、交易”喊声又传过来,他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莫非是听错了吧?“交易、交易”喊声越来越近,也越来越清。这时他才发现离自己不远的青石崖下站着一个老先生,长袍短褂,衣着讲究,由两个人搀扶着缓缓走来。老先生边走边喊,可是总听不见有人答应,公平本想上前打听,又一想自己衣衫褴楼,面目不整,怎敢和这般人淡话。
“交易,交易”老先生又喊了起来。
“哎,爹爹叫我何事?”随着应声,从前面另一个崖下上来一个年轻人,看上去不满二十岁,一身青布长衫,走路文文雅雅,像是读书之人。
公平本来不敢接近老先生,现在倒想过去问问这个书生。他向年轻人迎了过来,深施一礼问道:“请问小哥,你就叫交易?”
书生停住脚步,仔细打量着这个叫花子模样的人,不由诧异起来,此人一面不识,找我何事?便反问道:“你是哪里人氏?”公平回答:“太行山下王村,离此三百多里。”
书生又问:“你找交易干啥?”公平回答:“和他商量一件大事。”书生一听有大事相商,嘿嘿一笑:“尽管讲来,我就是交易。”
公平手舞足蹈:“啊,你就是交易!几个月来我走遍河南、山西方圆几百里的村庄找你,不料……”
交易问道:“你是怎么来的?”
公平回答:“讨饭来的。”
交易又问:“家中还有何人?”
公平说:“上有年迈父母,下有妻子儿女,全靠打柴为生。为了找你,离家几个月了,不知家中生活如何。”
交易听说公平为找自己沿途乞讨数百里,心中深为感动,就问:“什么大事值得你受这般辛苦?”
公平说:“这里不能讲,到你家再谈。”
到了交易家门口,只见黑漆门楼。五脊六兽,公平心里暗叹。“真是富豪人家。”进大门,过长廊,来到客厅。客厅正中摆着四把太师椅,墙上挂着一幅“松鹤延年”的画,两边各有唐诗陪衬,真是雅致大方。公平站在那里半天不敢入座,好一番推让才坐下。宾主坐好之后,家里人倒来茶水,交易又让人端来饭柒。吃罢之后,交易才问公平到底有什么大事。公平从怀里取出元宝,讲明事情的来由。交易感到奇怪,接过元宝仔细观察,果然上边有字,心里暗想:“这怎么写着有我一牛?”又把元宝递与父亲,父亲也莫名其妙:我家元宝怎么跑到那个地方?既是我家元宝,为什么又写着只有一半?
交易父子各自看过元宝,都觉得这半个元宝倒没有什么稀罕?只是公平的精神太叫人感动。爷俩走到里间商量,既然他是打柴为生,家里一定很穷,况且又在路上走了这么多天,吃了不少苦头,决定让他把元宝全部拿走,并且再送他两个。但是公平说啥也不同意,他说:“既然写着有你一半,就得给你一半。”交易父子也推辞说,“你千里迢迢,一路辛苦,我们领会你的心意就是,这又不是我们丢的,而且我们家又不缺银钱,你还是拿回去吧。”可是公平怎么也不答应,无奈交易只好叫人拿来分金锯,从中拉开,各自一半。
公平拿着自己的半个元宝,起身就要回家,交易父子强拉硬留,总算又吃了一顿饭,另外送他的衣物一件没拿,只带着自己来时的碗筷回家去了。
却说交易送走公平,一个人回到客厅拿着半个元宝又端详起来,他总觉得这件事特别奇怪。正在琢磨,一不留神,元宝掉到地上,“啪喳”一声砸烂一块铺地的方砖,赶忙唤来家人请工匠修补。匠人取下烂砖,下面却有个黑洞,掌灯一照,洞里面藏着一大缸元宝。交易伸手拿了千个,上面写着,“有公平一半”,又拿一个细看,仍然写着“有公平一半”,拿着拿着,一连拿了几十个,每个上都写着同样的字。赶忙把情况告诉父亲。父亲看后一笑,故意试探儿子,“元宝明明埋在我们家里,为啥要有公平一半?”交易一听非常生气:“人家穷得叮当响,拾了一个元宝,见上面写着有我们一半,既不相识,又不知住在何处,还千里迢迢要着饭寻上门来,我们怎能这样昧良心。”老先生又故意说:“他的元宝是在外面拾的,我们的是家里挖的。”交易更加生气,“不管怎么说,这上面写着有人家一半,就得让人家拿走。”说完之后,悻悻走出客厅,让家人牵来一匹大马,骑上就去追赶公平。老先生看着儿子的背影,脸上出现了一付笑容。
公平揣着半个元宝,大概走有五、六里路,忽听后面马蹄哒哒,扭头一看,像是交易,不由犯起猜疑,“恐怕是交易父子又变卦了,要把那半个元宝也给我。”交易正拍马前行,一看前面行人像是公平,急忙喊了起来:“公平慢走,公平慢走。”公平听到喊声越走的快,头也不回干脆跑了起来。可是双脚怎能跑过四蹄,交易在他前面翻身下马,拉着公平让他赶快上马,回去有事。公平坚决不回去。交易不分三七二十一强拉硬拽,二人合骑着一匹马飞奔回村。
到了家里,交易就拉着公平走进客厅,指着地上的一堆元宝,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然后说道:“让你回来把自己的带走。”公平仔细一看,就是奇怪,每个元宝上都写着有自己一半,但他想到自己的元宝是在路旁拾的,人家的是在家里挖的,这怎么能要呀,便对交易说道:“这是你家的东西,我不能要。”交易一听,“什么我家东西,明明写着有你一半。”
说完,就让家人取来分金锯,把一个个元宝从中拉开,各分一半。在一旁坐着的老先生看到这里,心情激动,信口念了四句诗:
公平交易分元宝,
二人品德一样高;
遇财分明真君子,
后代子孙耍仿效。
这个刻字分银的故事虽然不可能是真实的,但编造故事的人是想教人“临财不贪”。
恭喜发财
“恭喜发财”是人们在拜年时常说的一句吉庆俗语。它反映了人们送穷迎富、向往富裕生活的良好祝愿。
“恭喜”二字表示恭贺,祝愿,“发财”二字源出何典?为什么在过年的时候要“恭喜发财”呢?“发财”是指获得大量的钱财。《礼记·大学》中曾有“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之句,可见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战国时期,“发财”已成为人们口头流传的俗语了。
“发财”是个十分诱人的字眼。自古以来,官商绅贾,凡夫俗子,甚至于骚人墨客,哪个不想发财?无怪乎旧社会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虔诚地朝拜财神爷赵公元帅,祈求他保佑人们发大财。还有不少人家在墙壁和门上张贴“招财进宝”、“财源茂盛”之类的对联,亦不过是表达一下发财的愿望而已。
过年,本是年末岁首送旧迎新之日。人们企求送走穷鬼、迎来财神,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交上发财的好运道,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要“送贫迎富”,又谈何容易!
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曾写过一篇《送穷文》。文中描述人们“三揖穷鬼而告之曰:日吉时良,行利四方。”意思是说:“穷鬼,今天是良辰吉日,请你快点走吧!你走了对四方百姓都有利啊!”可是穷鬼却赖着不走呢!
清代学者顾炎武在《菰中随笔》里借唐代姚合的诗刻划了人们发财梦落空的心情:“年年到此月,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里,无人不送穷。送穷穷工去,相泥欲何为?”
在旧社会那黑暗,愚昧、落后的年代,“发财”不过是一枕黄粱美梦!人们不是常常发出“王老五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的叹息吗?
苟遥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苟遥和吕洞宾是一对八拜之交的金兰兄弟,吕大两岁为兄,苟小两岁为弟。
苟遥家里本来就穷,父母双亡后,生活更是没有着落。吕洞宾家里比较富裕,便把苟遥接到自己家里,不惜耗费银两,供他读书,指望他有朝一日金榜题名,重振家业。
苟遥来到吕家后,读书倒也用心,只是当他十八岁时,看中了一个年方二十八岁的美貌女子,执意要娶她为妻。吕洞宾怕他贪恋女色,荒疏学业,误了前程,三番五次好言相劝,都无济于事。
吕洞宾无奈,只好同意他成亲,但提出条件,婚后的头三天晚上,必须由他在洞房过夜。苟遥对此非常气愤,但想起为供自己读书和成亲,吕家花费了大量的钱财,便忍气吞气地答应了。
其实,吕洞宾并没有到洞房去过夜。一连三天晚上,他都是天一黑,就坐在洞房的窗户外边,手捧书卷,秉烛苦读,直至天明。而且他读的都是些劝人苦学奋进的篇章。新娘子在洞房里,听见“丈夫”的读书声,佩服丈夫是个有志之士,但他始终不进洞房门,又使她百思不解。她以为丈夫不喜爱自己,竟伤心得一连哭了三天三夜。
第四天晚上,苟遥进了洞房,询问起前三天之事。妻子如实相告。苟遥听了,不觉恍然大悟:“啊!原来我错怪仁兄了!他是为了启示我新婚莫忘苦读才这样做的呀!”于是,他与妻子商量定,立即分居,发愤读书,待金榜题名之后,再与妻子同居。
光阴一晃就是几年,苟遥凭着满腹才华,做了高官,而吕洞宾被一场大火烧得家产全尽,恰巧又遭了荒旱,一家人生活实在无着。在穷困潦倒之时,吕洞宾决定去求苟遥资助。他来到苟遥官邸,说明了来意。苟遥夫妇只是殷勤接待,就是不提资助之事。
吕洞宾住了些日子,想起家中挨饿的妻子儿女,急得饭吃不下,觉也睡不着,执意要走。苟遥既不劝阻,也不给盘费,只是拱手相送。吕洞宾越想越气,对苟遥发泄了几句,便愤愤离去。在城门外,一位算命先生拦住了去路,问道;“这位客官不知有何不快之事?”吕洞宾满肚子委屈正没处发作,这时便一下子倾吐了出来,然后大骂苟遥少情寡义,不是东西。先生听了,深表同情,把装有三百两纹银的钱袋交予吕洞宾说:“这些银子你拿走用吧!”吕洞宾一下愣住了:此人与我没什么来往,怎能接受他这么多的银两?可是,当他要退还这些银子时,那个算命先生已挤进人群不见了。他万般无奈,只好面对先生走去的方向。深深作了三个揖,便登程返乡了。
不一日,吕洞宾回到了自己的村头。乡亲们见到他,都像见了鬼一样,急忙躲避,他感到奇怪。进了村,他见自家的宅基上,被烧毁的房屋已经变成了新房,他更感到惊奇。
走到自家门口,见门上贴着白对联,又听见妻子儿女的哭嚎声,心里更沉不住气了。他硬着头皮,闯进了家门,见院中停放着一口棺材,妻子儿女身穿重孝,手扶棺木,哭天嚎地,悲痛欲绝。
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上去拉住妻子就问:“你在哭谁呀?”这一问不大紧,妻子吓得晕了过去,儿女被吓得往外跑。他这才意识到村里和家里的人都认为他死了。他急忙扶起妻子,一阵呼叫,妻子才清醒了过来,说出了自从他走后,苟遥派人带着银子来为他家修了房子,昨天又派人抬回这口棺材,说吕洞宾死在外边了。
吕洞宾听了,一时火冒三丈,嘴里骂道:“这狗东西,竟如此折我阳寿”他顺手抓起墙角处放的一把镢头,照着棺材就劈了起来,三五下,棺盖便被砸开了。他往里边一看,原来装的尽是金银财宝,上边还有一张纸条。吕洞宾抓起一看,只见纸条上写着:
你资助我登皇榜,
我为你家赠银两;
你让我妻守空房,
我让你妻哭断肠。
知遇。之恩永不忘,
兄弟情谊日月长。
看到此,吕洞宾多日来心里的疙瘩一下子解开了。算卦先生的慷慨解囊,原来是苟遥暗中安排的。看看棺材中的金银财宝,他对妻子说:“我错怪贤弟了1他这样做是费了一番苦心的,不如此,岂不被途中强盗抢劫去了?……”
这时,他那吓跑出去的儿女回来了,后边还跟了一大群街坊邻居。吕洞宾见到儿女和乡亲,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激动,便把他与苟遥的兄弟情谊,当众说了一遍,又拿了一些金银,散给村里贫苦的人家。一位老者,见此情景,不禁感叹地说;“苟遥、吕洞宾,日久见人心呀”从此,这句话便被广泛传开了。
时间久了,被传走了样儿,变成“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这句歇后语了。
各扫自己门前雪,那管他人瓦上霜
这是一句在流传中被讹变了的俗语,原为“各扫自己门前雪,莫管他人门上篮”。说起它的来历,还有一段令人毛骨悚然的民间传说故事。
从前,有户人家清早起来,便操起扫帚打扫自家门前的积雪。他扫着扫着偶而抬头,见对门邻居家大门边挂着一只蒙有布的竹篮。当时街上没有行人,邻居家又关门闭户尚未起床。出于占小便宜的贪婪心理,他悄悄走过去摘下竹篮,揭开上面蒙着的布,一看差一点没被吓死:原来,篮子里放着一颗血淋淋的人头。他赶紧把篮子又挂回原处,慌慌张张地跑进自家屋里去了。
不久,那户邻居家的主人起床了,他打开大门,也出来扫雪,一转身发现了那只装有人头的竹篮,不由得大吃一惊。他仔细一看,发现从对门到竹篮底的脚印,于是疾匆匆赶往县衙击鼓报案。县太爷查看了现场之后,将那个人逮了起来。
自从有了这个民间传说,加上又收入了《时昔贤文》,这句俗语便成了“只管自家事,别管他人事”的代词,一直被某些人奉为人生哲理和生活中的信条。这是不足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