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常用熟语由来
10747200000007

第7章 F

诽谤

造谣污蔑,恶意中伤谓之“诽谤”。说起它的由来,还十分有趣呢。

天安门前的那一对汉白玉雕刻的华表,已经成为我们中华的标志。然而,你可知道,华表的远祖叫“诽谤木”吗?

“诽谤”这个词在古代是指议论是非,指责过失,即现代的提意见,特别是针对在高位的人提意见。古代的统治者在交通要道的桥头、十字路口,设置木柱,以横木交柱头,让过往行人在横木板上刻写意见。这就是“诽谤”,或叫“谤木”。

据《南淮子主术训》说:“尧宣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这说明诽谤木在尧舜时代就已经有了。然而,历代的统治者给人民的民主,毕竟是有限度的。人们的言论难免使统治者视为洪水猛兽。因此,到了秦代,便实行“诽谤者族”,诽谤木也就取消了。

西汉初年,曾一度恢复,但谤木的作用主要还是作为、路标,并且逐渐发展为装饰性的建筑,也不再“谤木”,而叫做“表木”、“桓表”、“和表”或“华表”了。

但“诽谤”一词到了唐代以后,变为贬义词,指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甚至造谣诬蔑。

看来,只有明白“诽谤”一词古今的变化,在读古书时才能正确理解它的含义。

封建

青年男女对某些老年人思想陈旧,看不惯新生事物,或嗤或嗔地谓之“封建”。

“封建”,原本不是俗语,而是古代的两个单音词。

“封”,是封国土,“建”,是建诸侯。在我国秦朝以前,皇帝把一块块地方分给亲戚、大臣,变成许多大大小小的国家,成为诸侯。诸侯的权力很大,表面上属皇帝领导,其实皇帝管不了他们。因此国家不得统一,这叫分封制。秦始皇废除了这种分封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把全国分成许多郡县,郡县的长官由皇帝亲自任免,可以随时撤换。后来各个朝代都沿用了这个办法,但是在唐朝的时候,还有人想恢复分封制。

柳宗元写的《封建论》,正是通过论述郡县制的优越性,用以反对藩镇割据的。由此可见,古代人所云之“封建”,其含义与我们现在所说的诸如“封建社会”,“封建脑袋”是大不一样的。那么有的读者或许又生疑窦,会问古代的两个单音词“封”,“建”,怎么变成了今天的一句口头俗语的呢?

原来,古代很多单音词常连用在一起,久而久之便成了双音词,词义也随之发生了质的变化。比如妻子、方圆、城市、首领等词,在古代都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妻子是老婆和儿女,古人说方圆不是方形圆形,是地方范围,首领是指人的头和头颈,不是领导人。古人说“入城市”也不是说到城里去,“城”相当于今天的城镇街市,“市”在古代则为做买卖的地方,故“入城市”系指到城里去做生意。

俗语“封建”与上述双音词异曲同工,也就不难理解了。

父母官

古代老百姓对州官县令常谀称为“父母官”,并逐渐形成了一句口头俗语。

“父母官”这种叫法,据甘辞梅》编写者考证,约始于宋朝初年。

北宋有位文学家名叫王禹僻,是山东人,常直书史事,所作诗文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揭霉,这位担任过右拾遗官职的文人,写过一首《赠浚仪朱学士》诗,其中有“西垣久望神仙侣,北部休垮父母官”之句。他在另一首题名为《谪居感事》的五言诗中,也写道:“长洲巨海湄,万家呼父母。”并自注:“民间多呼县令为父母官”。

这可能便是“父母官”较早的文字记载。

旧社会的所谓“父母官”,反映了县太爷与老百姓之间的关系。君不见,封建社会知县衙内,公堂正中不是高悬“爱民如子”的匾额吗?然而,在那个年代,这不过是一块有名无实的招牌而巳。作为“父母,”的官,更多的是对“子女”吆五喝六、颐指气使,骑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因此,“民间多呼县令为父母官”,《辞海》说是“谀称”,这是很有见地的,也是十分辛辣的讥讽。

从提法上来说,“父母官”也具有强烈的封建色彩,说穿了,依旧是建立在“父为子纲”、“君为臣纲”的封建纲常基础之上的,相互之间是不平等的。我们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不论职务多高,都不该自命为人民的“父母官”,而只能是人民的“公仆”。

饭平喉嗓子

古时候,湖北有一户姓赵的富贵人家,主人赵员外只因晚年得子,喜欢得不得了。夫妻俩将儿子看得万分贵重,生怕冻坏了热坏了,又怕饱死了,总是想方设法护育这个宝贝。

这夫妇怕儿子长不成器,每天净喂些大滋大补的汤水给儿子吃,终日形影不离。这伢子长到八九岁,还像个四五岁的娃娃,别人看见都替这伢子着急。

十岁那年,赵员外替儿子办十岁洒,家中客人川流不息,夫妻俩忙于应酬,到开宴时竟不见了儿子。找来找去都找不到,夫妻俩急得直抹眼泪。

一个丫头总算在厨屋里找到了,原来这个饿极了的寿郎,趁父母不在身边,溜到厨房里来抓饭吃了。厨房师傅也没奈何他。

赵员外连忙赶到厨房里去。他看见儿子正一支手抓饭,另一支手在摸嘴巴,伸颈仰脖子地吞哩!

“宝贝呀!”赵员外心痛起来。

儿子见父亲来了,吓得直哆嗦,慌忙把饭扔掉,两支手直往衣衫上揩,一时讲不出话来,光瞪眼。

“你说话呀!”赵员外扯着儿子喊。

“老爷!”厨房师傅说话了,“常言道,‘天天吃巴巴,风吹喳架架’①,公子太饿了,他如今已经是饭平了喉嗓子,说不得话哩!”

赵员外真是哭笑不得。

据说“饭平喉嗓子”一语就由此而来。这是说饥饿的人吃东西好似狼吞虎咽,同时说明大米饭也是滋补身体的好东西。

①“天天吃巴巴,风吹喳架架”,湖北俗语,比喻天天吃油腥物的人,不发体,瘦弱得只剩下一把筋骨。

翻脸不认人

俗语“翻脸”又称“翻脸不认人”,它出自《韩非子·说难》中的一段心记述。

弥子瑕是卫灵公宠爱的男妾。一天,他的母亲病了,便偷乘卫灵公的车子赶回家去。按照卫国的法律,偷乘国君的车子要处以刖刑,把脚砍掉,可卫灵公却夸赞弥子瑕孝顺。

又有一次,弥子瑕与卫灵公同游于果园,弥子瑕摘了一颗桃子,吃后觉得很甜,便把吃剩的一半送给卫灵公吃。灵公又很高兴地说:弥子瑕多么爱我呀,连一只甜桃子都舍不得吃完,把另一半献给了我。

可是等到弥子瑕年长色衰,卫灵公不再宠爱他了,他又得罪了卫灵公,卫灵公便很恼怒地说:弥子瑕本来就不是个东西,他胆敢偷乘了我的车子,还把吃剩一半的桃子给我吃。于是严刑惩处了弥子瑕。

风马牛不相及

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俗语谓之“风马牛不相及”。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他的一首题为《天气作雪戏作》的诗中,就有这么两句:“八十又过二,与人风马牛。”八十老翁,同人家还有什么关系呢?

关于这句俗语的来由,历代众说纷纭,说来十分有趣。主要有如下几种解释:

一说风、马、牛是三种东西,根本联系不起来,即“不搭界。”

二说“风”是动物发情之谓,马发情不会找牛,牛发情也不会去找马,所以“不相及”也。

尤为可笑的是,有人望文生义,说风是刮风的风,牛是笨蛋,喜欢逆着风跑,马是马屁精,都顺着风跑,他们永远到不了一起去,所以“不相及”。听了真让人笑落牙齿。

其实,这句俗语最早出自《左传·僖公四年》:

齐国的齐桓公为了称霸天下,发兵攻打当时南方的楚国。楚王派使者对齐桓公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风”,是指兽类雌雄相诱,马和牛不同类,不能产生爱恋的情感。楚王使者意在指责齐桓公,你们齐国在北方,我们住在南方,相距老远,互不相干,你凭什么来侵犯我们呢?

“风”在古代还有民歌,教化、感化、诗人等意义,还可以表示“疯”、“讽”、作风、风度、风俗、风尚、走失,又是中医所指病因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一。

可见,古今词义的变异是比较复杂的,只要从词义范围、轻重、感情色彩等方面去研究掌握古代词义的异同,入门也是不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