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国养生学(上、下卷)
10743000000014

第14章 气功功法总论气功功法总论

第一节概述

气功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大量的功法,至今尚保留了大量的文献,仅现在能见到的不下200余种。其中大部分是从健身医疗角度出发。其分类也各不相同,现根据目前多数常见的分类,可以分为:静功、动功,以及内功按摩等3类。

一、静功

静功,是指在练功时,肢体不进行主动运动的各种练功功法。它包括放松功、松静功、站桩功、吐纳功等。静功的锻炼,是通过“入静”、“调息”,达到“外静内动”,“静中求动”,使人体进入觉醒状态下的特殊安静状态,即“气功入静状态”。在这种状态下,通过意念活动有意识的训练,使皮层与皮层下内脏的正常联系建立起来,使相关的内脏功能得到调整和加强。静功,还使人的代谢从能量消耗为主而转为能量储备为主的状态。所以,“静功”锻炼能起到“自我调整”,“自我修复”的作用。气功静功,主要用于强身保健和治疗某些慢性疾病,也有一些静功的锻炼强度较大,可用于壮体强身。

二、动功

动功,是指在练功时,有意识地进行肢体某种套路运动的各种功法。动功,也有“入静”、“调息”的锻炼,并加上有意识的肢体某种套路的锻炼。所以,动功是一种“动中求静”、“外动内静”,也可以说是在静的状态下的活动。动功的功法种类繁多,主要用于壮体强身。体弱者,则可选用活动量适中的功法。

三、内功按摩

内功按摩,是指在练功入静的基础上,用自己双手在体表一定部位进行按摩或肢体活动。它既有气功入静的效应,又有按摩的作用。所以,内功按摩可以起到保健强身,养生防病的目的。

第二节气功的练功基本方法

一、气功的练功要领

(一)松静结合

练功过程,由始至终都要贯彻“松静”的原则。所谓“松”,是指全身肌肉和精神意念的放松。肌肉的放松,就是要在保持一定姿势要求的前提下,使各部分肌肉达到最大限度的放松;思想意念的放松,可以通过主动地排除杂念,意守丹田,默念字句等。这种主动的意念活动本身,就是使大脑的相应部位处于一定的兴奋状态。我们要使主动意念活动的兴奋状态与意念放松过程统一起来,也就是使主动意念活动的强度变小,以保证思想意念的放松。

静,指练功时保持情绪的安静,杂念相对减少,思维活动相对单一化。气功的入静,是一种觉醒状态下特殊的安静状态。

松与静的关系密切,相互促进。只有肌肉和精神最大限度的放松,才能更好地入静下来;如果意念入静下来,也就更容易做到放松。

松与静做到了,就达到了自然的原则。练功中,不论是坐、卧、站式;都应做到自然舒适不拿劲;意念活动不可过于集中,要做到似有似无,绵绵若存;呼吸要顺乎自然,不能蹩气过于用力。松静自然,是练功的基本要求,也是初学气功的基本功,是练好各种功法的基础。

(二)动静结合

气功分动功和静功。动功是借助于肢体的运动来导引内气的运行;而静功多借助于意念的作用。在练动功时,要掌握“动中有静”;在练静功时,要体会到“静中有动”。即在练功时,应在肢体动的同时,意念要安静;在练静功时,要体会到体内意念的部位在“动”。“外静”是为了更好地的“内动”,通过“内动”,才能促进和调整机体的生理机能,起到调整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培养真气的作用。

在功法上,应该把静功和动功结合起来锻炼,在练完静功之后,可以接着练几手动功。或者早晨起来练动功,晚间练静功,做到动静交替,相得益彰。

(三)意气相随

“意”是指练功时的意念活动,通过练功时的意念活动的运用和锻炼,对人体生理功能施加良好的影响;“气”,是指呼吸之气和练功中“内气”。要使意念活动与气息运动一致起来。要做到“意气相随”,必须以意念来调呼吸,做到柔、细、匀、长。在进行呼吸锻炼时,要使呼吸随着意念活动缓慢进行,在自然状态下,逐步实现呼吸的柔细匀长。心静自然息调,息调自然神凝,心息相依,息调心定。切不可勉强去做。在练功中,可能会出现各种感觉,如酸、麻、胀、痒等,这时,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感觉上而放弃有意识的练功。应该任其自然,当感觉多而影响练功时,应把注意力集中到脐部,或慢慢收功。

(四)上虚下实

上虚,是指脐以上部位应保持虚灵;下实,是指身体脐下部位元气充实。亦即老子《道德经》所说;“虚其胸,实其腹。”这是气功练功方法的普遍要求。上虚下实,在很大意义上讲,是指意念活动。上虚,指把意念不要集中在头部;下实,指把意守集中在脐下。这样,才能使整个身体稳如泰山,舒适自然。脐下,是下丹田的部位,意念集中于丹田,可以气贯丹田,实现引气归元,使下元真气得到充实。因为下丹田是命门、气海之所在,真阴真阳之所寄。所以,气功的各种功法,多是意守下丹田为主。意守下丹田,有助于心神的入静,大脑皮层才能内抑制。否则,如果意守上部,气息上行,不能归元,练功者不能入静。中医认为,人的衰老体虚,大都是下焦不足,阴精虚亏,往往是上实下虚,头重脚轻,肾阴不足,或肝阳上亢。所以,强调要补养元气,充实下焦,防止早衰。

(五)火候适度

火候是指气功在练功时,调身、调息、调神的程度。火候不足,难以收到练功的效果;火候太过,必然给身体带来危害,小则头昏、胸闷、脑胀等症状。严重的,会出现偏差。或操之过急,鲁莽冒进,出现“走火”等现象。

要做到火候适度,要求在姿势上放松自然,舒适得力,使全身最大限度地放松。要掌握意念的轻重和呼吸的调整。练功开始时,心绪尚未清静,这时意守和呼吸调整要轻,如同炉火初燃。当心神安静下来,呼吸已自然平稳,这时可加快入静速度,就是可以加重意念,加深呼吸。但是,意念又不可过强,掌握的适度“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意着相,无意落空,似守非守,绵绵若存。”这是可以遵循的经验。在整个练功过程中,还要有强弱的变化。呼吸是以柔细匀长为主,也有粗细长短的调整。

练功时间的长短,一般可以掌握到留有余兴为度。过长,会给身体带来疲劳和不适;过短,起不到练功的效果。一般认为静功,以15~30分钟为宜;动功,以15分钟为宜。每日2~3次。做功不要勉强,全身无不适,功后头脑清醒,精神愉快。此为火候适中。

(六)练养相兼

练与养,是练功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练,是指在意识作用下调养身体。养,是指有意识的练功之后,所出现的身体舒适,呼吸柔和绵绵,心神宁静的静养状态。这时,放弃意守,全身单纯地放松静养10~15分钟。练与养,往往可以交替进行。练中有养,练到恰到好处,不致用意太过;养中有练,也可使养的时间延长,质量提高,使养与练相辅相成。

练养相兼的另一种含义,是把练功同合理的休养结合起来。只练不养,不注意合理的休息,势必达不到练功的效果。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合理的休养,包括注意起居,饮食有节,精神乐观,充足睡眠,劳逸有度等等。不管是从健身强体出发,还是从练功治病考虑,合理的练养结合是不可忽视的。

(七)循序渐进

气功是一种自我内省,自我体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锻炼方法,初学者,首先要对气功的科学作用,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选择好适合自己身体情况的功法。按一定的程序进行练习,开始应该把基本功法练好,逐渐由易到难,要坚持不懈地锻炼,不能见异思迁。这样,既便于掌握,也容易收到效果。初练者,开始练功时,应先掌握姿势和呼吸。待姿势掌握熟练自然,呼吸训练也基本达到要求以后,可以进一步配合意念。这样,可以避免顾此失彼,练起来比较容易掌握。每一种功法,都需要一个训练过程,由熟识到深入了解,最后,到谙熟的过程。按目前研究的理解,使大脑皮质——皮质下中枢——内脏,形成固定形式联系的过程。如固定练一种功法,这种联系就容易形成,练功效应容易出现。

初期练功, 不能急于求成, 不能有急躁情绪, 不能要求功效。 功效, 是在一定的功夫基础上逐渐出现的。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 病情以及功法掌握的快慢程度不同, 收效的时间也千差万别, 故练功者不论收效早迟, 都要耐心地坚持锻炼, 要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 在练功时间安排上, 也要逐渐增加, 切忌勉强坚持, 带着情绪练功, 结果是事与

愿违。

二、气功练功的基本方法

(一)调身

调身是指摆好正确的姿势。正确的姿势,是顺利进行呼吸和诱导精神松静的前提,即所谓“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守,意不守则气散乱”。

调身的基本要求是,形正体松,气运自然。形正则生势,静则有顶天立地,包容宇宙之气概;动则敏捷迅速,有排山倒海之势。体松是紧中求松,刚柔相济,动静兼顾,做到松而不懈,紧而不僵。

下边介绍常用的几种姿势:

1.坐势:坐势分平坐势,靠坐势,自然盘膝坐势,单盘膝坐势,双盘膝坐势。

平坐势:端坐于椅子上,头略前俯,上身挺直,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十指松展,掌心向下,放于大腿膝部,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髋关节与膝关节均屈曲成90°,口眼微闭,舌舐上腭。

靠坐势:端坐椅上,背靠椅背,其余要领,同平坐势。

坐势自然盘膝坐势:臀部着垫,两小腿交叉压在大腿之下盘坐,足掌向后外。头颈躯干端正,臂部稍向后,以适于含胸,颈部肌肉放松,头微前倾,两眼轻闭,两上肢自然下垂,两手四指上下互握,也可将一手置于另一只手心上,放于小腹前的大腿上。

单盘膝坐势:双腿盘坐,左小腿置于右小腿上,左足背贴于右大腿上,足心朝上;或右小腿置于左小腿上,右足背贴于左大腿上,足心朝上。

双盘膝坐势:两腿盘坐,两小腿交叉,右足置于左大腿上,左足置于右大腿上,两足心朝上。此势稳固,易诱导入静,但不易做到。图3自然盘膝势图4单盘膝势图5双盘膝势2.卧势:卧势分仰卧势、侧卧势。

仰卧势:仰卧,枕头高低以舒适为度,头微前俯,躯干正直,两臂自然舒伸,十指松展,掌心向下,放于身侧,下肢自然伸直,脚跟相靠,足尖自然分开,双目轻闭或微露一线之光,口按呼吸法定其开合。

仰卧势侧卧势:侧卧于床上,一般以右侧卧位较好,头微前俯,以枕头调节头之高低,使之舒适、放松为宜,躯干微屈,呈含胸拔背之势。右侧卧位时,右上肢自然弯曲,五指舒伸,掌心向上,置于身前枕上,距头约6厘米左右,左上肢自然伸直,五指松开,掌心向下,放于同侧髋部,左下肢膝关节屈曲约成120°角,其膝轻放于右下肢膝部。如为左侧卧位,则四肢位置与此相反。口、目动作,同仰卧位。

侧卧势3.站势:站势分自然站势、三圆站势、下按势。

自然站势:自然站立,两腿左右分开,与肩同宽,两膝微屈,稍向内扣,两脚平均着力,脚跟稍虚,重心略向前移,臂部稍向后坐,劲合于腰部。上体正直,含胸拔背,腰脊竖直,屈肘垂臂,自然外撑。手心向下,手指向前,五指分开,微做屈曲,意如轻按水上浮球。正头平视,两眼微睁,默视远方,或含光内视,或目视鼻尖。口齿轻闭或微开,舌体自然,勿强抵舌。

三圆站势:两腿自然站立,与肩同宽,两足尖适当内收站成半圆形(即第一圆)。脚底着地踏平,两膝顺着足尖方向微微弯曲。两手臂分别向前伸展,肘关节弯曲呈抱树状(即第二圆)。肩关节自然伸展,微垂勿耸起,肘关节比肩稍低一些。两手掌相对,其距离与肩同宽,高低与乳头相平或稍低,两手指微微弯曲成球状(即第三圆)。头与上体保持端正,含胸拔背,沉肩垂肘,脊柱维持自然生理曲线。

下按站势:两手弯曲,掌指朝前,前臂与地平行。掌心向下,五指分开,成下按势。站立架势的高度比自然站势略低,具体高低可按本人情况掌握。

三圆势下按势4.步行势:同慢步行走的姿势,头身端正,目光内合,肩、胸放松,上肢前后交替摆动。

(二)调息

调息,也称练气,调气。就是在意念的支配下,进行呼吸的调整和锻炼。通过调息,达到“资神安稳”的入静状态和“情抱悦豫”的意守状态,使体内真气积聚、发动和运行,而且,还能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按摩内脏,可以起到加强心肺和胃肠功能,改善内脏血液循环,有利于新陈代谢,以及积蓄能量等作用。

调息的基本要求是:顺其自然,勿听其自然,要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逐步调整。无论哪种呼吸方法,均应形体放松,情绪安宁,呼吸自然柔和,循序渐进,不要刻意追求,急于求成。

常用的调息方法有:

1.自然呼吸法:初练功者,一般采用自然呼吸法。即先按平时的自然呼吸。呼吸不用着力,不过度。然后,在初步松静的基础上,将呼吸调整得更柔和,匀称、自然、细微。在开始调整过程中,可以在吸气时默念“静”字;在呼气时默念“松”字。在此基础上,逐渐将注意力从呼吸上移开,让其自然进行。

2.深呼吸法:这种呼吸法,是在自然呼吸法的基础上,逐步使呼吸深长。深呼吸法,在吸气时口齿轻闭,舌舐上腭,把气以意引至丹田,自然稍作停顿后,再将气缓缓呼出。在呼气时,舌体放松,口齿微开一小缝,使气从丹田缓缓呼出,呼气后,也自然稍作停顿。如此反复进行。

3.腹式呼吸法:这种呼吸法,是练功中的基本方法。一般是在自然呼吸法的基础上进行。腹势呼吸法,有顺势和逆势两种。

顺势腹势呼吸法。吸气时,横膈逐渐下降,腹部逐渐鼓起;呼气时,横膈上升,腹部渐收缩至原位,稍呈下凹。

逆势腹势呼吸法。其方法与上述相反。吸气时,横膈下降,腹部收缩凹陷;呼气时,横膈上升,腹部隆起。一般认为,此法更能加强胃肠的功能,对胃下垂等有利。

4.停闭呼吸法:是指在吸气或呼气后,停息片刻,再进行呼气或吸气。练呼气时,可采用延长呼气,呼—停—吸,或呼后念字的方法,以加强呼气;练吸气时,可采用延长吸气,吸—停—呼,或吸后念字的方法,以加强吸气。加强呼气,适用于高血压,头部症状明显,胸腹胀满者;加强吸气,适用于胃肠功能差,阳虚怕冷等病。

5.吐音呼吸法:这是配合吐音的呼吸方法。通常用的字音有:呵、嘘、呼、、吹、嘻,即六字诀。中医认为,心、肝、脾、肺、肾和三焦所属经络的不同症证,用不同的吐音呼吸方法进行补泻,可以直接影响脏腑,达到防治疾病的作用。练功时,根据某一脏腑有病,采用相应的字音,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由口吐字音呼气,并适当延长呼气者,为泻;以鼻吸气为主,同时默念字音者,为补。这种呼吸法,一般在练功前后进行,共7~8次左右。

6.开合呼吸法:此法,是在胎息法的基础上,意想全身毛孔随呼吸而一开一合。吸气时,意相自然界之清气。从全身毛孔吸入体内;呼气时,意想体内浊气,从毛孔呼出体外。

7.提肛呼吸法:在吸气时,稍用意提起会阴部;呼气时,放下会阴部。此法,适用于气虚下陷,内脏下垂等症。

8.喉头呼吸法:嘴鼻闭小,以喉头“用力”,极柔和、细匀地呼吸。姿势可用三圆式或三合势,以意领气,意念为大周天或小周天。小腹凸凹运动幅度要特别加大。

9.胎息法:也叫“丹田呼吸法”。意守丹田,吸气时,意想气自丹田吸入,自觉气向内收合,这时,小腹随吸气自然向里收缩;吸气后,自然稍作停顿。随后,将气缓缓呼出,并意想气自丹田呼出,自觉丹田之气向外扩散,这时,小腹随呼气自然地向外鼓起;呼气后,自然稍作停顿。如此一呼一吸,吸气微微,呼气绵绵,意字丹田,一开一合。收功时,要把气息收稳于丹田。

10.踵息法:踵息意指呼吸深长之意。但与深呼吸法不同。踵息,是在呼吸时把气息引至脚心涌泉穴。常用练法:吸气时,以意将气引至丹田,静守片刻;此时呼吸也自然地相应停顿。随后进行呼气,呼气时,以意将气自丹田经气海穴、关元穴、会阴穴,沿两腿内侧引导到两脚的涌泉穴,静守片刻;此时,呼吸自然停顿。随后,进行吸气,吸气时,以意将气自涌泉穴经大腿的后侧沿尾骶骨长强穴、命门穴引至丹田。如此一呼一吸,气息一降一升地缓慢进行。

(三)调心

调心,是指调定心意。通过调心的意念活动,使思想集中,排除杂念,逐步进入气功态。

调心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入静。二字,《素问》刺法篇说:“净神不乱思”。就是对入静的描述和要求。近代气功界对其阐述则更多。认为入静是“在觉醒状态下的一种特殊安静状态”,“入静是在气功锻炼中,在意念集中锻炼的基础土,而出现的一种练功者在清醒的状态下,而又与外界中断联系的,高度安静、轻松、舒适状态。”说明入静,是觉醒状态下的安静;这种觉醒,又不同于正常的觉醒。这种安静也有别于一般的安静,这种入静是处于既清醒又抑制的状态,无思无虑,而又无所不知,无外无我而又十分清醒。“心如明镜止水,神如浩渺太空。”

调心常用的方法:

1.放松法:在意念的主动调节下,逐步放松身体各个部位。意念着一个“松”字,使身体逐步放松。其先后次序:先从头顶松五官松颈部松肩松臂松手松胸背松腹腰松髋松大腿松小腿松足松。这样,反复放松3~5遍,即可达到全身松静状态。

由于放松法比较容易掌握,所以,本法适用于初练者和年老体弱患者,以及工作繁忙,精神情绪紧张,紧张的肢体活动者应用。

2.意守法:即以意念集中于身体某一部位或穴位。常用意守的部位有:

丹田:一般认为在脐下4厘米处。丹田为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三焦之原,呼吸之门,守邪之神。意守丹田,可使元气归根,交通心肾,培补元气。这是意守最常用的部位。

涌泉:前足心陷中,适用于阴虚火旺,夜寐不宁,头痛脑胀者守之。

足三里:膝下10厘米外侧凹陷处。有增强脾胃运化功能的作用。

命门:第14胸椎之下,与脐中正对之后腰部。适用于肾亏,腰酸,阳虚者守之。

其他,还有劳宫、大敦、少商、中冲穴等。根据各人的体质要求,或治疗需要选守。

意守法,是气功练功中最常用的调心方法。一般是在掌握放松法的基础上进行,所以,适用于有一定练功基础的人锻炼。

意守,除了意守身体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以外,还可采用意守体外的物体或环境。如花木、海洋、听水声、钟摆声等。

意守调心时,切不可过分用意,或强制性意守,要似守非守。若过分用意,结果适得其反,引起大脑的兴奋,甚至出现偏差。

3.观想法:即以想象产生幻想、幻觉,以集中意念。此属假借意守,如:内视、存想等。内视,即闭目内视自己体内某一部分或脏腑,如《诸病源候论》讲的“存念心气赤,肝气青,肺气白,脾气黄,肾气黑,出其周身。”

4.意行法:此法实际上是观想法的一种。即以意念引导体内之气沿经络而行。如小周天意行法:意念由尾骶部的尾闾穴开始,循督脉上行至头顶部的百会穴;再循任脉而下运行至丹田;再向下至会阴穴。大周天意行法:即当丹田之气发动后,在意的支配下,循十二经脉,奇经八脉流注全身,按升降开合在全身循环运行。此外,丹田之气,还可以在意念的导引下,运行至身体任何部位或穴位。如手心的劳宫穴等。训练有素的气功师发放外气,就是运用意行法,把体内的内气,由身体的某一穴位导引至体外,变成外气向病人发放,可以达到治疗效果。所以,意行法是调心的高阶级段,适用于具有一定练功基础的人训练。

三、气功练功的注意事项

(一)练功时间的选择

一般认为,阳虚者及练外气发动者,宜选择六阳时练功,即子、丑、寅、卯、辰、巳;阴虚者,宜选择六阴时练功,即午、未、申、酉、戌、亥。内丹学派,提倡子、午、卯、酉练功。这是根据卦象的阴阳消长,自然界与人体内部阴阳气机的周期性变化来选择练功时机。选择这4个时辰,可保持练功中生理上的阴平阳秘,有利于气功的锻炼。这种练功时机的选择,也不可拘守。人们也可按照自己的生活习惯选择练功时间。(二)练功方位的选择

1.练功方位的选择:可以根据东南西北定向练功。东属木,南属火,为阳;西属金,北属水,为阴。阳虚者练功,可以面向东或南,以采阳气补体内阳之不足。阴虚者练功,可以面向西或北,以采阴气以补体内阴之不足。还可根据五脏病情选择方法。肝气通于东方,肝病者,可面向东练功;肺气通于西方,肺病者,可面向西练功;心气通于南方,心病者,可面向南方练功;肾气通于北,肾病者,可面向北练功。

2.根据日月星辰定练功方位:月属阴,日属阳。一般初练功者,在夜晚可面向月亮或北斗星方向练功;白天可面向太阳方向练功,如此可以采取真阴真阳之气,有利强身壮体。

3.根据练功者自身气感定向练功:由于宇宙气场对人体气场的影响,练功有素者,自感在某一方位,可产生强的气场效应。这一方位,就是练功者的最佳练功方位。

(三)练功前,应做好准备工作

练功前10~20分钟,应该停止体力、脑力活动,全身放松,心平气和,情绪稳定,心情愉悦。要尽量选择安静场所,光线适宜,空气新鲜。应排解大小便,宽衣解带。不宜在饱食之后或饥饿之时,不宜在情绪不好,身体不适,过度疲劳之时练功。禁忌房事过度,饮食宜清淡,戒烟酒。妇女月经期,应停练或少练。

(四)在练功中,如有姿体不舒,应及时加以调整

对出现冷、热、痒等感觉可不理会,任其自然缓解。在练功中,如遇突然重大刺激,不要惊慌,可先调整呼吸,以意领气归丹田,或收功。在练功中,出现唾液增多,可将唾液分3次咽下,切莫外吐。对入静中如产生幻觉,要任其自然,泰然处之。若在练功中出现疲劳,可意驻丹田,静息片刻,或自由放松呼吸。

(五)练功结束,将气引归丹田

练静功者,在气引丹田后,应做几节头面部的按摩,使人体由静逐渐转为动。万勿收功太急,或收功后立即活动。练动功者,在气归丹田后,可静养片刻,作数次深呼吸,舒展后再行其他活动。练功出汗,可用干毛巾揩干,切忌当风或立即沐浴。

第三节气功的练功反应,偏差及偏差的纠治

在气功练功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反应。有些反应,属于正常的练功效应;有些是属于异常反应,甚至是偏差。所以,对这些情况要有正确的认识和掌握好处理的方法。

一、练功的正常反应

1.在练功期间,有些人会出现异常的感觉,如痛、痒、冷、暖、轻、重、湿、滑等。有的在意守的丹田部位,有温热或热气团感,人感觉舒服。有的四肢发胀,皮肤作痒,有虫爬感等。有的练功者,会产生各种幻觉,听到或看到、嗅到实际不存在的东西。这些现象,只要练功者自觉舒适,头脑清晰,精力充沛等,那都是正常的现象。古人认为,这些现象,都是练功到一定程度,经络通畅,真气在体内活动的表现。真气旺盛时,气到之处便会有热感;真气通过经络时,便会出现痒感,蚁走感等。

但是,对气功练功中出现的主观感觉,要有正确的认识。主观感觉出现与否,是以各人内部条件为基础的,并不是人人都会出现。它的出现并不神秘,不必惊慌。但也不必刻意去追求,练功者,需要了解的是整体感觉。整体感觉良好的,就是功效的表现。局部感觉的有无,与功效也无绝对关系,不能作为练功功效有无的标准。不应该违反“贵乎自然”的要求。

2.消化功能的改善,经过练功后,比较普遍的现象是肠胃蠕动加快,甚至有肠鸣音,口中津液分泌增多,食欲增加,腹胀、便秘减轻。

除上述外,练功后,睡眠改善、加深,精力充沛,头脑清醒,全身温热、舒适,这些都是体质增强的良好反应。少数人,在气功体态下,还有人会循经感传现象。

二、练功的异常现象

在练功初期,部分练功者,由于对气功的原理理解不够,对功法掌握不当,或对气功基本功法不适应,常常会出现一些异常反应。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由于练功时,精神过于紧张,意守过重,而出现头昏、头沉、头胀、头晕、头痛。要求练功中轻用意,似守非守,或配合长呼吸帮助解决。

2.呼吸急促、憋气、胸闷。主要是由于过分注意呼吸、姿势,肌肉紧张,或过分要求长呼吸所致。注意做到“放松”、“自然”,不要勉强闭气,可暂时放弃意守呼吸,待症状缓解后再练。

3.昏沉欲睡。这是练功时产生睡意,但与气功的入静有本质的不同。如果是由于疲劳引起,注意在过于疲劳情况下不要练功。否则,可以改变姿势和方法。卧势易睡,可改坐势,两眼微露一线。再不能解除时,可做几节保健功,等昏沉消失后,再继续练功。

4.腹内胀感。主要由于强作深长呼吸,呼吸中停闭时间过长,向下压气所致。只要把呼吸放松,放弃停闭呼吸,坐势改为卧势。也可作腹部顺时针方向按摩,便可缓解。

5.口干喉痒。主要是由于张口呼吸,或闭口过紧所致。注意闭口要轻,舌舔上腭,练功前喝点温开水,可以获效。

6.发冷发热。发冷由于体虚。此时,可用“调鼻息法”,注意鼻端呼吸出入,呼气默念“松”,吸气默念“静”。练功若感身体过热,烦躁等。此时,可做“下火功”,两目先视鼻尖,再注意膻中,再依次向下注意脐中、膝部,各部位各守约2分钟;然后,视大敦穴8分钟,最后闭目意守大敦穴4分钟,就可获效。

7.练后疲劳。初练功几天后出现疲劳,主要由于体质虚弱,或平时活动较少者,也有的是姿势过于紧张。对体质弱者,可改卧势为主,或练功十余分钟稍事休息后再练。姿势不当者,则调整姿势。

三、练功偏差及纠治

由于练功过程中,偏离了正确的规律而导致精神、行为和感觉上的异常现象,叫练功偏差。造成练功偏差的原因,主要有:功法选择不当,缺乏正确指导,练功不得要领,练功入静时突然受到惊吓,盲目刻意追求,以及暗示等原因,均可引起练功偏差。中医认为,造成练功偏差,系内气运行偏离经脉,气机逆乱,内气妄行,导致全身脏腑阴阳失调,营卫气血逆乱所致。

(一)气功练功偏差的症状及诊断

练功偏差的表现多种多样。精神障碍方面,有精神分裂症样表现,有癔病样表现,有神经官能症样表现。在躯体障碍方面,有头昏、头胀、头痛,胸闷憋气,心慌气短,呼吸不畅,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肢体僵木重滞,或气窜外动不止。

练功偏差的诊断,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

有确切的练功史,症状、体征的出现与练功内容有关;练功中异常反应严重,停功后不能缓解消除,持续时间长,影响正常生活;原有疾病因练功而加重,或出现新的病情,在一定时间内不能纠正;因练功引起的异常反应达半年以上,或虽无半年,但经纠治不能恢复常态。

(二)练功偏差的纠治疗法

1.意守疏导。适用于练功用意、用气不当而致的偏差。

丹田开合法:两手掌背相对置于腹前。呼气,两手缓慢向左右两侧分开,意想腹部聚积之气随手势开启向体外散开;翻掌,两手掌心相向,缓慢向腹前聚拢,同时吸气,不用任何意念,如此反复。用于气滞腹部,胀满疼痛等症。

膻中开合法:两手背相对置于胸前。呼吸及两手动作同上法。用于气滞胸膈,胸闷痞满,心悸烦躁等症。

印堂开合法:两手置于脸面前。开合方法同丹田开合法。用于气逆冲头,头晕头胀,烦躁失眠等症。

引气下行法:自然站立,吸气,两手从身侧上提至腋下,不用意念;呼气,两手缓缓放下。意想体内气机,沿任脉循径直下,沿下肢内侧至涌泉穴入地而逝。

2.暗示纠偏。适用于因受不良暗示诱导而致的偏差。此法,利用意识诱导,以静制动。让患者全身放松,呼吸调匀,细慢深长。意念存想,或默念“意静动自止”,也可存想自然界幽静景色。也可以他人用语言,针对症状予以暗示。

3.按摩纠偏。根据不同症状,灵活掌握。

(三)不同症状的纠治

1.精神失常。出现幻听、幻视,精神错乱,立即停止练功,活动肢体。或对症导引按摩、针灸、中药等治疗。也可以暗示、诱导等法纠治。

2.头胀,头痛,烦躁,焦虑,失眠。用引气下行法。停止练功,或改练放松功、松静功。意守部位放低,意念不可过强。

3.胸憋气短,腹胀腹痛,气感所到之处痛胀不适。胸憋闷者,用膻中开合法;腹胀腹痛者,用丹田开合法。放松意念,配合放松功,呼气时意念将逆乱之气随呼气而出。

4.肢体活动,不能自主。应立即停止练功。可猛击患者背部,大声喝令其停止。或轻轻拍击大椎穴、命门穴。用意念“以静制动”、“意静动自止”,加以控制。

5.自汗盗汗,遗精滑精。不能意守会阴,改意守丹田。按摩丹田、气海、脐中、关元、肾俞等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