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国养生学(上、下卷)
10743000000012

第12章 中药进补中药进补

进补,就是合理应用补益药物,以补充人体一定的营养和功能活动所需的物质,从而起到增强体质,延缓衰老的作用。

体虚的人,在应用补益药物后,可以起到以下3方面的作用:

1.可以补充人体营养物质。很多补益的药物,含有人体必需的各种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无机盐以及各种微量元素。服用这些药物后,就可以达到补充营养素的目的。

2.有些补益药物,具有改善、增强机体体质和免疫功能的作用。

3.有些补益药物能够改善、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体弱者,往往有功能失调或低下等表现。补益药物,可以起到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调节新陈代谢,使之趋向正常。

补益药的抗衰作用,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而起作用的:

1.补益药有强壮作用。如黄芪能增加白细胞数,减低致病因素的素性,促使抗体形成,增强特异性抵抗力。

2.有调节内分泌的作用。有些补益药能兴奋肾上腺、性腺、甲状腺功能。如刺五加,就有调节上述各种内分泌的功能,并能调节血糖代谢,使之处于正常状态。

3.能延长组织细胞的寿命,有些补益药物,可以延长组织细胞的存活期,如黄芪可延缓人胚肺二倍体细胞的衰老过程。延长其寿命的1/3以上,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4.通过增强免疫系统的作用,提高抗病能力。补益药黄芪、党参、灵芝、银耳以及四物汤、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等。均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如银耳,能使T细胞和B细胞增多,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提高免疫球蛋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5.通过神经系统的作用,调整神经系统的功能。刺五加、人参等,对神经系统有良性双向调节作用,并提高大脑的功能,延缓或推迟大脑的老化过程。

6.通过代谢的作用,如人参、刺五加等,可促进物质代谢,增强蛋白质、脂肪、糖的吸收。同时,还可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

中药的补益作用广泛,中医的补法适应范围宽。补益药物,还具有良性双向调节作用。对功能低下者,可使之增强;对功能亢进者,可使之趋向正常。所以,中药补益法使用得当,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第一节不同季节的进补

药养很讲究时间问题,进补的时间要适应自然界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

一、春季进补

春季是人体生理功能、新陈代谢最旺盛、最活跃的时期,生活规律也易发生较大的变化。一般健康人很快容易适应,无须进补。但对有旧病者极易复发。所以,对这类患者及体虚者,可以适当地进补,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此时,进补宜以食补为主,选用鸡、蛋、瘦猪肉等。而对明显虚弱者,必须选用补药调养。对气阴不足者,表现为疲乏无力、口渴,可选用偏于凉性的生晒参、皮尾参。如阴虚而火不旺者,西洋参是适用的。阳虚者,表现为年老体虚,久病气虚,头晕眼花,动则汗出、气喘,神疲乏力,肢寒畏寒,可选用红参、龙眼肉、蜂王浆、十全大补品等。

二、夏季进补

夏季,暑气蒸腾,酷热灼身,暑邪极易伤津耗气,容易出现阳气虚,表现为身汗肢冷,疲乏无力,少气懒言,食欲不振,大便稀溏。阴血虚,表现为五心烦热,午后两颧红赤,心悸不宁,睡眠不实,头晕目眩,口燥咽干。

对阳虚者,可选用凉性补益之品,如西洋参、皮尾参、白须参、黄芪、党参等。对阴虚者,可选用当归、阿胶、石斛、何首乌、熟地等。乌龟和甲鱼,对阴血虚者也是合适的。夏季是“暑湿当令”时期,如果脾胃虚弱者,可选用赤小豆、扁豆、薏苡仁等。这些补品,具有健脾益胃,祛湿除邪之功,性质和平,补而不腻。

三、秋季进补

秋季,气候干燥、凉爽。人们从暑湿过渡到秋燥,往往不能适应。特别是老年体弱、身体虚弱、小儿,可因秋燥犯肺伤津,形成燥咳,气喘,胸痛等症。中医称之为“秋燥证”。所以,入秋以后,应多食汤水,滋润身体,宜润不宜燥。可以选食水分丰富的水果,如苹果、柑橘等。

由于人们经历夏季的炎热,脾胃功能受到削弱,食欲受到影响,营养供给不足,秋凉后人体生理功能逐渐恢复,脾胃功能也是日趋健全,可适当选用莲子、山药、大枣、扁豆、人参、银耳、燕窝、琼玉膏、二冬膏等滋补品。

四、冬季进补

冬季,朔风凛冽,大地封冻,草木枯衰,自然界一派阴盛阳衰,万物封藏的景象。人体的阳气,也闭守于内。所以,冬令进补是由冬季封藏这一特点决定的。由于冬季处于休养生息,体力消耗少,进补之药,易于蕴蓄而发挥较大的作用。中药补品中,以温性者居多,也宜于在冬季应用。可见,冬季是进补的季节。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今年冬令补,明年三伏虎。”就是这个道理。

冬令进补,最好以食补为主,药补为辅。药补分以下几种情况:素体阳虚,每到冬季格外怕冷,面色苍白,四肢欠温,小便清长,大便溏薄。可选用鹿茸、红参、胡桃肉、参茸片,右归丸、全鹿丸、龟龄集等。素体阴虚,发热喜冷,口干唇燥,烦躁易怒,可选用龟板胶、西洋参、生晒参、蜂蜜、银耳,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气虚,消瘦乏力,气短声低,动则汗出,气喘,可选用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四君子丸、补中益气丸、人参健脾丸等。血虚,面色萎黄、爪甲色淡,头晕眼花,妇女经血量少或闭经,可选用当归、阿胶、何首乌、龙眼肉、枸杞子,十全大补膏、补气养血膏、健身长寿膏等。

四季不同的进补,是根据中医四季养生的理论。从总的讲,春夏是阳气逐渐走向旺盛的时期,此时养生与进补要侧重于养阳。阳虚者,必须从春夏起,就注意使用养阳的药物,这样比单靠冬季进补易于奏效。当然,要注意进补的药量,不使太过。对于冬季好发病的阳衰病人,如肾虚引起的哮喘,则更需在春夏养阳。秋冬进补要侧重于养阴。对一般阴虚病人,或体质一般,或稍偏弱的人来讲,秋冬进补宜重视养阴,因为秋冬气候转凉,外界阴会逐渐占主导地位。此时,有利于阴分的吸收,注重养阴,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功效。但在进补滋阴药物时,要注意服用的剂量。否则,由于滋阴药物的滋腻而影响正常消化功能。

第二节中药进补的方法

中药的进补,一般均在补虚的基础上进行调理。补虚,是要在辨证的前提下,分清脏腑,阴阳,气血,确定何类虚证,再随证选用。

具体的补虚方法有几种:

(一)平补法

平补法,主要用于平时保养。这类方药,性味比较平和。不过分偏寒、偏热,补而不腻,不燥、不峻之品。如平时所用补气、补血,或气血双补之剂,服之有益无害,如四君子汤、补血的四物汤等,就是这一类。

(二)清补法

清补,是补而兼清。清补是夏日进补的原则。夏季炎热,人体进食少,消耗大,抵抗力低下,没有贮藏营养物质的能力。所以,一般不宜滋腻补益。同时,由于受暑热的影响,津液耗损大,一般不提倡大补。清补法组成要忌温、忌烦、忌利、忌散,以滋阴又兼清热为佳。平时可以选用较平和且偏凉性的西洋参、生晒参等。

(三)温补法

温补法,是冬季补养常用的方法,也常应用于防老抗衰方面。年老体弱者,多属于阳虚,根据辨证属何脏阳虚,再补何脏。冬季天气寒冷,消耗能量大,食欲增加,这时能吸收更多的营养物质。故可选用脂膏滋腻之品,尤其是动物性补品更宜服用。

根据所补脏器的不同,可以分:

(一)补心

1.心血:适用于素体虚弱,失血,久病体虚,七神所伤等造成心血亏虚。表现为面色无华,萎黄,口辱色淡,心慌,夜寐不宁,头昏眼花,健忘等。可选用当归、当归补血膏等。

2.心气:适用于年老体弱,脏器功能衰弱。表现为心慌,自汗,肢体乏力,精神不振,面色苍白。可选用人参、党参、太子参等。

3.心阴:素体虚弱,病后体虚,出血过多,或心血亏耗所致的心阴虚证。表现为胆小易凉,心烦不安,五心烦热,多梦盗汗,口燥咽干。可选用阿胶、西洋参、龙眼肉等。

4.心阳:适用于各种原因所引起的心阳虚证。表现为胆小、气短、心痛、四肢怕冷,甚至手口唇舌青紫,面色苍白,汗出等,可选用鹿茸、附子等。

(二)补肝

1.肝气犯胃:适用于肝气不舒,横逆犯胃之证。表现为情志抑郁,善叹息,两胁下胀痛,消化不良,胃脘不舒,嗳气,泛酸等。可选用白芍、灵芝、柴胡、白术、山药等。

2.肝脾不和:适用于肝脾引起的饮食减少,脘腹胀闷,食后尤甚,大便稀溏等。可选用当归、白芍、白术、扁豆、太子参等。

3.肝阴不足:适用于肝阴不足引起的眼目昏花、头晕、耳鸣、耳聋、肢体麻木,活动不利等。可选用熟地、当归精、白芍、阿胶、玉竹等。

4.肝肾阴虚:适用于肝肾阴精亏虚引起的面色枯黄,盗汗,腰膝酸软,遗精,阳痿等。可选用熟地、石斛、龟板、甲鱼、乌龟、何首乌等。

(三)补脾

1.中气不足:适用于饮食减少,语音低微,少气懒言,四肢无力,精神疲惫,腹部胀满,大便稀溏。可选用人参、黄芪、山药、党参、太子参、人参健脾丸、补中益气丸等。

2.脾阳虚:适用于面色萎黄、腹部冷痛,喜温喜按,食少腹胀,口吐清水,大便稀溏等。可选用党参、白术、干姜、附子等。

3.脾肾阳虚:适用于少气懒言,语音低微,腰膝酸痛,晨起腹痛,泻后则安。可选用杜仲、肉苁蓉、补骨脂、附子等。

(四)补肺

1.阴虚肺燥:适用于气闷,咳嗽无痰,或痰中带血丝,潮热盗汗,午后两颧发红,口燥咽干等。可选用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等。

2.肺气虚:适用于咳嗽日久,少气懒言,语音低微,喜温怕冷,消瘦无力,动则汗出等。可选用人参、黄芪、百合、黄精等。

3.脾肺两虚:适用于咳嗽痰多,肢体软弱无力,不思饮食等,可选用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等。

(五)补肾

1.肾气不固:适用于劳损过度,久病失养所致的面色淡白,听力减退,滑精早泄,小便清长,腰背酸软等。可选用枸杞子、覆盆子、菟丝子、杜仲、山萸肉、胡桃肉、山药、冬虫夏草等。

2.肾阳不振:适用于素体阳弱,年老多病,房事过度。表现为面色淡白,自汗,阳痿,早泄,遗精,宫冷不孕,腰膝酸痛等。可选用鹿茸、鹿角胶、肉苁蓉、锁阳、仙灵脾、仙茅等。

3.肾阴虚:适用于房劳过度,久病体虚所致的肾阴虚诸证。表现为身体虚弱,头昏耳鸣,咽干口燥,失眠健忘,腰膝酸软,无力,遗精等,可选用枸杞子、阿胶、女贞子、旱莲草、山萸肉、桑椹等。

第三节不同年龄的进补

根据“虚者补之”这一原则,进补适用于各种人群,无论男女老幼,均可进补。

一、老年人进补

人步入老年以后,各种生理功能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减退,补肾、补脾,就可保持旺盛的精力,延缓衰老的出现,能健康长寿。

肾虚,有肾阴虚、肾阳虚的区别。肾阴虚的人,常有盗汗、腰酸腿软、头晕、潮热等表现。可能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耳聋左慈丸、杞菊地黄丸、麦味地黄丸等成药;也可选用龟板、鳖甲、桑寄生、枸杞子、女贞子等滋补肾阴的药物。肾阳虚的患者,则有怕冷、腰酸、动则气喘等症状。可服用参茸补膏、全鹿丸、金匮肾气丸、右归丸、五子衍宗丸、补肾强身片等成药;也可选用鹿茸、锁阳、巴戟天、补骨脂、杜仲、仙茅、仙灵脾、蛇床子等温补肾阳的药物。如果肾阴阳两虚,就要同时调补阴阳,补肾阴、肾阳的药物,同时应用。

脾为后天之本。注重补脾,全身各组织器官的消耗就会得以及时补充,从而推迟衰老的出现。

常用的成药有:香砂六君丸、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丸等;补脾中药有:人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扁豆、黄精、大枣、甘草等。

二、中年人进补

人到中年,各器官逐渐出现衰退,容易患各种疾病。

中年肺气虚弱,卫表不固,遇风容易感冒,应注意补肺气,固肌有,常用党参、黄芪、白术、百合、麦冬、玉竹、银耳等配合发散风寒的药物,如防风、羌活、荆芥等同用,成药有玉屏风散等。

人到中年后内分泌、免疫功能开始降低,抗御疾病的能力下降,应有意识地进服具有提高免疫功能的药物,如人参、黄芪、山药、灵芝、银耳等,或与其他药物配合应用。

对于先天不足,身体虚弱,进入中年又过早出现衰老征象的人,要注意补肾,选用山药、山萸肉、刺五加、熟地、枸杞子、女贞子、核桃、黄精等,六味地黄丸、桂附八味丸、十全大补膏等,也可对症选用。

三、儿童进补

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需要及时充足营养。因此,儿童进补,一般以健脾益胃为主,以增强消化吸收功能,改善由于疾病引起的脾胃虚弱及全身营养不良等状况。补脾应选用性质较为平和,补而不腻的药物,如太子参参须、蜂蜜、山药、大枣、莲子、黄芪等,或对症选用成药。

儿童进补,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医生指导下,应用进补药物。家长切不可在不懂医理和药理的情况下,胡乱给孩子服用补药,更不能将大人的进补药物,任意给孩子吃。

2.儿童进补,要严格掌握剂量。避免长期进补,出现阴阳偏胜,影响其生长发育。

3.对于病孩,要先治病,后调补。急性病发作期,不可进补。慢性病,也仅仅在正气虚弱的情况下,才可酌情应用补品,补药。例如,疳积病儿,首先应消除食积,帮助消化;然后,再补益脾胃。

4.儿童进补,宜配消食之品,使其补而不滞,补而不腻。

第四节不同体质的进补

一、脑力劳动者的进补

脑力劳动者,大多长年埋头书案,往往劳心过度、耗伤心血,脾气不足,从而,出现头晕眼花,头胀头痛,记忆力减退,思想不能集中,睡眠欠佳,饮食无味等症状。所以,脑力劳动者应着重补益脾气,补血养心。可选用天王补心丹、柏子养心丸、归脾丸、青春宝、双宝素、人参蜂王浆、养血安神片、参杞冲剂、灵芝酒、灵芝蜂王浆等。或服用人参、益智仁、龙眼肉、远志、胡桃肉等,养心补脑的药物。

二、体力劳动者的进补

体力劳动者,由于从事繁重的体力工作,平时消耗的能量很多,适时进补可补充营养,改善机体的生理功能。可选用气阴双补的药物进行调治。如人参、参茸片、人参滋补膏、人参酒、十全大补膏、虫草壮元酒、金芍补血酒等。

三、胖人的进补

一般来说,胖人多阳气虚或痰湿盛,常易伤风感冒,易患肝胆疾病,或高血压、心脏病。所以,胖人在未病之前就应注意保养身体,经常锻炼,适时进补。如以阳气虚为主,可选用人参、右归丸、十全大补膏、参茸补膏等;如以痰湿盛为主,则宜先祛除痰湿,再进行调理,如服用健美减肥茶、济生降脂口服液、济生健美晶等。肥胖者应适当限制饮食,滋腻的补阴之品,如大补阴丸、左归丸等,不宜服用。

四、瘦人的进补

这里所说的瘦人,是指形体消瘦,但无任何疾病的健康人。这类人,一般活泼好动,反应敏锐,能食善饥,容易激动,多为阴血不足。宜选用大补阴丸、左归丸、虫草补酒等滋阴补血之品,进行调补。

虚弱者,选用补剂后,症状反而加重,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称为“虚不受补”。如瘦人有脾胃虚弱和阴虚类型,有时选用补品,反而引起阻滞和虚火内炽的现象。因为脾胃虚弱者,消化、吸收功能多不健全,补阴、补血之品,当归、熟地、阿胶及动物性补品,质多滋腻,人体不易吸收,进补后,易阻滞肠胃功能,出现食少便溏、嗳气、腹胀等气滞症。因此,进补时,须佐以少量健脾理气之品,如木香、陈皮等,调理脾胃功能,便能避免上述不良反应。对于阴虚者,如进食人参、鹿茸,可使人体功能亢盛,原有的虚火内炽症状,便进一步加重,出现口燥、咽干、烦躁、兴奋、失眠,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等症状。如系阴虚证,又必须使用人参者,可选偏于滋润的西洋参,这样,可收到气阴双补的效果。

第五节补药的使用方法

掌握一些用药常识,对于充分发挥药效和确保用药安全,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自煎汤药

煎汤药,虽然十分简单,但是也有许多讲究,煎剂的容器,最好选用砂锅或搪瓷容器。因为这类容器化学性质稳定,不大容易跟药物的成分起作用,而且导热均匀。

煎煮方法:先将砂锅内部洗净,放入中药,再加冷水,浸泡30分钟至1小时,让水分浸透药物,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先溶解一部分在水里,以便有效成分充分煎出。因为中药内大多数是植物药,有不少植物药内,含有蛋白质与淀粉。如果这些植物药,不经冷水浸泡,加水后即煎煮,那么,蛋白质遇热就发生凝固,淀粉也要糊化,妨碍中药本身有效成分煎出。

加水的多少,要看具体情况而决定。一般加冷水量,为中药重量的8倍,或将中药放在锅中,加冷水满过药面一指左右。不要太多,也不宜太少。若水分蒸发太多,还得随时添加,最后,去渣得汤液约200毫升为宜。

煎煮时,必须注意砂锅的外面要保持干燥。如果砂锅外面潮湿,加热之后容易爆裂;又在煎药时,要注意一开始火力不要太旺,要慢慢加热,以防冷的砂锅在遇到高热时突然爆裂。

煎药如无砂锅,也可以用铝锅(俗称钢精锅),但不宜用铁锅或铜锅来煮药。因为铁、铜的性质比较活泼,容易与药物起化学反应。

煎煮中药的火力和时间,对药效也有影响。一般先用大火煎煮,待汤液沸腾后,再用小火,以保持微微沸腾即可。头煎,约半小时,即可倒出药汤;二煎,在沸后20~25分钟即可。煎毕,即趁热倒出药液,普通一剂中药,可以煎煮2~3次,即头煎、二煎及三煎。可以将每次煎取的药汤合并后,再分次服用。也可以煎一次,即服一次。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滋补中药还需要特殊处理。

如质地坚硬的药(如龟板),要多煎半小时;滋腻性大的药物(如石斛),可用小火多煎一会儿;芳香气味浓的药物,只要煎15分钟即可。可根据这些煎煮时间不同,分别先煎或后煎。有些粉末状药物,要装在纱布袋中入锅煎煮,以免沉于锅底成糊烧焦;有些胶状药物,只需要药液烊化(直接加入去渣后的药汁中经过溶服下,如阿胶)。还有些既名贵,又不溶解的药,只要研成粉,随药汁冲服(如鹿茸粉)即可。这样,功效就会好一些。否则,将造成浪费,降低药效。

二、煎熬膏滋

将药物煎成汤剂以后,去渣,重新炼熬药液高度浓缩,再加入适量的蜜(或砂糖),制成半流质的黏糊物质,即称为膏剂(又称煎熬剂或膏滋),民间称为“膏子药”。膏剂,因为高度浓缩,又无纤维杂质,所以,服用很方便。又由于内含一定量的蜜糖,既不易腐败,而又香甜可口,病人乐于服用,对调理慢性病及体弱病人来说非常有益,还可以省去天天熬汤剂的麻烦。中药内服膏滋,多为滋补药,虚损内伤的病证,最适宜用膏剂来慢慢进补。著名的有:党参膏、参芪膏、桑椹膏等,一般的中药店都有备售。也可自己熬制,先将药材洗净,晒干,置铝锅内加水高出药面1指左右,加热煎煮3次,每次1~2小时。如系草药,则酌减煎煮次数和时间;纱布过滤(4层),将滤液合并,静置,将上清液用绢布滤过,置锅中加热,熬去一部分水分至黏稠状清膏;另取蔗糖,或炼过水分的蜂蜜,加适量水增温溶解,过滤,与清膏合并;先用小火加热,然后,隔水加热浓缩收膏,即为成品。加入的糖量,据药材性味情况而定,一般药材与糖的比例,等于4∶1~2.所得的膏滋的稠度要适中,一般认为用筷子趁热蘸取膏滋,滴于桑皮纸上,以周围不渗水迹为适度。

在我国民间,流行着在冬令服补膏的补体强身方法,年纪大一些的人和妇女,对它的效验有深刻的体会。这种补膏,主要以动物胶和蜜糖作基础,加以适量的胡桃仁、枣肉、枸杞子,或其他药物,再用水熬浓缩成膏。每天服用3~5匙。适用于慢性疾病需要长久服药的。

三、浸泡药酒

药酒,又名酒剂。制备工艺比较简单。所以,药酒至今仍为常用的药制之一。

药酒的制备方法是:将药材切片或研粉,泡入白酒中,密闭保存,经常振摇;浸泡时间,最少不得少于14天。有的甚至浸泡1年以上。滤去药渣,即为药酒。它是以酒为溶媒(白酒、黄酒均可),浸取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以澄清浸出液供内服(或外用)。酒本身有营养与活血通络,易于吸收的特点,故酒剂多用于风湿疼痛、跌打损伤及体虚补养等。有的酒剂内,还可见到所浸的药物,如人参酒(吉林)、海马酒(广西)等。

四、服药方法

药物的疗效,与服药用法也有一定关系。服药方法得当,有助于药物疗效的发挥。反之,不能获得预期的疗效。因此,中医服药也比较讲究。一般来说,汤剂都宜于温而不冷的时候服用,尤其是冬天,用温性补益药物,温服可助药的功效。但对寒性病证,则需要热服;热性病证,则需冷服;寒热错杂(如真热假寒、真寒假热)者,又宜凉药热服,或热药冷服。有些老年人服中药,欲呕吐、恶心者,宜小量频服;或先嚼一片生姜或橘皮,可能有预防作用。丸散等固体药剂,通常用温开水吞服。

服药时间,也应根据病情和药性而定。一般来说,滋补药宜在饭前服;健脾胃药和对胃肠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宜于饭后服;其他药物,通常也宜在饭后服;安神镇静药物,则应在睡前服。无论食前或饭后服药,都应略有间隔。服药前后0.5~1小时内,不要吃食物。道理正如《汤液本草》指出:“药气与食气不欲相逢,食气消则服药,药气消则进食”,以免影响疗效。

第六节进补的注意事项

一、补品的服用量

滋补中药的剂量,大多指每味补品成人的1日量,约在5~15克的范围内。但在服用时,还要考虑到服用者的年龄、体质状况,虚证的程度,补品的作用强度等各方面的情况。一般来说,老年人的用量,应稍低于成人量;5岁以下儿童,可服成人量的1/4;5~14岁,可服成人量的1/2;体弱者,不宜用较大剂量;久病者;又应低于新病者剂量;老年人身体极度衰弱者,使用补剂时,一般剂量可较重;但开始时宜轻,然后逐渐增加。否则,药力过猛,反而会产生病者“虚不受补”。从药物方面来讲,质轻的用量宜轻,质重的可稍大;性味浓厚,作用较强的用量可较小;性味淡薄,或作用较温和的,用量可略大。另外,还要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有些对某种补剂不敏感,称为耐受性,用量可稍大;有些人对某种补剂特别敏感,称为高敏性,用量可略小。

二、进补与饮食宜忌

补药,可使体内的虚损得以调整、补益,达到平衡状态,而适当的营养,能促进和维持这种平稳状态。所以:

1.进补后,尤其是在服健脾胃的补药后,食欲明显好转,饭量有所增加。这时,可适当地增加营养丰富的膳食,以改善身体素质,但不可暴饮暴食,过食生冷,偏食挑食,饮酒无度。

2.用药物调补后,气虚者,可适量食用一些鸡、鳝鱼、糯米、大枣等。血虚者,可选用猪肝、猪心等。阳虚者,可选用羊肉、狗肉、虾等。

3.对于营养不足,而致虚损的人来说,不能完全以补药代替营养,应追根溯源;增加营养与进补适当结合,才能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4.进补时,应避免食用未吃过,或不常吃的食物,如海鲜一类食品,以免药物的性味与药性相抵消或相对抗,或因这些食品引起过敏反应等。传统的忌口也要注意,如人参不宜与萝卜、茶叶同服等。

5.酒,具有活血祛瘀、通利血脉的功效,用补药浸制成的药酒,可借助酒的行散功效,使药物输布全身,从而,更好地发挥药物的作用,但在进补期间过量饮酒,不但不能起到协同作用,充分的发挥药力,反而会影响健康,造成危害。

6.茶,具有强心、利尿、和胃及解毒等作用,平时多饮茶,对人体是有好处的。但茶叶中又含有多量的鞣酸,能与许多补药如党参、肉苁蓉、熟地等含有的生物碱结合,产生不能被人体吸收的沉淀物,影响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降低药力。所以,在服用补药的同时,不宜同时喝茶。素有饮茶习惯的人,可在服用补药后二三小时,喝些清淡的茶水。

三、患热性病忌进补

一般来说,若患了重感冒,出现发烧,鼻流清涕,头痛等症状,要暂缓服用。否则,还会使病情迟迟得不到改善。

四、进补要注意脾胃功能

脾胃功能不佳,消化不良,舌苔较厚,舌面覆盖一层厚腻物,犹如涂了一层糨糊,紧贴舌面,揩之不去,中医认为系痰湿、食物积滞不化所致。此时,不宜服用补品。即使身体明显虚弱,也须先化湿,待舌苔不腻,脾胃功能恢复正常后,才能适当进补。

五、防止“虚不受补”

虚不受补,是指服用滋补药后,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如头晕目眩,口燥咽干,甚至心烦失眠,胃脘胀满,饮食减少等。造成“虚不受补”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1.补而不当:虚证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以及各脏腑间盛衰变化,不经辨证或辨证失当,就会造成补而不当。

2.虚实夹杂,补虚碍邪:有很多的病人,常表现为虚实夹杂证。此时,补虚,可碍其邪;祛邪,则伤其正。治应攻补兼施。

3.大剂蛮补:有些人急于求成,进补时,药力过于猛峻。如果机体不能承受,从而产生“虚不受补”,起不到正常的补益作用。

4.不虚误补:有些人体质本来不虚,有些人虽然有病,但并非虚证,却认为用补药对身体有益,就随便服用,结果扰乱了机体的阴阳平衡。

第七节补品的选购与贮藏

一、补品的选购

补品的选购,要因体质、因人而异。体质健壮者,一般可选用性质平和、副作用少的补品,如鸡肉、鸭肉等。体质虚弱者,依其表现,可分为血虚、气虚、阴虚、阳虚、气血阴阳俱虚5种类型,可根据自己的虚弱类型,选购补品。

1.补血:可选购阿胶、首乌片、归脾丸、养血当归精、杞圆酒、天王补心丹、灵芝片等。

2.补气:可选购人参、人参精口服液、蜂乳、人参蜂王浆、补中益气丸、强壮滋补片等。

3.补阴:可选购人参银耳晶、生脉饮、参鳖补精、杞菊地黄口服液、琼玉膏、左归丸、六味地黄丸、龟甲胶、大补阴丸、二至丸、河车大造丸等。

4.补阳:可选用右归丸、金匮肾气丸、补肾强身片、参茸精、参鹿补膏、参茸酒、三鞭酒、斑龙补膏、参杞全鹿丸、附子七味丸等。

5.气血阴阳俱补:可选用青春宝口服液、寿星补汁、两仪膏、人参大补膏、乌鸡白凤丸、参桂酒、国公酒、大宝美髯丹、灵芝鸡精、健身长寿膏、大补药膏、十全大补品、肾宝口服液、珍珠乌鸡精、双龙补膏、补气养血膏、三参皇浆口服液、人参百岁酒、荷春膏、龟鹿二仙膏、花旗参金钱龟精等。

二、补品的贮藏

1.丸剂:蜜丸本身含水分较少,加上作为黏合剂的蜂蜜,都经过熟练,霉菌难以生长。但如保管不善,尤其是天气湿热的季节,蜜丸很容易从空气中吸收水分,出现返潮。特别是当丸内含有党参、天冬、麦冬、熟地等,本身就含有较多的糖和黏液质,就更容易吸湿。所以,在成药补品中,蜜丸最难保管,贮藏时间以1年为限。所以,蜜丸最好放置在阴凉干燥处并盖严,可以防止发霉。

2.片剂、酒剂:片剂粉性大、疏松,容易吸潮、发霉、生虫;包有糖衣的片剂,受潮后糖衣崩解、黏结,易引起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引起片剂变质。所以,片剂应密封于玻璃瓶中,置阴凉处保存。酒剂,须避光防热,置阴凉处保存。若含醇量低于10%~15%,且有酸败味,或严重沉淀时,则不应再服用了。

3.口服液、膏滋类:口服液制作精细,呈无菌或半无菌状态,封装于安瓿中,服用方便,清洁卫生,为目前流行的服用剂型。贮藏时,严禁重压。冬季防止冻结,夏季避免阳光强烈照射,存放时间,以1年为期,膏滋含蜂蜜,或砂糖量高,较易贮藏。但膏滋中,不能沾入生水,要严密封口,防湿防空气进入非常重要,避免强光和高温。

第八节补酒、膏滋及其制作

一、补酒及其制作

补酒,系白酒、黄酒中,加入浸泡或煎煮补性药物或食物而成的口服酒剂,也有的是以药物或食物、谷类与曲共同酿制而成的。补酒既可治病,又可防病。同时,还多用于病后的辅助治疗。如鹿茸酒,对肾阳虚所致的阳痿,小便清长,腰膝冷痛,有较好疗效。另外,补酒还能以药之功,以酒之力,达到抗衰老和延年益寿的作用。

补酒种类很多,据统计有百种以上。按其作用,可分为以下5类:

1.补血类:当归酒、阿胶酒、首乌酒、龙眼酒、熟地酒等。

2.补气类:人参酒、参芪酒、党参酒、洋参酒等。

3.气血双补类:十全大补酒、人参七味酒、加味八珍酒等。

4.补阳类:杜仲酒、海狗肾酒、鹿茸酒、鹿冲酒等。

5.补阴类:菊花酒、胡麻酒、枸杞酒、桑椹酒等。

由于补酒疗效可靠,而且制作简单,在家庭可根据虚证,选择相应的药物,加工切碎,盛于新纱布袋中扎紧口,放入装白酒或黄酒的坛子中,加盖密封。过一段时间后,滤取澄清液,即可饮用。需要说明的是滋补药酒,以黄酒浸为好;治疗性药酒,以白酒浸为佳。但不宜选用酒精含量高的酒。下面即介绍一下几种补酒的家庭调配方法及其作用,以期起到举一反三之作用。

1.人参酒:取人参1支,约重10~20克。用白酒500毫升,浸泡7天以上,即取酒饮之。每次5毫升。每日2次。久服,可大补元气,宁神益智荣颜,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2.冬虫夏草酒:冬虫夏草20克。用酒浸泡3日,即可饮用。每次5~10毫升。每日2次。本品为保养佳品,有病无病皆可服用。对肺阴不足、肾阳虚衰引起的虚喘,咳痰带血及肾虚腰痛及病后体虚,尤为适宜。

3.蛤蚧酒:完整蛤蚧1对(去尾无效)。用酒浸泡3~6个月以上,即可服用。每次5~10毫升。每日2次。所用的蛤蚧,可以多次浸泡,时间愈久,效果愈佳。蛤蚧酒为补肾、益精、壮阳之佳品,最适宜于老年人肺肾两虚所致的咳嗽、气喘;青年人阳痿、遗精。

4.鹿茸酒:取鹿茸片20克。白酒浸泡10天以上,即可饮用。每次5毫升。每日2次。本品生精髓,强筋骨,降血压,强心,提高机体工作能力,改善睡眠,增进食欲,促进血细胞的新生。

5.枸杞子酒:取枸杞子30~50克。用黄酒浸泡3日,即可饮用。每次10毫升。每日2次,可久服。善治肝肾不足之头晕目眩,虚劳咳嗽,腰背酸痛,为延年益寿之良药。

6.灵芝酒:取灵芝若干。切碎,用酒浸泡15天以上,即可饮用。每次10毫升。每日1~2次。广泛用于治疗冠心病,神经衰弱,肝炎,慢性支气管炎等病,对于体弱老人可久服。

7.何首乌酒:取何首乌30~50克。用白酒浸泡3日,即可饮用。每次10毫升。每日2次。久服,可强筋骨,益精髓,延年益寿。

二、自制膏滋药

制作膏滋药,分3个步骤:

1.药物浸泡:将医师所开的中药,放于搪瓷容器内,加入清水,以将药物完全浸没并高出药物面1指为度。浸泡1天。

2.煎煮:将泡过的药物置于小火上,慢慢煎煮,沸后再煮1个小时;然后,滤取药液。将药渣加适量清水,再如前法煎煮。如此,反复3次。将3次取得的药液,混合在一起,用纱布滤清,取清液放入砂锅内(同时滤取少量药液准备烊糖时用),用小火煎煮2~3小时,不断撇去浮在药液表面的白沫,收成稠厚浓汁。

3.加糖收膏:砂糖或冰糖1千克,放入铁锅内,微火加热,随即翻炒,以免滞结焦枯。待糖全部溶化成老黄色时熄火,待其稍冷却,再将糖浆与浓缩的药汁混在一起,用小火慢慢熬煎,用筷子不断搅动,浓缩成稠状药膏即可。

三、宫廷典型补益增寿方药

增寿补益,是清代宫廷医学的特点之一。据资料记载,清宫中补益类方药有:三益肾气丸、八珍糕、补益资生丸、健脾滋肾壮元方、补益蒺藜丸、五芝地仙金髓丹、松龄太平春酒方等,其组方严谨,效果确切。现简单介绍如下:

1.三益肾气丸:

生地熟地淮山药山萸肉

丹皮茯苓泽泻锁阳

枸杞子牛膝党参天冬

麦冬黄柏知母肉桂

五味子

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天空腹用淡盐汤,或温黄酒送服3~5克。

本品,属补益脾肾类保健方,具有滋阴补肾、培元固精的功效。适用于年老体虚,腰膝酸软,头晕乏力,食欲不振,夜寐不安,健忘等证。

2.八珍糕:

茯苓莲子芡实扁豆

薏苡仁米粉

共研细末,酌加白糖,兑制成糕。

本品,侧重于补脾,性质平和,不寒不热,味香可口,可以久服。有健脾养胃,益气和中的功效,对于体质虚弱,脾胃虚损,食少腹胀,面黄肌瘦,腹痛便溏者,均有治疗保健作用。

据清宫脉案《用药底簿》记载,乾隆自40岁左右开始服用八珍糕,直到他80余岁时,仍常服用。延至慈禧,亦颇喜用。

3.补益资生丸:

党参白术茯苓白豆蔻

薏苡仁山楂神曲莲肉

山药芡实扁豆泽泻

桂枝藿香陈皮谷芽

黄连甘草

共研细末,炼蜜和丸。每次9克。早晚各服1次,白开水送服。

本品,药性平和,为调理脾胃,益寿保健的常用方剂,常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面色萎黄,食欲减退,形体消瘦,腹胀不适,大便不调,肢体乏力等证。对于病后虚弱者,尤为适宜。

4.健脾滋肾壮元方:

九香虫杜仲(盐水炒断丝)车前子(微炒)陈皮

淮山药鹿茸(去毛切片)

装入袋中,用甜酒、烧酒各2.5千克,煎煮2小时左右取出,凉水浸泡一夜,酒液随量饮酌。将取出的药物晒干或焙干,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6克,淡盐汤送服。再饮用浸泡药酒约1酒盅(合10~20毫升),则效果更好。

本方,为乾隆皇帝延寿的医方,一般用于老人脾肾两虚出现的胸闷满,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腰膝酸软,阳痿遗精,尿意频数等。

5.补益蒺藜丸:

白蒺藜防风枸杞子何首乌

当归杜仲山药潼蒺藜

白术牛膝生地木瓜

茴香川芎黄柏苍术

肉桂木香甜瓜菟丝子

鱼鳔

共研细末,炼蜜和丸。每服9克。每日2次,白开水送服。本品有健脾开胃,补肾固本,强力壮志等功效。适用于治疗老年脾肾不足,神疲乏力,面黄肌瘦,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健忘等证。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本方只有降低血清胆固醇,减轻动脉内膜斑块形成和脂质沉积的作用。

6.五芝地仙金髓丹:

人参白术茯苓菊花

枸杞子生地麦冬陈皮

葛根神曲蔓荆子

共研成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次服9克。每日1次,温开水送服。

本品侧重于补益脾肾。适用于老年人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口燥咽干,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腰膝酸软等证。

7.松龄太平春酒:

熟地当归枸杞子红花

红曲桂圆肉荔枝蜜

松子仁茯苓陈皮

将上药置于袋内,以五泉酒10千克蒸1小时。每次服1酒盅(合5~10毫升)。每日2次。

这是乾隆皇帝常用的益寿药酒,具有健脾益气,养血活血的作用。老年人关节酸软,饮食无味,夜寐不宁,眩晕心悸等气血不足之证,皆为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