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科学发明家
10741100000005

第5章 物理新星英雄寂寞

1911年秋天,爱因斯坦带领全家搬到了布拉格,爱因斯坦本人也从编外教授晋升到编内教授,这是一件最令人高兴的事,爱因斯坦因此而获得了一种久违了的满足感。

在布拉格,爱因斯坦的薪水多了,地位高了,许多不曾谋面的人都在猜测着这个伟大的人物的形象。可是,现实生活中的爱因斯坦恐怕要让那些对他充满了憧憬的人大失所望了。

他仍然是一副不修边幅的打扮,穿戴不但不够干净利落,甚至有些过于寒酸了,在生活中他是善良的、谦虚的,甚至经常会来一点善意的幽默;他是坦诚的,无论是地位卑微的雇工,或者是大名鼎鼎的教授、官员,他都一样地对待,从不势利识人,他的这些品格给他带来了不少的朋友,但也因此遭到了许多人的谴责,有人嘲笑他的穿戴打扮,以及随便的教学态度,简直没有一点教授的样子……

爱因斯坦听了人们对他的议论,很是不以为然,轻松地说:

“我从出生开始就是这样生活的,这是我个人的事,又没有关系到别人的事,谁管我的闲事干什么,总不会要干涉人身自由吧!”

这就是爱因斯坦的处世风格:无拘无束,无所畏惧。

索尔维会议是以比利时化学家和工业家索尔维命名的,这是一项为支持和帮助近代科学的发展而创立的科学会议。1911年的这次索尔维会议是以物理问题为中心的,因此邀请了全欧洲的20多名著名的物理学家出席会议,并为科学家们预订了往返的头等舱机票,在大饭店包了上等房间和两个大会议厅,并为每位出席的学者准备1000法郎的礼金,这对于一个普通的学者来说,还真不是一笔小数目呢!

作为物理界正在闪耀的新星,爱因斯坦也收到了大会的请柬。能够出席当代物理学界最顶尖的盛会,爱因斯坦高兴极了。

在这次会议上,爱因斯坦见到了普朗克教授,还见到了镭的母亲——放射性元素的发现者居里夫人,两人进行了十分友好的谈话。

最让爱因斯坦难忘的是,荷兰学者洛伦兹用流利的德、法、英3种语言精辟地论述了辐射问题,使得爱因斯坦大开眼界,他的理论征服了这个年轻人。

爱因斯坦在这次会议上作了量子论的各种应用的报告,也受到了会上学者们的高度评价,当年,爱因斯坦在《物理年报》上发表的《关于引力对光线传播的影响》一文,也是他在布拉格会议上取得的最大的成绩。

布拉格的会议只是短短的几天,可是爱因斯坦的名字却从此为世人所瞩目。

索尔维会议后,爱因斯坦的大名更是名扬四海了。许多有名的大学不惜重金,发来了邀请信。爱因斯坦犹豫了,不知何处才是自己理想的乐土。

与此同时,他的母校——苏黎士联邦工业大学也想起了它的学生,一改往日怠慢的态度,也向爱因斯坦发出了一封热情的邀请信:“你一直是母校最引以为荣的学生,现在真诚地欢迎您回母校来工作,把您渊博的知识传授给更多的学弟学妹们……”

这封来自母校的信深深地吸引了爱因斯坦的目光,母校的诚恳邀请使他感动,那里也是他的故乡,他喜欢那里的生活,最终促使爱因斯坦下决心回苏黎士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他知道妻子米立娃更盼望着回到苏黎士去。

于是,1912年的秋天,爱因斯坦与母校签订了10年的聘用合同,又回到了苏黎士联邦工业大学,主持一个新近成立的物理数学讲座。

又一次故地重游,爱因斯坦夫妇都特别高兴。最让爱因斯坦高兴的是,他又见到了他大学时代最要好的同学兼好友格罗斯曼。

他们的友谊在12年前就存在了。那时候,偏爱物理的爱因斯坦常常逃课,每到考试的时候,只好靠格罗斯曼的笔记,他才能顺利通过考试。

这次回到母校,爱因斯坦第一个要找的人就是格罗斯曼。因为在布拉格大学时,数学教授皮克曾告诉他:“你的相对论是天才的理论,但我觉得,有些几何概念可能对你在运算过程中的推导与说明有一定的帮助,你应该试用一下,也许会取得意外的收获的。”

皮克的话,爱因斯坦一直牢记在心,他很赞成数学家对他的提醒,他知道,自己的研究中还缺少三维空间的运用,只有借助于数学方法,才能使自己的理论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在这期间,爱因斯坦在苏黎士工业大学讲授了解析力学、热力学、电、磁等物理课程,课外的时间,他都是与好友格罗斯曼在一起,两个人在一起一讨论就是一个晚上。常常是言犹未尽,天却已经太晚了,格罗斯曼的数学方法确实为爱因斯坦解决了很多研究上的障碍,使得广义相对论的研究前景也明朗起来。

1913年,爱因斯坦与格罗斯曼一起发表了名为《广义相对论和引力理论纲要》。这篇论文的发表,进一步表明广义相对论已经初步形成,虽然只是作为理论体系,还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完善和充实。

1913年的夏天,按照事先的约定,爱因斯坦一家和居里夫人及她的女儿一起来到了瑞士的阿尔卑斯山旅游。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两个大科学家,似乎已经忘记了他们来这里是为了放松一下的,两个人不停地谈论着自己领域的科学问题,竟然忘记了山峰、森林,仿佛是在自己的实验室中。

登上了山顶,山下的一切风光都尽收眼底。

一直默默无语地眺望着山谷的爱因斯坦突然开了口:

“夫人,您说要是一部电梯从这掉下去的话,那站在里面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什么,电梯掉下去,那不得摔死人了吗?”还没等居里夫人说什么,孩子们早已经叫了起来。

“太好玩了,电梯怎么会摔下去呢?”

“真摔下去了,还不得把人给摔死了啊!”

“那有什么啊,如果用个大网接住了,不就没事了吗?”

居里夫人没有去打断孩子们的辩论,她知道,此刻爱因斯坦正在思考关于相对论的问题,他总是十分在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凡事多问为什么,也许这就是他不同凡人之处吧。

旅游归来,爱因斯坦又怀着对科学的迷恋,很快地投入了新的研究课题。但是,自从出了名后,他成了全世界的中心人物,人们时刻惦记着、期盼着他。

当时的德皇,为了从英国那里夺取科技工业发展的优势,决心以皇帝的名字命名成立一个“威廉皇家研究所”。以优厚的薪金吸引最优秀的科学家加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以增强德国的工业和军事实力。

当即,两位大科学家——普朗克和能斯特被任命为筹建研究所的负责人。普朗克是量子论的最初创始人,爱因斯坦的科学研究最初就得益于他的理论,普朗克在德国的科学界有着不容争辩的权威地位,加之他出身于贵族,对于德皇的命令是言听计从的。能斯特是一个集政治及科学于一身的综合性人才,他不仅是一个著名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个热心的政治家。两个带着政治使命的科学家,聚在一起商量人选问题时,不约而同地选中了爱因斯坦。

于是两个人决定把这个事情通知德皇。德皇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于是,1913年的夏天,两位年过半百的学术界权威已经做好了赴苏黎士拜访爱因斯坦的准备了。他们深知,要想让爱因斯坦离开他的母校,绝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两个学者为爱因斯坦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首先是请爱因斯坦担任物理研究所的所长,给了他最高的地位和荣誉。同时,为他配备了秘书,日常琐碎的事自会有人处理,不必耽误爱因斯坦的研究精力;其次是让爱因斯坦做普鲁士科学院的院士,年薪可达1200马克;再就是聘请爱因斯坦为柏林大学的教授,可以随便使用大学的实验室,而不必担任教学任务。

科学家也是普通的人,他也需要安定的生活环境、良好的工作条件,有充裕的时间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工作。

所以,当两位风尘仆仆的名人从柏林赶到苏黎士,并把计划及条件告诉爱因斯坦时,在爱因斯坦的内心中引起了巨大的波澜。

从内心来讲,爱因斯坦此时不愿意帮助德意志政府,从中学时代,他就已经离开了那块令他讨厌的土地。可是,那里的科学环境是一流的。但是妻子米力娃怎么可能再一次愿意离开苏黎士呢?

无论两位学者如何劝说,爱因斯坦还是犹豫不决。

爱因斯坦当即没有答应普朗克二人的邀请,只是说:“请再给我几天时间吧,5天后如果我们能够在站台上相遇,那就说明我已经决定去柏林了。”

送走他们后,爱因斯坦与妻子商量,希望全家人搬到柏林去,以便自己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物理研究。可是米力娃的态度却十分强硬,坚决反对再一次搬家,而且是去她一直讨厌的德国。

两个人为此吵了很久,谁也不能说服对方。此时的爱因斯坦深知,他与妻子的感情已走到了尽头,要想再走到一起,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了。爱因斯坦最终下定了决心,他一定要去柏林,他不能放弃一流的研究环境。

在约定的日子里,爱因斯坦在站台上见到了普朗克二人,他正式口头答应了他们的邀请,并决定年末结束了苏黎士联邦工业大学的课程后,正式前往柏林。

1913年末,爱因斯坦果然被选为普鲁士皇家科学院的院士,普朗克也一再来信催促爱因斯坦早点动身前往柏林。

1914年初,爱因斯坦带着对科学研究的渴望,孤身一人前往柏林。他终究没能说服米力娃同行,这次告别,也正式结束了他的第一次婚姻生活。

春天的柏林是美丽的,刚刚走出柏林火车站,爱因斯坦在迎接他的人群中,接到了一束火红的玫瑰。这是他表姐艾丽莎送的,此时,他痛苦的心灵感到了一丝欣慰。

生活在这个洋溢着一派大都市现代生活气息的城市里,爱因斯坦最喜欢去树荫下散步,一边走路一边思考问题。

在日常生活里,他深居简出。每天固定的时间去研究所。

会员们早就听说了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但发现他与别人实在没什么不同之处,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他很喜欢发言,大半的科学界人士都会在那里专注地思考很久后,才会回答自己的想法,只有爱因斯坦是特殊的,他的嘴总会比别人快许多。人们常发现他特别喜欢独自一人散步,却不知道那正是他独立思考问题的最佳方法。

1914年爱因斯坦在柏林的科学研究又有了一定的突破,他提出了牛顿的极限离心力是正确的,从而纠正了自己以往的错误认识。

在生活上,他是寂寞的。闲暇之时,他仍然喜欢拉上一曲小提琴,以排解心中的孤独。

在柏林,与他经常来往的就是他的表姐艾丽莎一家,他们的亲戚关系虽然很远,但是由于从小一起长大,从小就建立了十分亲密的关系。因为十分担心爱因斯坦的生活状况,艾丽莎经常劝说爱因斯坦应该尽快把米立娃及孩子们接来柏林一起生活,但是爱因斯坦告诉她,那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

没有办法,艾丽莎只好经常让爱因斯坦来自己的家中吃饭,她的两个女儿也十分欢迎这位会拉小提琴的亲戚,她们待他像父亲般亲密,爱因斯坦也把慈祥的父爱给了两个孩子,有了艾丽莎一家的照顾,爱因斯坦的生活也算有了一点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