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神奇的想象:南北欧作家与中国文化
10740000000008

第8章 中国文学在当代荷兰的接受:直接的翻译和交流

相比之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转译现象就少多了,这主要是因为经过多年的培养,荷兰逐步有了一批精通中文并有着丰厚的中国文化和文学素养的汉学家和翻译家,他们的努力工作为中国文学直接翻译介绍到荷兰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一时期的转译本仍在继续出版。J。萨默威尔于1960 年编辑出版了一部题为《中国小说大师》的现代短篇小说选集,该文集中除了鲁迅有两篇小说收入外,其余的作家,如郭沫若、茅盾、沈从文、老舍、巴金、丁玲、林语堂和端木蕻良则每人收入一篇。实际上,在此之前,赛恩·弗里斯于1959 年出版了鲁迅的《阿Q 正传》荷兰文译本,茅盾的《子夜》则问世得更早些。1986年,由威廉·克鲁恩和丁耐克·豪斯曼据法译本译出了巴金的《家》,从而开启了巴金作品的翻译工作。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代的主要作家都有作品被直接或转译成荷兰文,包括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和老舍的《骆驼祥子》等。还有些短篇小说的翻译出自英文版《中国文学》,这些翻译作品的问世无疑繁荣了荷兰的文学市场,对当代荷兰作家产生了一定的启迪作用,同时也为年轻的汉学家直接从中文翻译介绍中国文学作品奠定了基础。

在把中国文学直接翻译介绍给荷兰读者方面,鲍瑞尔、拉斯特和肖特曼最为多产,他们的工作可以说在当代荷兰文学史上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亨利·鲍瑞尔早年师从薛力赫,在莱顿大学专修中文,后为翻译中国古典哲学著作作出了很大贡献,他的三卷本中国哲学名著译本包括第一卷《孔子》,内收《中庸》《大学》以及《论语》节选,该卷问世于1896 年;第二卷《老子》问世于1897 年,包括《道德经》;第三卷《孟子》迟至1931 年才出版。叶夫·拉斯特师从戴文达,后在德国汉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学位论文是关于鲁迅在西方的接受,他除了专攻鲁迅外,还翻译了大量中国古典和现代文学和哲学名著。乔·W。肖特曼的专业是医学,他曾于1921~1927 年在中国从医,开始对中国的诗歌和小说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后导致他翻译了《诗经》全本、《道德经》以及孔子的格言。此外,在东南亚一带生活的中国华侨也为中国文学作品译成荷兰文作出了独特的贡献。1973 年,由著名汉学家佛克马和许理和合编的《中国文库》在阿姆斯特丹问世,这套大型丛书不仅包括翻译作品,同时也包括研究著作,一直出至1984 年。自1985 年之后,佛克马的研究兴趣逐渐转向西方文学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研究,对中国问题的关注从此曾一度淡化,但他本人凭着自己丰厚的中国语言文学知识和理论素养跻身国际比较文学界,担任过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秘书长、副主席和主席十多年,退休后又被推举为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名誉主席和国际文学理论学会顾问,为中国的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的不断提升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1996 年从乌德勒支大学退休后仍担任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名誉主席,并在乌德勒支大学主持了一个国家级科研项目。近年来,佛克马开始对中国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撰文分析了多位当代作家的作品,在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他们两位大家的带动下,从20 世纪60年代至80 年代的中国文学翻译在荷兰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也许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20 世纪70 年代和80 年代是荷兰汉学大发展的时期,学中文的学生数量猛增,许多人由于在中国学了一至两年中文后,便为中国当代的具有先锋实验特色的新时期文学所倾倒,有些学生甚至还未大学毕业就投身于中国文学的翻译工作。在这种形势的鼓舞下,一些荷兰的出版商也异常活跃地出版中国文学作品,并和一些基金会联手操作,邀请了一些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访问荷兰,直接和荷兰读者见面并与翻译界建立了直接的联系。据不完全统计,先后受到邀请访问荷兰的中国作家包括北岛、古华、张洁、王蒙、王安忆、王家新、柏华、多多、芒克等,批评家则包括贺祥麟、刘再复、王宁、陈晓明、赵毅衡等。他们的访问讲学为荷兰的读书界和汉学界带来了中国文坛的最新信息,促进了中荷的文学交流。

在20 世纪70 年代、80 年代的中国文学翻译高涨时期,有几位作出重要贡献的翻译家值得一提。在古典文学的翻译和研究领域,伊维德的贡献至今恐怕也无人可以比拟,他已出版的中国文学著作、译著和论文多达五十余种,几乎涉及中国古典文学的各种文类。作为荷兰当代最有影响的汉学家和中国文学研究者,伊维德的翻译主要涉及中国古典诗词和赋,除了在杂志上发表译作外,他于1977 年出版了一本选有200 首寒山诗作的研究文集;1984 年出版了盛唐诗选集,其中包括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作品;1985 年出版了一本中国古代赋文选集;1986 年出版了收有100 首白居易诗的选集;1989 年推出了收有144 首杜甫诗的选集;1991 年又推出了长达700 页的《中国古典诗词选:从〈诗经〉到清代》,从而达到了中国古典文学翻译在荷兰的巅峰。同年,他翻译的《西厢记》也问世,这也是他早年致力于小说翻译的一个继续。

近十多年来,中国现当代诗歌在荷兰也引起了广大读者和翻译界的重视,这主要得助于以著名诗人兼翻译家、汉学家汉乐逸为代表的一批中青年汉学家的努力。他于1981 年出版了一本与别人合译的闻一多诗选,1983 年又出版了中国现代五位著名诗人的诗选,他们是闻一多、李广田、卞之琳、何其芳和臧克家。T 。I。翁义于1986 年翻译出版了冯至的《十四行集》。新一代翻译家柯雷和汉乐逸合作译出了1978 年以来在中国文坛崭露头角的诗人的作品选,他们包括顾城、多多、北岛、芒克、王家新、柏华、杨炼、琼柳等10 位诗人。这两位汉学家一方面从事中国文学教学,另一方面通过直接与中国作家的接触,比较准确地把握了中国当代文坛的现状,及时地向荷兰乃至欧洲的汉学界提供中国文坛的最新信息。

随着中国当代诗歌翻译的兴盛,当代小说也不断被译成荷兰文。图书市场上出现了一系列当代中国小说选集,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库斯·奎柏和爱德·布兰基斯廷合作编译的《新中国小说》(1983),所介绍的小说家包括“伤痕文学”的代表人物卢新华,以及新时期具有开拓精神的作家刘心武、陈国凯、茹志鹃、王蒙和高晓声,另一本则是出版于1988 年的女性小说选集,由马利莎·班杰斯和爱利丝·德·琼合作编译,收入了王安忆、遇罗锦、宗璞、张辛欣和张洁的代表作品。当代荷兰的两位最多产的小说翻译家是库斯·奎柏和林特·希比思马,前者翻译了高晓声、戴厚英和张洁的代表性作品,后者则于1987 年翻译出版了一本包括王蒙的四个短篇小说和王安忆的一部中篇的文集,1988 年和1989 年接连翻译出版了张贤亮的两部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和《绿化树》,1990年又推出了王安忆的《小鲍庄》的译本等。

在上述这些汉学家和文学翻译家的努力下,新时期中国文学的主要作家大都有了自己作品的荷兰文译本,其中翻译的最多的作家当数张洁,她的作品包括《方舟》《爱是不能忘记的》《沉重的翅膀》《只有一个太阳》和《祖母绿》,这些小说在荷兰文学界和广大读者中均有着一定的影响。比较有影响的小说还有谌容的《人到中年》和古华的《芙蓉镇》。而与之相比,台湾作家的作品翻译成荷兰文的就少多了。这大概与近20 年来中国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文艺繁荣局面不无关系。正如伊维德后来所总结的,近20 年来的中国文学在荷兰的翻译形势确实是令人鼓舞的,其标志是一大批年轻的翻译工作者正在成熟,他们活跃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介绍领域,但就目前荷兰的中国文学翻译界而言,仍有许多空白还等待着他们去填补。就翻译的文体来说,也是不尽平衡的,小说一般比较受欢迎,其次是诗歌,最没市场的是戏剧。因此在这方面,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一大问题就是缺乏计划性,特别是对古典文学的介绍更是如此。尽管中国文学翻译方面仍存在着种种不尽人意之处,但一些致力于中国文学翻译的译者仍会在未来的岁月里孜孜不倦地工作,以便为自己的同胞提供更丰富的中国文学精神食粮。①

中国文化在北欧的传播

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北欧四国,就其地理位置而言,相对来说远离欧洲大陆文明的中心,那里的人们也有着与欧洲大陆各国较为不同的处事方式,他们往往显得比较保守和封闭,与外界的接触也比较谨慎,甚至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美国文化横扫全球,甚至渗入到了一些固有的民族文化机制很牢固的第三世界国家,如中国和印度。但在北欧诸国,美国文化的影响仍远远没有在其他国家那么明显,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美国文化象征的麦当劳和肯德基餐馆都不像在其他欧洲国家那么多。这当然不能不影响到中国文化在内的所有异域文化在这一地区的传播和介绍。因此,与中国文化在英、法、德、荷等国的传播和影响相比,北欧诸国对中国的兴趣和与之的接触,一般说来要晚至17 世纪中叶,中国文化在北欧的影响也没有那么大,除了在瑞典有着较长的汉学研究传统外,在另外三个北欧国家就逊色多了,当然这也说明,不同的国家也有着不同的接受条件和不同的文化交流环境。但尽管如此,我们在评述中国文化与北欧作家关系之前,仍有必要在此对这一地区的中国文化传播、翻译、教学和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作一介绍。

1 Sinological Tradition and Current China Studies in Swe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