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课堂提问的艺术
10738700000040

第40章 设计模式一——检查式提问

怀有一颗无私的爱心去教学生,适时把握课堂提问技巧,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思考,并能够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这将不再是一段刻板的教与学的旧模式,而是一个幸福而快乐的教学过程。

“听懂了吗……记住了吗”“会了吗”……相信肯定有些老师都曾经这样问过自己的学生,学生大多数也是毫不犹豫地就回答说“记住了”。可是,我们不禁要问了,他们真的都记住了吗?

传统的教育方式使课堂气氛变得枯燥、严肃、压抑,学生的学习大多数都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的,当课程快要结束时,他们早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冲出教室“解放”自己了,哪里还会有心思去思考自己在这一堂课里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识呢?

这样的话,教师们就无法准确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有时候,恐怕连学生自己也不清楚到底学会了没有。这就为下堂课的展开带来了很大的阻力:教师们就无法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来准确设定教学目标,更无法把握好在下一堂课前的复习重点和课程的难易程度,在进行下节课的学习时学生就可能不易理解,从而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就会形成恶性循环。那么,怎样检查才可以既能达到准确的效果,又不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呢?

很简单,课堂提问时,一定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师教学的活动中来!

所以,教师正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就变成了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了。

实施检查提问法的具体方法

传统教育形式的局限下,老师想要检查学生对学习的掌握情况,往往是单独叫学生来回答问题,让他们以默背、默写等形式来完成教师对学习情况的考查。

而被叫到名字的学生,担心自己答错了被老师批评,或被同学们嘲笑,精神就会高度紧张,而那些没有被叫到名字的学生状态正相反,他们一方面庆幸自己的“幸运”,一方面又显出一副事不关己的神情,漠然处之,对老师的问题根本就没有听,就更别说是随着老师的思路回忆、思考问题了。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思考,就要从根本上解决在传统教育中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弊端。从检查个别学生的学习情况变成检查所有参与进来的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节省了教学时间的同时又让学生更深刻地记忆了一遍所学内容,快速而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那么,如何让更多的学生都参与进来呢?

集体讨论法

集体讨论法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还可以减少其他学生的思维等待时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气氛。教师通过提问、回答、集体讨论、经验交流、竞争抢答等多种形式,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与信心。

老师在提问时首先要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生动幽默的语言来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并将爱心、关心、尊重的情感与学生乐学、爱学的氛围融为一体,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完全的释放。不仅如此,教师在提问中,还要适当地给予学生表扬,增强他们的信心,提高他们主动参与意识。

在引导学生集体讨论、探究问题和归纳问题,创设集体学习的情境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的深度与广度。在课堂提问中,教师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让学生们通过一系列分析找出结论或找到最佳解答途径,并引导他们在自己对比、个人讨论和集体讨论中得出利与弊的结果。总之,集体讨论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与参与效果。

班级辩论会法

班级辩论会法,顾名思义,就是以班级为组进行讨论问题的形式开展的活动,让学生在积极辩论的情况下掌握知识。教师们可以根据课程的内容设计出讨论的话题,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或者是全班集体讨论。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在争论时,他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大脑的反应速度也要比平时快很多。因此,以这种提问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就可以更准确地了解他们的理解程度和灵活运用程度。合理地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检查结果将会得到更好、更全面的信息反馈。掌握了方法,教师们在进行活动时,提问都要带有明确的目的性。无论教师们使用哪种提问技巧,首先都应围绕一个中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让其掌握主动参与的方法,养成主动参与的习惯,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提问的方式与内容都要以抓住兴趣为重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对事物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参与的效果。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提问的内容感兴趣,他就会主动去思考这个问题,积极回答这个问题,并且会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领域,遇到困难时也会表现出顽强的拼搏精神,否则,他可能就会随大流,敷衍了事,遇到困难时也往往会丧失信心,根本不会再动脑筋想了。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亲和力

我国教育名著《学记》中指出的“亲其师而信其道”这句话,说明了一位学生如果喜欢这位教师就连同这位教师的所有课程他全部喜欢与接受。实践证明,的确是这样的。因此说,我们的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提高自身修养与人格魅力,以创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真正做到关心学生,服务于学生,使自己的提问方式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使教学效果更趋于完美。当学生有了主动参与回答、讨论问题的意识时,还要让他们掌握主动参与的方法,将参与的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教师在一个问题提出之前就要引导学生收集一些相关资料,为讲授新课作好铺垫工作。这样,当教师们提出问题时,学生就不会有陌生感,相反有一种亲切和熟悉感,觉得这样的问题很简单,就会快速地组织材料寻找答案,充满自信地回答问题,积极快乐地参与进来。就像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所说:“当我们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和同学、老师交流自己的知识时,就会使他们欢欣鼓舞,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造成一种集体工作的气氛。”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这样评价老师:“教师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他的事业,从表面来看虽然平凡,却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