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课堂提问的艺术
10738700000033

第33章 课堂提问要善引善导

一个学生的成绩=激励×能力,根据这个公式可知,一个学生的成绩是随着教师的激励而增长的。教师对学生恰当地激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便于教师实行各种调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学生主体地位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教师如果善于引导,善于激励,对提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就不言而喻了。

切实的目标

课堂提问要符合切实的教学目标,目标滞后,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目标提前则难以实现。因此,学生提问的目标应定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得到“桃子”。根据这一规则,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层次、学习潜力及其他情况,制订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近期、中期和长期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如果目标制订得具体、恰当,就能很好促进学生的学习。比如,对回答问题胆小的学生要求不要太高,只要他勇于回答问题就可以了,平时答问次数多的学生就要求其提问的质量及数量了。总之,一些问题经过提问多的学生的努力就可以获得答案,当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时,这些学生就不仅乐于提问,还会增强刻苦学习的勇气和毅力呢。

及时的表扬

作为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与鼓励,他们乐于听到老师的表扬,也更乐于回答老师课堂上的一些问题。那么,老师就要提前了解学生的一些心理特征,把握好提问的适度性,及时表扬答问的学生,这样教学效果就越好,激励作用也就越大。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时机,尤其要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要给予及时肯定与赞扬,使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提问的优点,还要注意观察他们答问时的情绪与表情。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一些小型的学习评比活动。因为,这些都能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比如,对课堂提问积极的学生进行评比活动,将评出的优胜者及时在表扬栏里贴上不同的星号,累计每达到5个,就可以加升一面红旗。这些活动符合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同时,又照顾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需要,从而会引发人人争先进、个个争高低的良好风气。

真情感应

教师在引导学生时要用一颗慈母般的爱心去关怀他们、爱护他们、帮助他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种真挚的爱是开启他们心灵之门的钥匙。当学生真正感受和体验到教师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时,就会从内心产生一种热烈的情感反应,从心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努力把教师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课堂有问题就能主动提、积极提了。这就是老师与学生良好关系的表现。而当学生提问不当、回答有误时,教师切忌讽刺嘲笑,而要以温和、包容的心态对去待他们,这样就很好地保护了一颗稚嫩的童心。

深切的期望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过一项实验——关于预测儿童未来的实验,但他们做实验时都瞒着师生,其实他们任何实验也没有做,只是随意照名册上抽取一些学生的名单,并向校长和有关教师提供信息说,这些孩子是“最佳发展前途者”,并再三叮嘱必须保密。八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抽查测试结果,发现凡是原先提供了名单的学生,智力发展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而且个个性情活泼,师生关系融洽,这就是有名的罗森塔尔的效应。

孩子“越夸越灵”,就是这种效应结果。相反,如果我们的教师动不动就指责某某学生真笨,对差等生也冷漠嘲讽,结果就会导致这些学生自卑感很强,觉得自己处处都不如别人,不论怎样努力也是学不好的,从而形成无法逆转的消极心理。这一规律提醒我们在与学生交往中,不仅要力求为每一位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的机会,而且在与学生交谈中,要有意暗示后进生在学习上不比那些优秀生差。这种有意识地对后进生传递的间接信息的做法,会不断激励后进生为实现老师的这种“期望”而努力弥补自己在学习上的不足,更加刻苦地学习,并迎头赶上其他学习好的同学。

奇异生趣

小学生都有一种好奇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奇异的现象或内容所吸引。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好奇的心理特点,提出有潜在意义的“挑战性”问题,启迪心扉,促进他们的思维。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在讲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以让学生说出一个多位数,教师添上一个数字,使所得到数是3的倍数。学生心里会想,教师是怎么知道的,这里一定有什么“诀窍”吧,并想知道这个“诀窍”到底是什么。这样提出的问题,就能使学生怀着迫切求知的心理进入新课,实现“无疑—有疑—无疑”的认知转变过程。

实例引趣

教师在新课教学中要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事例,来说明问题,由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索的兴趣,因为,兴趣可以孕育希望,可以增长无尽的动力,大大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欢乐中进入新的学习。

例如,在教学生对“圆的认识”这节课时,教师一开始就提出一个十分简单的而又实际的问题:“你们见过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车轮吗?为什么”?“那么椭圆形也是没棱没角的,椭圆形的行不行?”随着这几个问题的讨论,促使学生进入思考,很快地进入自己的角色。这样的提问,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很实际,很顶用,很有兴趣。

新颖激趣

小学生一般对新奇的事都很感兴趣,这是他们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就要注意问题的新颖与新奇,把握好这点,上课的效果自然会不言而喻。当然,这些还不够,教师还要注意不断更新讲课的方式方法,以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维为目的。

比如,在教学生对“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认识特征时,上课一开始教师就对学生说:“过去都是教师考你们,今天咱们倒过来让你们考老师好吗?你们可以举出一个最简分数,老师马上可以告诉你们,这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学生一听,可以考老师了,很高兴,课堂气氛很活跃。于是,这些“小老师”们举出了不少分数,教师把这些分数分别填在两个集合圈内(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和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起初,他们感到怀疑,经过检验,结果确认教师的“答案”正确无误。这样,学习由被动变主动,他们积极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热情异常高涨。

情景激趣

教师通过精心组织感性材料,将静态的数学知识变为动态的图像,并将这些感性的材料运用在教学中,充分展开学生抽象概括知识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排除求知的障碍,叩开探索新知识的大门,为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打开了新的思路。

比如,教师在教学生“数学反比例”的概念时,让学生从两种变量的变化规律中发现“隐蔽”的其“积”一定。在知识的关键处,教师通过演示和列表创设教学情景,直观地突出了这一本质,让学生很容易理解。比如,在笔筒里放上若干支铅笔,每次拿10支,2次拿完;每次拿5支,4次拿完;每次拿4支,几次拿完呢?

讲到此时,教师停止了演示。由于创设了由“静”变为“动”的演示情景,把本质“隐蔽”的定量(铅笔的总数20支)变为“明显”,使学生的思维集中去领悟铅笔的总数一定,也就是“每次拿的支数“与”需要拿的次数的“积”一定。这就为抽象反比例的意义创造了思维空间,也为学生答问打开了一定的思路。

掌握强化的艺术

课堂教学是通过师生双向活动实现的。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互发挥的效果。要获得课堂的最佳效果,教师必须掌握强化提问的艺术。恰当地运用强化提问艺术,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答问的积极性,有效地控制课堂答问的气氛、节奏和秩序。因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行为表现,往往与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分不开的。在这里,“强化”包含鼓励、促进和批评、抑制,以及信息的交流、反馈等多种含义。根据强化的作用,可以分为正面强化和反面强化;根据强化的方式,可以分为言语强化和非言语强化;根据强化的范围,可以分为全体强化和个别强化。

正面强化和反面强化

正面强化,就是鼓励、促进、赞许学生的行为表现。在答问过程中,教师就应及时表扬学生的答问,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反面强化则是用批评、抑制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的。正面强化与反面强化都是控制课堂答问或提问的有效方法。

言语强化与非言语强化

言语强化是教师利用口头语言对学生答问给予的强化;非言语强化是指用微笑、眼神、手势或教师的其他“体态语”对学生在课堂答问给予非言语强化。这两种方式,在教学中常常结合使用。

全体强化和个别强化

全体强化是教师不仅针对每个学生、而且针对全班学生进行鼓励或批评、促进或抑制;个别强化是指对个别学生(优生或差生或一般学生)的赞许、批评、暗示等。教师在提问中,要让学生都参与到答问中来,发挥每一个学生答问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问,把全体强化和个别强化结合起来,使优生和差生都能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