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课堂提问的艺术
10738700000030

第30章 课堂提问要留足时间

在教材中有一些艺术的空白点,这些空白点需要教师在其中找到可供学生学习的话题,善于在这些地方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想象,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的提问方法,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新旧知识的迁移,并对所学的新知识进行建构和加深;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不仅如此,教师还应积极抓住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及富于变化的思考题,为学生更进一步的思考提供机会,并努力使其在提问中大大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

因此,教师在提问上必须下大力气,在提问中要重视新旧知识的迁移,利用已学知识去阅读新的文章,利用已具有的能力去想象、创造,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以扩展知识领域。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编排一些联系实际的迁移性问题,避免在课文的细节上纠缠不休。给学生创设一个新的思维情境,在多种可能性的问题中去分析思考和判断,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

所以,教师设计问题,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精心制定出符合学生口味的课堂提问。问题难度要适中,所提问题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也就是说,问题提出后,要经过学生的大脑思考后才能回答,不能让学生随口而出。只有这样的课堂提问,才能将学生的“脑袋”启动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发动起来”,才能促使其积极思考与揣摩。

我们反思以往的教学,发现在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在教学中,尽管多数教师都有让学生思考的意识,但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多的思考时间,紧接着就是提问,学生答不出来教师就误认为学生不会独立思考、探究等等。另一种倾向是,留给学生自主探究某一主题或问题的时间不够,通常当学生刚刚开始“启动”大脑或刚刚找到“感觉”时就要下课了,结果弄得学生十分扫兴。

所以,在课堂提问中,必须保障学生有足够多的时间用于独立思考。在课堂提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的教师不能拘泥于机械地实施教案,而是要关注课堂的动态情况,给学生留足用于充分思考的时间,思路往往比结论更为重要。学生只有学会了思考,才能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教师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了解学生解题思维的全过程,不仅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且还能了解学生间相互交流与相互启发的积极性,这对同学间的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一起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大有益处的,对教师及时回收信息调整教学计划也是很有帮助的。

由此可见,在课堂上的问题提出后,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与交流,不仅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