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课堂提问的艺术
10738700000028

第28章 鼓励学生发言

教学的常规武器少不了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一门实战艺术,是师生交流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提问得到全班学生的积极响应,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在心理、行为方面作进一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我们的课上得有声有色。

美国心理学家鲁布姆在《工作与激发》一书中提出了期望理论,其公式为:激发力量=效价×期望。

激发力量——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与潜力的深度。

效价——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

期望——指根据一个人的经验判断能够导致某种结果和满足需要的概率。

从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期望与产生的激发力量是成正比的。因此,在课堂的提问中,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回答,而不要中途打断他们的发言,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及时作出总结与评价,使学生得到明晰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对回答正确的学生,要给予表扬,若回答有错误,教师要肯定其对的方面,并和蔼地指出错误的地方,鼓励学生补充或纠正。如果对回答得好的学生不表扬,回答有错误的学生也不纠正,听之任之,那么就会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淡化课堂教学质量。

有一位教师在一堂阅读指导课上,提前先让学生看几分钟课文后提问学生:“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初年级的学生发言很积极,大部分举起了手,有的学生抢着说:“是因为沙子!”“是因为没下雨!”“是海市蜃楼!”……教师便责问他们道:“谁叫你们乱哄哄的?不知道课堂纪律吗?”另一学生发言说:“是因为沙漠被晒热了产生的。”回答显然不完满,但也并不离谱。教师却冷冷地说:“就是这样吗?我们这里也有沙子,也有晒热的时候,会产生那些现象吗?”片刻,教师看见有一学生眼望窗外出神,就点名叫他答:“××你说说看。”这个同学站起来嗫嚅着答道:“我说不清楚。”老师便责备道:“那你还心不在焉,我以为你听懂了呢。站着想清楚了再说。”全班学生默然,不知所措。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这位教师的课堂提问,总是死气沉沉的。

这是个比较典型例子,我们可探讨的地方很多,这里仅就学生课堂发言积极性的保护方面略作浅议。

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不完整是很正常的,像上面举手发言的学生就是这种情况。而教师的态度只是简单地否定,面露不悦,语含讽刺,这无疑会挫伤学生答问的热情。何况该问题提得又太突然,首先要让学生把全文意思了解透彻,针对问题寻找解题方法,再总结概括中心思想,这样他们才能回答得比较完整。如果教师当时意识到这点,适当加进几个小问题,逐步引导,创设适宜的提问情境,课堂就不会出现冷场了。当然,教师责怪学生,的确有欠公允。但如能关注学生的心理,以平等和蔼的态度、真诚热情的语言,肯定其答对的部分,纠正其答错的内容,把他们的“负反馈”调整为“正反馈”,这样,既能使学生正确地掌握知识,又能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真是一举两得。再说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学生举手发言理应大力提倡,课堂上有时闹哄哄也未尝不是好事,它正是学生“专心听讲,勤于思考”的反映,也正是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的良好心理特征的表现。教师如能认识到这点,对学生们这些良好的表现加以肯定和赞许,又能循循善诱地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克服自身弱点,逐渐养成守纪律的习惯的话,那么,他们的良好心理特征就会得到施展,而不致遭到抑制、扼杀。教师如果只看到这种违纪、混乱的表象而不能容忍,就容易在无意间挫伤学生的学习的热情,这是得不偿失的。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回答问题时又不认真,老师的态度严厉一些,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常借此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则实属下策,也必留有遗患——既然答问成了惩罚,谁还会来积极争取答问呢?

总之,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犹如娇嫩的花蕾,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用心血去浇灌、保护,才能怒放争艳、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