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课堂提问的艺术
10738700000024

第24章 提问要讲求效果

关于有效的提问,它的益处就有许多,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还能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及时地收集教学信息,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分层设问,有效切入

有效性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他们进行积极地思考,不断地提出新问题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教师的有效性提问通常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境,营造课堂热烈的学习气氛,使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的地进行下去。

实施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具体方法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不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课堂提问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因此,教师应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才能达到以上提到的课堂效果。那么,该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1.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点。

①根据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提问。

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他们沉浸在思考的氛围中,成为“好知者”;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中体验到思考的乐趣。

②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提问。

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也是学生学习中的疑难点,紧紧围绕疑难点提问,就是要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的要点,用以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③抓住思维的发散点提问。

当今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在相同问题的基础上寻求不同的解题思路,让学生的思维多绕几道弯,迂回曲折,曲径通幽,沿着不同的思路自由地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和方法。

2.把握提问的时机。

提问时机主要是指提问的课堂时机和提问后的间隔时间。所谓提问的课堂时机:一是指学生的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可以及时提问;二是学生的研究目标不明、思维受阻的时候也是最佳提问时机;三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就是课堂最佳提问时机。

而有些教师在提问过后,常常缺乏等待回答的耐心,总希望学生都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地做出回答,教师虽然可以再次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但几乎不给学生留有思考问题的时间,就马上提出另外一个问题让其他的同学来回答,根本不考虑学生回答问题时需要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这样的话,教学的效果怎么能提高呢?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放在什么位置呢?

有研究表明,如果教师在提问后能停留一段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学习气氛将出现明显变化: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也会自愿地找出更多解题的方法,而学生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相应地,学生在综合分析的水平上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他们会找出更多的依据作为基础,从而做出有预见性的回答,同时,也会增加他们的成就感与自豪感。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能“随意问”,更不能“惩罚问”,而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在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选好提问方式。

提问的方法多种多样,提问的方式从教学内容角度上来说,提问属于什么样性质的问题,都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提问设计的语句与问句也不会相同。比如:①知识型问题——什么是自然数?②理解型问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应用题是讲什么?③应用型问题——你能想办法算出校园中的树干的半径吗?④分析型问题——能给同学们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⑤综合型问题——根据“三角形的稳定性”,你能对生活中的物品进行改进吗?说说改进的方案及理由。⑥评价型问题——这种做法你喜欢吗?说说你的理由。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提问的方式,这在设计提问时都是应该注意到的。

4.及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反馈。

有的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答案,不作任何评价,对于答错与答对也不予以纠正和表扬,就马上向学生们又提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来回答,有时教师的提问主题不明,学生又一时听不明白,也不敢问教师,教师也不予以提醒。有的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评价含糊其辞,使学生如坠云雾,找不着北;不知教师说的是哪道题的答案,或者只说答案中的缺点,而不说优点;或者提前先把答案告诉学生,学生就不用思考来回答教师的问题了,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做法。而正确的做法应当是,问题在学生经过思考后得出答案,教师给予合理的、鼓励性的评价或必要的引导。

5.优化提问的情感氛围。

教师是作为课堂气氛创设者和主导者,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①保持良好的提问心境。

良好的提问心境,是教师保持愉快教学的一种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应自觉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认识提“问”为“学”服务的理念。教师在提问时既要想到怎样去教学生,更要想到学生怎样学的问题,把两者都顾及到了,才能让学生享受到自主探究、思考和发现的乐趣,也才能使所提问题成为实现“学”为主体特征的良好转变。当学生的回答不完整时,教师要以宽容、体谅的态度鼓励他们,引导学生更深入、更细致地思考,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答问的心理,形成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

②尊重学生的提问权。

学生们都有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课堂中他们都会产生一些联想或疑惑。由于学生的自制力较差,这些想法或疑惑一旦产生,便会急欲一吐为快,否则便会形成一个个的思维障碍。因为,学生是学习实践活动的主人,因此,教师要允许学生产生质疑,热情地为他们创造敢于表达思想的机会。对于学生的质疑问题,教师要在态度上给予鼓励,方法上加以指导,让学生在师生和谐的氛围中获得灵感,并产生思维意向,从而作出正确的答案。

6.优化提问的思维氛围。

①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教师设疑、解疑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实现知识中的“现有水平”向“未来的发展水平”的过渡。因此,问题就会有一定的难度,这就会造成部分学生回答问题时产生心理障碍,害怕回答这样的难题。要激发这部分学生的思维,首先要消除他们解题时的心理障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要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培养他们答问的积极性,教师至少准备两种策略:一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胜心。求胜是学生的天性,两者都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也是学生思维的真正诱因;所以,二者缺一不可。二是教师的热情鼓励必不可少。老师在提问时适当地运用“说说看”“勇敢地谈谈自己的看法……说错了也没关系”等鼓励性语句,可消除学生回答问题时的一些心理障碍,诸如害羞、畏难情绪等。对于后进生,教师还可设计一些浅显的问题,使他们能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②所提问题具有适应性,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无论哪个班组,都存在“中间大,两头小”的现象——中等生占绝大多数。因此,课堂提问的设计应以学习成绩位于中上等的学生为基点,兼顾优、差生。让提问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思考的机会,提问不应是少数尖子生的专利,而要让提问具有普遍性及民主性。在课堂提问时,中等生回答的机会要多一些,要让他们经过思考后就能够回答出来。为了顾及到优、差生的特殊需要,教师还可以将某些问题作进一步的深化,并分出提问层次,以便在课堂中分别向优、差生提出。例如,对优等生提问时要设计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理解性的、发散性的、综合性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具有激励学生积极钻研,勤奋思考的作用;对中等生提问时则以一般性问题为主,以帮助他们及时掌握、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从而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对后进生提问可以设计一些浅显的问题,如简单判断性的、叙述性的、比较直观的问题,并设法创造条件启发他们思考,使他们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思维的启迪。

③问题要有启迪性。

问题要有启迪性,即所提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与探索的兴趣。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问题,并对学生的言行有潜在的影响。教师在讲完什么后不要都问学生“对不对”“是不是”“懂不懂”,这样的提问,其实效果甚微。

思维是脑力劳动的核心,只有有效的课堂提问才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作为教师,通过合理的课堂提问,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这些都能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