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课堂提问的艺术
10738700000021

第21章 课堂提问要坚持平等性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讲究平等原则,遵循这样的原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能够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对话”,这与当今教育界提出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意识如出一辙。所以,我们的教师要做到,让每位学生都有参与回答问题的机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带来的愉悦。

平等对待,全面参与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对回答对象要有一定的要求,每个问题要有1~3个学生来参与完成,对难度稍大一些的问题可以组成小组讨论的形式,每节课要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特别要关注到中低水平的学生,选择有利于发挥学生特长的提问让他们积极参与,争取每节课让全班大多数学生都能有解答问题的机会,更好地激发班级群体的思维热情。

所以,课堂提问千万不能仅对个别学生提问,而应当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欲望,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当然,有的教师偏爱某些学生这无可厚非,但如果教师提问对象太过于集中,势必会对其他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不良的影响,这样教学效果反而不好。

因此,老师在提问时一定不要偏袒偏爱,更不要忽视后进生的存在,应给他们一些回答问题的机会,让他们从中得到锻炼和鼓舞;同时,也不要忽视少数优秀生,应该给他们设计一些发展思维的问题,让他们的思维得到充分施展,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都有主动参与回答问题的机会。

实施课堂平等提问的具体方法

课堂提问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遵循平等的原则,如果没有遵循平等的原则,那么,你的教学效果肯定一泻千里,因为,没有平等的教学,师生关系是僵化的,在这样紧张的气氛中学习,学生压抑的心理何时得以放松?学生整天吓都吓死了,哪有勇气来面对学习呢?这样的课堂教学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所以说,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也是素质教育向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做到平等地提问学生呢?

熟悉全体学生

许多教师都清楚,在课堂上,有许多学生都不愿举手发言回答老师的问题,这些学生大体上可以分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自暴自弃”型。这些学生平时学习成绩不怎么好,上课时表现也较差,不认真听讲。他们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也没有什么责任感,懒惰、厌学情绪比较浓厚,上课时往往“人在曹营心在汉”。

二是“学习不得法”型。这些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端正,作业认真,但由于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抓不住重点,往往事倍功半,成绩也一直上不来,自卑感比较强,担心自己答错了会遭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讥笑。

三是“知而不言”型。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一些学生或由于口吃或由于害羞等多种非智力因素造成性格差异,上课沉默寡言不爱回答问题,更不愿在大家面前亮相,也不敢在众人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更别说回答老师的问题了。即便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完全能够回答,这些学生也常常不愿举手。

先哲孟子曾说:“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这些不愿举手的学生不是不知道问题的答案,主要是由于个性差异导致的,在课堂上也常常被老师冷落一边,这样的话,老师又怎么能了解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如何,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得怎样,老师又怎么能做到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呢?

《学记》曾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老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知识水平、秉性差异,必须提前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难度适宜的问题,才会让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感到学习并不是一件可怕事,从而逐步消除对学习的恐惧感,让那些不愿回答问题的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其中,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保持良好的提问心境

良好的提问心境,应该是老师愉快教学的一个先决条件,因而,教师首先要自觉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将“问”为“学”服务的提问观树立起来。所以,老师在设问时,既要想到去怎样教学生,也要想到学生去怎样学,把“学”字作为提问的出发点,围绕“学”字大做文章,使提问成为实现“学”的主体保证,让学生真正享受到自主探究、思考和发现问题的乐趣。当学生的回答有不完善时,教师要以理解、体谅的语态启迪他们,激发他们更深入细致地进行思考,极力养成学生积极的答问的习惯,以此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要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具体方法如下:

①要微笑地面对学生。

教育心理学家赞科夫间说过:“由活着的人说出来的话,不但只是靠它的内容来激发对方的思想和感情的。这里有交谈者一副兴致勃勃的面孔,有一双忽而在科学的丰功伟绩面前燃烧着赞美的火花,忽而又好像在怀疑所做的结论的正确性而眯缝起来的眼睛,有表情,还有手势……”面带微笑进行课堂教学,是老师和学生沟通、传递信息最美的表情了!有了微笑,学生才有回答问题的勇气与胆量,老师才能了解学生的诸多情况。所以,教师提问不仅要针对全体学生提出问题,而且要面带微笑。

②宽容地对待学生。

对于较为淘气的学生,教师的每一次信任和宽容,对他都是一次崭新的体验,这种体验的结果就是,这些不听话的学生很有可能创造出一个新的奇迹。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职业意味着他放弃了个体喜怒哀乐的权利,应使自己胸怀宽广。”因此,老师对那些不太听话的学生,一定要有豁达的胸怀,只有师生间真诚地倾听及相互包容,才能真正敞开自己的心灵,彼此进行真诚对话,在理解中接纳对方,在爱中包容对方,才能使师生间的关系走向心灵的深处,从而使教学获得最佳效果。

作为老师,应树立这样一种意识:课堂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要相信每一位学生的潜质,他们都是优秀的孩子,都有一个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过程,要允许学生犯错,而教师对犯错的学生要用宽容、理解的心态去面对这一切。

③尊重学生的人格。

要提高全班学生敢于发言的勇气与胆量,需要教师保护好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不受到挫伤。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没有关系,温和地指出他们出错的地方,注意纠正过来就是了。千万不要批评甚至怒斥他们,这样做是有悖于师德风尚的,我们应当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点拨循循善诱。只有“知其心,救其失”,才能把他们的缺点转化为优点。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放松心情畅所欲言,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真正沟通,也才能真正做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要因生施教

由于学生的性格千差万别,教师每天要面对不同心态、不同水平、不同性格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应采用不同的启发式提问方法。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他们活泼大胆、敢于发言,对于某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不敢举手的学生,教师都要掌握好提问的难易程度来分别对他们施以提问。因此,老师在提问时一方面要多请举手的学生发言,培养他们爱动脑筋的习惯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顾及到那些不愿举手的学生,使问题设计符合这些学生的个性差异、心理状态、知识水平等等,多让这些不愿举手的学生来回答。这样就会增强这些学生的自信心,渐渐克服性格弱点,迈上新台阶。所以,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因生施教”,因此,课堂提问的设计过程,就是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让各个层面学生智能得到全面的发挥。如果老师平时不关注不爱举手发言的学生,不去启发诱导他们,把他们抛在一边,他们就会感到他们是课堂上的“多余的人”,就会对学习失去责任心和自信心,成为课堂中的“南郭先生”。这样一来,他们自然就没有了“灵气”,丧失了斗志,也很难在语言表达、实践操作、想象创新等各方面得到锻炼的机会。

通盘考虑,以优带差

教师对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应遵循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主,这样可以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仅仅局限于少数尖子学生。应量题难易,选择合适的学生回答。如题目较容易,要给后进生一个回答问题的机会,当他回答正确后,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这样后进生就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征服感”,树立向上进取之心;如果提问较难,应先请优秀学生来回答,为后进生的回答埋下伏笔,同时,要给他们较长的思考时间,以完善自己的答案,避免他们因答不出或答错而产生“受挫”的心理,以致丧失回答的信心。老师应以优带差,形成帮、带、促的良好学风,使学生们一起携手共进。

点面结合,变“一言堂”为“全言堂”

老师提出问题后,不能自问自答,也不能只让优秀生来回答所有的提问,这样课堂就变成所谓的“一言堂”了。可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讨论,给每个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让后进生克服当众发言的心理障碍,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在互相讨论中听取同学的发言,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答案,增强答题的自信心。这样就能使后进生比较准确地回答出来,从而使课堂提问由优秀生的“一言堂”“一包到底”,到同学们各抒己见、积极发言的“全言堂”,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虽然这样做可能在时间上影响了教学进度,但从长远考虑,这样做,完全能够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进度不但不会耽误,还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所以,在课堂提问时,老师一定要关注到各个水平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回答问题的机会,这样才能让课堂提问真正变得有价值、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