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课堂提问的艺术
10738700000011

第11章 课堂提问的意义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达到师生共同交流、和谐共振的一种主要的教学活动。好的课堂提问能揭示矛盾、辨别正误、唤起联想、引起思索,并有利于教师对当堂课程学生学习情况的及时把握,做到当堂课的问题当堂解决,当堂调控,把学生的疑问全部在课堂上解决,从而达到调节教学活动的目的。

课堂提问的艺术是教师应当掌握的一套教学基本功。课堂提问质量的高低与教学效果的好坏关系到教师在业务素质方面的基本技能。如果教师对这套基本技能掌握熟练的话,就会使整堂课的教学大放异彩,学生学得高兴,教师教得愉快,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随着当今教改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老师对课堂提问艺术的认识都有所深化,并在实践中有所创新。

当然,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具有显著的功效。它也是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纽带,是重要而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这是由教师提问的特点与学生思维发展的关系所决定的。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古语亦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设计疑问是必不可少的。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问题的设计上花费了不少心血,总是想方设法把问题设计的符合学生口味,其目的很明确,就是意图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为他们解决问题铺路搭桥,一步步引导他们登上知识的高峰。然而,并非所有的课堂教学提问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那些肤浅、平庸的提问,零敲碎打、毫无联系的提问,单调、陈旧、八股式的提问,置学生于被动地位的提问,有的随心所欲,为问而问;有的以问代罚,为难学生;有的猝然发问,搞突然袭击;有的模棱两可,节外生枝;有的不看对象,乱点名回答。这样提问的结果,只能是“问而不答”“启而不发”,使师生关系形成僵局。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教师不懂提问艺术所致。所以,这样的提问最好不要出现在课堂上,因为,这些提问所起的作用就是压制学生的思维活动,与开发学生智力目标背道而驰。要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就必须掌握课堂提问的艺术,这样才能使整个课堂气氛显得生动、活泼、和谐、感人,这就是课堂提问艺术的精髓所在。

忌碎宜精

教师的提问,要问在点子上,多而散的提问应尽量避免。因为,它不仅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反而使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耗费在无滋无味、毫无意义的提问当中,这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

忌灌宜导

课堂提问应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教师起引导作用。那么,怎样正确处理教学与学生思维的“同步”关系呢?对此,教师应先吃透教材,多设计有价值、有意义的经典提问,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将知识点在不知不觉中“导”入进来。比如教《惊弓之鸟》这课时,文中有一句“更赢不用箭只拉一下弓,便把大雁射下来”。这里面有一个逻辑推理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好教材,教师可先问学生:更赢能这样射下雁,是因为他看出了什么?再问:他怎么知道大雁受了伤?又问:受了箭伤的大雁听到弦声会怎样想?怎样做?结果会怎样?教师最后问:更赢为何能不用箭就射下大雁?至此,答问就水到渠成了。

忌平宜曲

我们把这句“文如看山不喜平”换成“问如看山不喜平”怎样?我想也是合适的,对于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提问方式,是有积极意义的,教师的提问也可以多拐上几个弯,让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多让学生想想,多让他们“蹦一蹦”,而不是将事先准备好的“摘桃的梯子”送给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