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这样记忆最有效
10737800000007

第7章 了解记忆的本质

人类大脑内有数十亿个神经细胞,它们相互之间通过神经突触相互影响,形成极其复杂的相互联系。记忆就是脑神经细胞之间的相互呼叫作用,其中有些相互呼叫作用所维持时间是短暂的,有些是持久的,而还有一些介于两者之间。因此,形成了记忆的短暂性、长久性和不稳定性。

也许有人要问,当今是计算机时代,记忆还这么重要吗?诚然,计算机的出现使更多的人从繁难的计算中和令人烦恼的事务中摆脱出来,并大大提高了效率,人们能抽出更多的时间来从事更有价值、更有创造性的工作。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还出现了具有“记忆”功能的照相机、放映机、录音机、拷贝、磁带、电视机,以及大量发行的各类书籍、词典。有了这些记忆的能手是否还需要我们大脑的记忆能力呢?回答是肯定的。因为计算机等先进科技的产物虽然方便快捷,但它仍然不能覆盖我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并且,能够熟练自如的使用这些工具也需要我们大量记忆与此相关的各种知识和信息。因此,大脑的记忆仍然是至关重要的。

大脑的运转非常之快,人类大脑对信息的加工功能是得天独厚的。举例来说,人们在下棋的时候,能从许多可能的走法中挑选出自认为最好的一着,判断得失、分析局势、果敢的决策就在那仅有的一瞬间。除了快之外,人脑中储存的信息量也是大得惊人,如果一个人把一天所见所想用笔记记录下来,那将是一部20万字的书或是8小时的录像带。更何况人是有血有肉的有机体,亲朋好友之间的相互交流,感情和心灵上的互动,在日常生活中获取知识和经验等等,都要通过我们的大脑来处理这些信息。现代记忆工具是人类脑力的有力补充,但不能完全替代脑子的功能。那么应当如何提高人的记忆力呢?首先让我们揭开记忆仓库——人脑的奥秘,了解记忆的本质、摸清它的“脾性”吧。

纵观记忆研究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人类对记忆研究的重点发生了三次重大转移。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Ebbinghaus)在1885年发表的《记忆》一书,标志着从对记忆现象的描述研究到对记忆过程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的第一次重大转移,开创了现代记忆研究的新纪元。沃夫和诺曼(Wangh&Norman)在1965年提出两种记忆说,将记忆研究焦点聚集在人脑内部的信息加工机制上,标志着记忆研究的第二次重大转移。1971年弗拉维尔和韦曼(Flavel&Wellman)正式将元记忆纳入到记忆心理学的系统范畴之中,标志着记忆研究第三次转移的开始,说明心理学家从仅仅关注外部输入信息的记忆过程,开始注意到人类在对信息的接收加工、贮存和提取过程中所伴随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和策略组织等一系列与记忆过程有关的记忆者本人的认知活动。

科学家研究得出:按照生物学原理,人的记忆分成三类:遗传记忆、免疫记忆和神经记忆。

第一种记忆是遗传记忆。性细胞中记录了一切生物的结构和活动原则,这些特性随着性细胞世代相传。遗传记忆惰性大,难以改变。正是这样才保证了下一代与上一代相似,才避免了自然界中各种因素的混杂。遗传记忆的信息量非常大,达1010比特。科学界认为,只要有2%的遗传因子就能保留人体结构的全部信息。那么其余98%的遗传因子包含的是什么信息呢?原来,一部分遗传因子是从人类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这部分因子可以说是自然界赐予的。它们在通常条件下处于隐蔽地位,一旦地球上发生灾难,生活条件变得与祖先生活环境相似的时候,现代人就会产生出有助于自己生存的器官。

第二种记忆是免疫记忆。人的血液中有着极小的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细胞,它们生存的时间很短,主要职能是尽量多地消灭人体中的敌人。淋巴细胞对侵入血液的细菌或者简单有毒的物质作出快速反应,生成抗体,把有害物质“黏合”,不让它们进入其他器官。免疫细胞能够毫不费力地区别出外来细胞,能够把它们记住并保留下来。人一旦得过麻疹和猩红热,就会获得终身免疫力。

第三种记忆是神经记忆。当我们说“记性不好”时,指的就是神经记忆。它的信息量高达1011比特。虽然科学家很早就开始了神经记忆的研究,但对其机制还了解甚少。目前已知的是,它是由几个阶段组成的。这种记忆从知觉开始,感觉越强烈,记得越牢。

神经记忆分为短期的和长期的两种。短期信息只保留数分钟,如人听到一个新电话号码,可以短期记住。这种记忆的量不大,没有经过特别训练的,只能记住5~7个信息单位,而且时间很短。好在我们的电话号码就是这么几位数。不过这种记忆不十分可靠,只要稍稍分散一下注意力,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如果信息十分重要,或者引起了人的很大震动,将来又用得着,那么它就可能变成长期记忆,甚至终身记忆。信息从短期记忆转为长期记忆的过程是位于大脑颞叶深部的海马组织发挥了作用。

失忆症是一种很神秘的病,它是由于神经记忆功能的丧失引起的。有时候医疗事故可能引起失忆症,现举一个实例。出于治疗癫痫的需要,为一位病人切除了大部分脑部,癫痫倒是止住了,而他的长期记忆能力也随之丧失,他只能记住当前发生的事。譬如,你正同他说话,后来出去了二三分钟,再进去时,他会觉得你从未同他说过话。在这之后,医学界就没有采用过这种治疗方法。受到强烈刺激也有可能引起失忆症,而且持续的时间会很长。美国的一位女性在她17岁时,被轰炸吓得失去了记忆,有10年时间处于半睡状态。10年后的某一天一架美国歼击机从航空母舰起飞时,以巨响掠过姑娘住所的屋顶,就在这一瞬间,她如梦初醒恢复了记忆,而过去的10年却从她生活中一笔勾销了,因为她在那段时间里没有记忆。

由上可见,遗传记忆是天生的,免疫记忆是得病后留下的,神经记忆则因人而异。

记忆的三个阶段

记忆是个概括的称呼,如果按照它的工作过程又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通过感觉器官,将信息留在脑中,这叫做“识记”。

第二阶段,就是把留在记忆中的信息加以保存,称为“保持”。

第三阶段,则是在需要的时候,把所需的信息提取出来,即是“再认或重现”。

只有完成这三个阶段,才能称之为名副其实的记忆。

1.识记阶段:

此阶段可划分为学习之前和学习过程。学习之前,对某一将要识记的项目作出学习难易程度的预见性判断。这种判断是依据习得某一项目达到学习标准所应当掌握的程度来作出的。在学习过程中,依据来自客体记忆的信息而产生的判断,形成对学习中现在所掌握的状态的估价,与应当达到的学习标准比较,如果现在所掌握的状态仍少于应达到的标准,则决定继续学习,并分配下面要进行学习的时间;从存贮于长时记忆的记忆库中选取并运用适合的加工策略来进行学习。所习得的项目再进行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时依据从客体记忆来的信息又形成新的判断,重新规定现已掌握的状态,与应达到的标准相比较,如果达到标准,则能输出答案,并终止学习;如仍有差距,再学习的过程仍会继续进行,此过程循环进行,直到达到学习标准为止。

记忆的功能是无限的。但事实上,记忆并不能把一切都记住。有事实证明,每个人在获取记忆材料时,无不被迫加以选择。在记忆的第一阶段,这种局限性并非发自内心,但却并不是毫无意义。但很明显在识记阶段,有人获得的很少,有人则获得的很多。

在我们醒着的时候,信息可以通过眼、耳、鼻、皮肤等感觉器官,进入我们的大脑。在这个阶段里,迷迷糊糊或被其他事物分散了注意力,那只能在脑子里留下模糊不清的痕迹。第一重要的是抱着一定记住它的愿望,集中精神,加以牢记。

即使短时间可以记住的事,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淡忘,不久甚至会忘得精光。及时的复习,对于保持记忆是最有效的。

2.保持阶段

保持阶段:主要的记忆活动是维持住前面已习得的知识。在个体作出决定,如何以及何时进行复习的背后,可能有几个潜在的因素起作用。我们对遗忘的揣度,即认为前面最难学的项目,也将最难记住;我们还可能用记忆去决策,确定对保持测验中回忆不出的项目还应再学习多大程度。这种额外加工仍依赖于学习标准中规定的掌握程度与已经达到的掌握程度之间的差距;对不能回忆出的项目的判断有助于指明该项目是否保持着,并由此决定分配合适的重复学习。

与识记记忆材料的情形相反,保持记忆材料的可能性却大大受到限制,而其限制的程度也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因环境而不同。认清这些变化的原因,就能够最大限度地拓宽贮存的范围。

另外,各种各样的外来的体验也会改变原有信息的归档,使原有信息发生改变。

3.提取阶段

提取阶段:个体开始、继续或终止某一搜寻过程中可能涉及的若干记忆成分。

如果某一事物,在特定的环境中又重返意识之中,这便是我们的大脑在已归档的信息中将与特定环境有关的信息提取出来的缘故。

首先,记忆的准确与持久性对提取的快速开始和终止起着重要的作用。个体对需要提取的项目很快作出开始搜寻的决定,是基于非常快速的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这种判断是对正需寻求的答案的熟悉感,它是先于回忆出现的,并且比真实地回忆出答案要快得多。它决定了提取过程的快速开始。如果个体对要求回忆的答案一点熟悉感都没有,就会迅速作出不能回忆的决定,那么提取过程将会快速终止。

其次,在搜寻过程中,当个体对已找到的答案信心不足时,可能会继续重复搜寻过程;如果对答案的信心度较高,则输出答案,终止提取过程,不过此时也可能产生另外一种错误——替代性错误——用不正确的答案代替了正确的答案。

人们希望记性好,也就是希望追忆功能强。在自然状态下,追忆功能往往都会受到各种限制。如有时我们回忆某件事情,一时怎么也想不起来,可是过后又想起来了。

不仅如此,追忆阶段还具有变幻无常的现象。有时,人们即使搜肠刮肚的想,也想不起某件事;而在另外的时候,记忆又会自发地、连续不断地浮现出来,人们却不知究竟……实际上,变幻无常只是表面现象,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无论自发浮现的记忆,还是有意识地寻找记忆,其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