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数十年来,在历史学和地理学的研究中,人文社会因素逐渐得到加强,两门相对年轻的学科——社会史和社会地理学的研究蔚然勃兴,中国基层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不同社会群体或社会关系的空间活动和空间结构分别成为它们的研究重点。与此同时,随着研究的深入,一门相对全新的学科——历史社会地理学亦初露端倪,阐明其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不仅有助于加强和推动社会史、社会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等学科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助于我们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从而更深刻地认识环境,理解社会。
(一)历史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顾名思义,历史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历史时期的社会,但要明确具体是社会的哪些方面,则尚费周折。要想用一句简洁的话来归纳概括这些方面也并非易事。原因在于:第一,这里所说的“社会”不是一般的与“自然”相对的“人类社会”,而是指由一群享有共同地域和共同文化的、彼此之间发生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人们组成的“人类共同体”。一个社会未必等于一个国家,许多民族国家都在自己的疆界内含有若干个较小的社会。每一个层次的社会又可以包含若干个以不同标准划分的社会集团(人群)。例如,中国清代社会又可以分为关外社会和关内社会,关内社会又可以分为华北社会、华南社会、西北社会、西南社会等,华北社会内部又包含有依民族划分的满人集团、汉人集团、回人集团等,或依职业划分的农民集团、商人集团、官吏集团、士人集团等。历史社会地理学需要研究这些集团或人群的区域分布、人文类型、形成及发展过程、行为特征、心理差别及其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等。
第二,历史社会地理学来源于历史地理学和社会地理学,其研究对象必然要受到两者研究对象的制约。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各种地理现象演变及其与人们的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的相互影响,并进而探索这样的演变和影响的规律,使其有利于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科学。历史地理学的根本任务是探索人地关系的变迁,分析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相互耦合规律。社会作为一种特殊的生存空间,是由各种社会集团按照各种社会关系组合而成的一种人类共同体,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人文环境,当然也是广义的地理环境的一种。同时,这种狭义的社会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它直接由各种人类群体的复杂而又日常的各种物质和精神的生产、生活活动来表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这种环境与人本身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处于时时刻刻的变化之中,它自然应该是历史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地理学是近年来发展较快但又相对薄弱的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关于现代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因研究的目的、视角、方法不同,所给的定义也各不相同,目前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社会地理学是研究人类集团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各种基本机能的空间组织形态和空间形成过程;社会地理学是从社会经济因素研究地理环境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侧重于分析空间的社会现象;社会地理学是用地理学的观点研究各种人类现象、社会特征和社会集团的区域分布及差异,并比较各种社会集团类型的形成过程与空间结构的科学。这三种观点可以用社会集团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来概括。虽然近年来国外社会地理学的发展出现了侧重社会问题研究的新动向,但社会集团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研究仍然是其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研究途径之一。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在历史时期的分布和演变状况即历史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有关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范围不一,也是探讨历史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所不能回避的问题。自侯仁之发表了一系列相关的理论性文章并引起诸学者共识之后,历史地理学已经从狭义的含义——沿革地理中解脱出来,目前已不存在广义与狭义之争。但社会地理学则依然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地理学即人文地理学(有的学者称之为社会文化地理学),其研究对象是人文事象的形成、空间分布及其发展规律,即人文事象地域系统。狭义的社会地理学,其研究对象已如前所述。现代社会地理学是指狭义社会地理学,它在人地关系中重视社会条件,强调社会因素对形成区域特征的作用。历史社会地理学与现代社会地理学在研究对象上应该是一致的,只是时段上不同。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自从近年来葛剑雄提出历史人文地理应包括狭义的历史人文地理和广义的历史社会地理之后,有关学者对历史社会地理这一名词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模糊认识。蓝勇根据葛剑雄的观点认为,广义的历史社会地理包括历史政治地理(含聚落、人种、民族、疆域、政区、古都、地名等)、历史经济地理(含农业、城镇、水利、交通、人口、手工业等)、历史军事地理(含战场、关隘、城防、烽燧、长城等)等方面。狭义的历史人文地理包括历史文教地理(含教育、人才、学风等)、历史宗教地理(含原始信仰、本土宗教、外来宗教等)、历史风俗地理(含方言,民俗如婚姻、居室、饮食、服饰之类,民风等)等方面。实际上,葛先生的这一说法是根据近年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分合的趋势而言的,并非此处所要讨论的历史社会地理学,可以说是历史社会科学地理的简称。而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社会地理学,吸取了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大量成果,虽然目前社会学与人类学尚未取得与政治学、经济学完全并列的地位(实际上也不应并列),但为了研究方便,人们还是将其并列看待,正像美国人类地理学家谢觉民将社会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并列成为人文地理学的四大部类一样。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社会地理学应包含于这种广义的历史社会地理之中,但又是其中一个特殊的综合性分支。它的研究内容不仅以社会整体为研究领域,而且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人文要素。但它不研究各要素各自的演变过程和规律,而专注于各要素在不同人群中的空间组合和结构演变。
因此,历史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既受本身概念的制约,又受历史地理学和社会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制约。它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社会,包括各种社会集团的区域分布、形成过程、空间结构、行为特征、心理差别、社会问题及其时空演变系统。
(二)历史社会地理学的性质和特点
1.历史社会地理学的性质
历史社会地理学的性质,就其凭借的资料(历史文献)、研究的时间(人类历史时期)和研究的方法(时空交织分析法)而论,它基本上与历史地理学相同;就其研究的对象(社会集团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而论,它又属于社会地理学的范畴。它是在历史地理学和社会地理学两个母体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学科,因而是介于历史地理学与社会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是一门综合历史地理学与社会地理学的整合学科。历史地理学来源于历史学和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来源于社会学和地理学,因而历史社会地理学与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的关系同样密切。它和社会地理学研究的客体是相同的,只是时间上有差异,社会地理学研究今天的社会集团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历史社会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的社会集团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因此可以说历史社会地理学是社会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会地理学的一门时序性分支学科。但同时它和历史人文地理中的历史政治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历史文化地理等学科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并列关系,因此它又可以说是历史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只不过它不是历史地理学的一门时序性分支学科,也不是历史地理学的一门一般性部门分支学科,而是历史地理学的一门特殊的带有部门性的综合性分支学科。对于历史地理学学科性质的这种界定,符合当前学科发展的实际和规律,也符合唯物辩证法。因为学科的分化和组合一直是学科发展的两大趋势。文艺复兴以后,科学开始从哲学内分化出来,进而分化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学科分化占主导地位,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科分化的趋势放慢,学科综合居主导地位,大量交叉学科出现,并产生三种类型:边缘型、综合型、横向型。一门学科的信息流(有关的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理论和思想,科学方法、工具和技术)作用于另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称为边缘性学科。历史社会地理学明显属于这一类型,它是历史地理学的信息流作用于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结果。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信息流作用于同一个研究对象称为综合性学科,如环境科学、城市科学、海洋科学等。一门学科的信息流作用于多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称为横向型(横断型)学科,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对于这三类学科,我们无法严格界定它属于哪一门学科。那种非要把当前大量的交叉学科归入以前学科分化时确立的某一个一级学科的思想是完全错误的,也是不符合学科发展的规律和唯物辩证法的。目前对于诸多交叉学科,像历史地理学学科性质的争论实际上正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2.历史社会地理学的学科特点
历史社会地理学来源于历史地理学和社会地理学,它的特点取决于历史地理学和社会地理学的特点。历史地理学的学科特点是时序性、区域性和综合性。社会地理学的学科特点是时代性、区域性、综合性、社会性和阶级性。历史社会地理学是社会地理学的一门时序性分支学科,因此它与现代社会地理学相比,首要的一个特征就是时序性,这是其学科在研究时段和研究对象上的一个必备条件,表明它是研究历史时期的问题。此外,区域性、综合性、社会性和阶级性也是历史社会地理学的鲜明特征。由于历史社会地理学主要使用地理学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历史上的各类社会集团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故其区域性和综合性体现在其研究对象的区域分布、区域差异、形成过程和空间结构上。同时,历史社会地理学吸收了大量社会学的观点,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一些具有社会特征的事物和现象,如社会集团、社会行为等,因此它又有社会性的特点。此外,历史社会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的社会,这里的“社会”除原始社会外,总是与一定的阶级或阶层相联系,这些阶级或阶层实际上是不同的社会集团,研究者要对这些集团进行整体研究,其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必然影响到他对这些集团的生存价值、生存方式的评价,进而可能产生不同的结论,因此,其阶级性体现在该学科的服务对象和研究者所持的立场和态度上。
时序性使历史社会地理学又有别于现代社会地理学,社会性和阶级性使其有别于普通历史地理学,而区域性和综合性则体现了它鲜明的地理学特色。这种学科特点的复杂性恰恰表明了历史社会地理学的边缘交叉性。
3.历史社会地理学的学科地位
(1)历史社会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地理学的一个时序性分支是历史地理学(也有学者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属性分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部门分支),历史地理学依据传统的二元分法,分为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这是从历史地理学所研究内容的学科属性而论的。这种历史人文地理实际上等于广义的历史社会地理和狭义的人文地理两个部分。社会地理学在发展初期,其研究对象非常宽泛,后来随着学科的发展,其研究对象中的人口、民族、宗教等逐渐独立,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而社会分支即狭义的历史社会地理学,包含于广义的历史社会地理之中,当然,如前所述,它不是一个一般的部门分支,而是一个特殊的综合性分支。
(2)历史社会地理学在社会学中的地位。
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作整体性研究的科学,它可以分为普通社会学和分科社会学两大部分。普通社会学研究整个社会的整体发展规律,下含若干个二级学科,包括社会学史、社会学理论、社会学方法、实验社会学、数理社会学、比较社会学等。分科社会学对社会的某一部分作整体性研究,包括组织社会学、文化社会学、应用社会学、社会地理学等。其中,社会地理学根据研究时段的不同,可以分为历史社会地理学和现代社会地理学。
(3)历史社会地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历史社会地理学的研究与社会史、人类学和历史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有很大关系。这几门学科的基本研究对象有一定的一致性,只是研究的视角、方法和内容互有侧重。社会史是历史学的一门特殊的分支学科,也是历史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有的学者,如赵世瑜,认为社会史只是一种研究的范式)。其特殊性是相对于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而言的。这与历史社会地理学与历史经济地理学、历史政治地理学和历史文化地理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历史地理学理论体系中的地位相类似。历史社会地理学是先吸取社会史的理论和方法,再与社会地理学相融合的。与人类学相似,社会史的研究以人为核心,研究以人为主体的不同人类共同体构成的社会本身的历史。其研究范围涵盖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及社会功能,特别是对基层社会传统生活方式的研究是近年来社会史研究的重点。它的学科特点与历史社会地理学相比主要是缺乏区域性。人类学是研究不同人群或种族的学问,它研究的人是从整体的观点出发,其研究范围包括“人”本身及其所创造的文化,如生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特征等。人类的不同民族或种群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是伴随在其发展过程中并与环境相调适的必然结果。人类学以研究不同人群的行为和文化为目的。早期人类学以研究相对原始的遗留人群或部落为主,现在已延伸到对现代人类的研究,其学科特点与历史社会地理学相比,缺乏空间分析,时序和区域色彩也相对淡薄。历史文化地理学也是与历史社会地理学关系密切的一门历史地理学分支学科。历史社会地理学在研究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生活方式、行为特征、空间结构演变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时,必然要涉及历史文化地理的内容。但历史文化地理更侧重于语言、饮食、建筑、婚姻制度、生活习俗、宗教信仰、职业类别及学术文化等方面的区域差异,专注于不同历史文化景观形成和演变的时空背景,是用地理学的观点来研究历史时期不同人群的上层建筑或文化层面特别是精神文化的区域差异。历史社会地理学则更强调不同社会因素的空间结构及其历史演变,这些因素包括物质和精神双重层面,像研究不同人群的行为特征就包括生产行为和生活行为。
(三)历史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前已论及,历史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社会,即构成社会这个人类共同体里的各种社会集团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包括各种社会集团的区域分布、形成过程、空间结构、行为特征、心理差别、社会问题及其时空演变系统。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部分,即历史时期的社区研究、不同区域人群兴衰的地理背景、不同区域人群的空间结构及其时空演变规律、不同区域人群的社会行为和历史时期社会问题的空间研究。
1.历史时期的社区研究
历史时期的社区是指在历史时期的社会状态中,具有共同的地缘和密切的日常生活联系的社会区域,是相对独立的区域性的社会实体,也是一定地域中的人群的生活共同体。这种共同体可大可小,小至坊里、邻里,大至都城、州郡,其种类各不相同。按其发展程度可分为发达社区、发展中社区和不发达社区;按其功能可分为生产社区和生活社区,生产社区包括农业社区、手工业社区和商业社区,生活社区包括文化娱乐社区和住宅小区;如果按它们的综合表现和特征则可分为城镇社区和农村社区。如隋唐时期的长安城,其内部是城镇社区,周边广大农村则属农村社区,在这个都城内又可分为诸多社区,如宫城、皇城社区、外城社区等。外城社区已可用上述标准继续进行划分。社区的主体是生活或工作在社区内的各类人群,处于主体外围的是与主体关系密切的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物质环境包括社区的物质存在、物质设施和社区主体生存的地域空间,非物质环境包括社区的组织制度、管理机构和文化习俗等。一般而言,结构完整的社区也具有多种功能,如唐长安城内的东市与西市,以经济功能为主,兼具娱乐功能,社区人群可以在其中游逛,作为休闲的一种方式。其余诸多坊内实际上也存在手工业作坊、商业店铺、寺庙道观、红楼妓院等,集经济、祭祀(宗教)、娱乐于一身,是一种较为典型的社区。
历史时期的社区是历史社会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单元和切入点,通过这个点可以较好地实现对历史时期社会状况的考察。如通过对社区的规模、结构、功能、发展历程、社会关系、模糊空间(人群心理和背景差异)、相互作用等因素的研究,可以全面地了解社区所在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特征,从而为历史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2.不同区域人群(社会集团)兴衰的地理背景
地理背景是不同区域人群兴衰的潜在背景,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地势、气候植被、水文土壤等,人文环境又称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包括人地比例、区位优势、传统习俗、思维模式、生活习惯、社会规则等。历史时期由于各地不同的地理条件和文化传统,芸芸众生受这种环境的熏陶和文化的约束,经过数百年的代代相传,形成了不同的人群性格。正如《礼记·王制》所言:“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山明水秀的江南多才子文臣,大漠朔风的西北多豪侠武将。地狭人稠的浙东、皖南盆地低山区,绍兴师爷和徽州商人名闻天下,当地至今还流传着“徽州算盘,绍兴刀笔”“徽州朝奉,绍兴师爷”“无徽不成镇,无绍不成衙”等谚语。地理背景的不同是造成各地人群差异的基本条件。明人谢肇淛也曾指出:“天下推纤啬者必推新安与江右,然新安多富,而江右人多贫者,其地瘠也。新安人近雅而稍轻薄,江右人近俗而多意气。齐人钝而不机,楚人机而不浮。吴越浮矣,而喜近名;闽、广质矣,而多首鼠。蜀人巧而尚礼,秦人鸷而不贪。晋陋而实,洛浅而愿;粤轻而犷,滇夷而华。要其醇疵美恶,大约相当,盖五方之性,虽天地不能齐,虽圣人不能强也。”明清以来,随着人地关系矛盾的突出,各地民众因其土俗,开拓自己的力食之路,使不同区域人群的特征更加明显。根据王振忠的划分,政治型的区域人群如“绍兴师爷湖南将”,经济型的如“钻天龙游遍地徽州”,文化型的如“苏州状元”“香山工匠”“吴门梨园”“江南山人清客”,社会型的如闽粤“户”、浙东“惰民”、徽州“佃仆”、广东“细仔”、“山陕乐户”、“凤阳乞丐”,等等。除此之外,山西票商、关中刀客、河间太监等也是特色较为鲜明的区域人群。现代以来,名闻全国的“万荣人”,即思维方式异于常规的一类人群,至今在山陕之间仍然流传着许多关于万荣人鲜活的生活事例,作为一个特定的人群名称——“万荣人”已在民间被广泛接受。除了上述这些主要从社会文化角度表现出来的不同人群外,还可以从单纯的宗教、民族、职业等角度划分出众多人群。形形色色的区域人群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研究其兴衰的地理背景对于了解历史时期的社会至关重要。
3.不同区域人群(社会集团)的空间结构及其时空演变规律
不同区域人群的空间结构包括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内部结构主要是指各个成员对所属团体或阶层的心理认同感(心理距离)、成员之间的心理接纳度、社团的管理体制和约束机制等。外部结构主要是指社团的扩散和渗透、各社团的空间行为差异和对外联系纽带等。不同区域人群的空间结构是随着区域人群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因为区域人群是以一定的利益或社会关系结合在一起的,这种利益的分配或社会关系的演进会随着人群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区域人群的空间结构有松散和紧密之分,前述各类人群的内部结构相对松散,多以不成文的规则维持和体现这种结构。而在一些特殊的人群中,如宗教团体、民间教派、各种帮会,和一些带有行业协会性质的特殊的职业阶层中,如乞丐、妓女、僧尼等,其空间结构则较为紧密,多以成文的规则维持和体现这种结构。区域人群的结构类型有横向型、纵向型和立体型等三种类型。一般而言,松散团体多以横向为主,紧密团体多以纵向为主。研究这些团体的结构体系及其时空演变的区域差异是对区域人群的一种认识角度,也是历史社会地理学社会性、区域性和空间性的体现。
4.不同区域人群(社会集团)的社会行为研究
社会行为是指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个人或群体的社会活动。它包括个人或群体的物质生产、精神生活、社会交往及劳动方式等。现代社会地理学着重探讨个人的空间行为,如购物、出行、娱乐、选择住址等,即进行个人活动空间和作用空间的分析,历史社会地理学则侧重于群体的空间行为,如生存、生活、社交等区域人群的活动空间和作用空间的分析,探讨其行为与社会文化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这种社会行为类似于社会史所研究的社会生活方式,但历史社会地理学对此问题的研究方法和视角与社会史完全不同,社会史的研究是静态的,仅限于一般性的描述;而历史社会地理学的研究是动态的,是主要从时空结合的角度分析区域人群的社会活动或社会生活方式的空间结构、空间范围和空间变化的。个人的活动空间包含在一定的社会空间结构中,为环境所限制。群体的活动空间亦然,亦为社会和自然大环境所限制。如“河间太监”的遴选便受距离京师远近、裙带关系、贪求富贵等自然的、社会的、心理的因素制约,其活动空间也大多局限在京师及其周边地带。“凤阳乞丐”的流落区域既受本地受灾程度的影响,也受周边与本地贫困差距的制约,还受当地民众乞讨成性习俗的影响,任何一种因素的加重都会引起其流落区域的扩大。“绍兴师爷”的出现有浙东地区地狭人稠、人地矛盾突出的自然背景,也有华南社会重视族缘、地缘和业缘的社会背景。其分布的地域结构从横向看不甚明显,但它具有显著的行业性特点——基本上集中于各级衙门和私人幕府。总之,环境和空间结构影响区域人群的形成和发展;反过来,区域人群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决策、从众性行为和团体心理也会对其社会行为的空间结构产生影响。历史社会地理学注重建立群体行为模式,并通过对不同区域人群的活动空间的比较分析,努力实现对历史时期个体活动空间的定量模式分析。
5.历史时期的社会问题的空间研究
社会问题是社会运行过程中使社会系统失调的障碍因素,是影响社会运转和多数人的生活并需要社会群体力量共同加以改进的问题。社会问题的发生能够影响到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干扰社会秩序,甚至对社会运行的安全过程构成威胁。社会问题具有普遍性、复杂性、多因性和多变性,会随着时间的发展及空间的变化而出现变异。有些社会问题具有持久性,而有些社会问题只发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地域,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历史社会地理学试图从空间角度对这些问题加以分析,目的是为解决现存的社会问题和预防出现新的社会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历史时期就已出现,时至今日仍然存在,只不过表现形式和表现程度有所改变的社会问题有灾害、毒品、赌博、娼妓、贫困、犯罪、歧视、民族冲突、社会流动、吏治腐败、贫富分化、苛捐杂税等。一般而言,在这些问题里面,毒品、娼妓、犯罪、社会流动多发生在城市,贫困、苛捐杂税多发生在农村,灾害、歧视、赌博、腐败、贫富分化等则不分农村还是城市都普遍存在。民族冲突多发生在民族交界地区,历史时期的民族界线较今天明显,现在我国境内各民族的居住地区已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虽然还有一定程度的零星冲突,但算不上严重的社会问题。今后随着社会流动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民族冲突将逐渐弱化。
社会问题的研究为历史社会地理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是历史社会地理学成为一门有用于世的学科,不同的历史时期会面临不同的社会问题,因此,历史社会地理学在此领域的研究可谓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