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疗法为什么不仅能够治疗局部病,而且能治疗临床各科诸多疾病,自有它的理论依据和作用机制。
(一)理论依据
1.诊察疾病的理论依据拔罐疗法与内科一样,亦是以《内经》理论为指导的。病从外入,必先见于外。《素问·皮部论》云;“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又云:“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争皮毛……”说明病邪由外入内的基本规律。即外邪经皮→络→经→腑→脏,是疾病的基本转变次序。反之,病从内生,必形见于外。因为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所以,内脏的病变也可表现于皮部,通过皮部的变化可诊断内生的疾病。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灵枢·本脏篇》云:“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说明百病之始生,无论内因或外因所致者,皆可从诊察皮部的异常变化而知其内外也。再察皮部之五色,可知疾病所在的部位和性质,正如《素问·皮部论》云:“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络盛则入客于经,阳主外,阴主内。”不过,脏腑经络的病变,在皮部还有以下病理改变的反应。从触诊(触摸皮肤)而知温、凉、润滑、厚薄、粗细、坚柔、凹凸,或如筋、如索、如洁、如珠、如黍、如小锤、如横木等;从询问而知酸、麻、痛、胀、木、沉、坚、紧、温、凉、血、肿,或气行如发弩(电击式)、如蚁行、如蠕动、如水流、如气窜、如热流、如凉流等反应。由此说明,通过视诊、触诊、问诊而能了解疾病的所在部位和性质,为诊疗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2.以中医经络学说为指导《灵枢·刺节真邪篇》云:“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灵枢·官能篇》又指出:“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在临床中,是针灸医家必须遵循的治疗准则,拔罐疗法也不例外,亦是以经络理论为依据。取穴,或取相应部位拔罐亦是以此为理论依据的。故循经取穴、察虚实、视应动是拔罐疗法临证取穴施治的基本准则。
3.“皮部论”是拔罐疗法的着眼点拔罐疗法属外治法之一,是通过施治于人体之体表皮肤来达到治病的目的。
传统的针灸医家在应用经络诊治疾病时,重点是取相应经脉的穴位,而拔罐疗法则重在穴位的皮部。因为穴位代表的并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确切地说是一个立体的部位,这也同样是皮部的表现。除正规穴位外,常可发现阿是穴(无定位,随处皆可出现),即使是正规穴位,生病时所在位置也往往发生改变。通过诊察皮部以确定反应的穴位,从而判断变动经脉。对于病好了,“穴”也随之换位置,称为穴位的变动。这样变动很少会离开相应的皮部,一般是在该经相应的皮部范围内变动,加之拔罐疗法作用面积大,往往不是一个穴位,而是几个腧穴的综合效应,即使变动也不离其中,此其一;病理性反应点,皆出现在相应之皮部,取其施治,恰切其病,此其二;所谓阿是穴,按其皮部,有压痛点即是,此其三;凡脏腑、本经络之病变,皮色变异,皆不离本经之地面也,此其四。凡此四者,总不离皮部之范围。所以说皮部是拔罐疗法的着眼点,其道理亦在于此。
《素问·皮部论》云:“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说明,皮部者,皆本源于十二经脉,是诸经在外之应也。一身之皮部,分为十二部。《素问·皮部论》说:“皮有分部,脉有经纪……其所生病各异,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病之始终……故皮者有分部。”人体,本十二经脉连接内外,贯穿一体。每经各有其循行分布区域所属,故经脉之外应必有十二皮部。所以十二皮部的划分是以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为依据的。即十二经脉都各有分支之络,这些络脉浮行于人体体表皮部。因此十二皮部也就是十二经脉的反应区,脏腑经络的病变,可以在人体相应的皮部反映出来,如面部是肺胃经的皮部;阴部是肝肾经的皮部;胁部为肝胆经的皮部等。人体皮表按十二经脉循行分布之部位划分的十二皮部。
根据“上下同法”,即手足皆有同名之阴阳经脉的理论,将手足之三阴、三阳共十二经之皮部合而为六经。杨上善在《太素》中注释说:“阳明三脉有手有足,手则为上,足则为下。手阳明在手为下,在头为上;足阳明在头为上,在足为下,诊色、行针皆同法也,余皆仿此。”十二皮部合为六经皮部的原理,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了依据。
中医有很多治疗方法是通过皮部实现其作用的,除拔罐疗法外,还有针刺、艾灸、按摩、药物贴敷、熏洗熨擦等。但拔罐疗法比其他方法更依附于皮部,拔罐后的瘀斑、渗出物,往往要几天后才吸收,对皮部形成一持久的良性刺激,有效地达到调营卫、行气血、通经络的治疗作用。如果拔罐疗法配合其他外治方法综合运用,可进一步加强疗效。
(二)作用机制
现代医学认为,拔罐治疗时,罐内形成负压,使局部毛细血管充血,甚至破裂,表皮淤血出现自家溶血现象,随即产生一种类组胺的物质,随体液周流全身,刺激各个器官,增强其功能活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同时拔罐疗法的机械刺激,可通过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途径传到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兴奋与抑制过程,使之趋于平衡,加强了对身体各部分的调节和管制功能,使患部皮肤相应的组织代谢旺盛,吞噬作用增强,促进机体恢复其功能,使疾病逐渐痊愈而康复。在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利用巴甫洛夫神经反射学说来说明拔罐疗法的机制,认为是一种“良性刺激性整体疗法”。承澹庵在《中国针灸学》中认为是一种“溶血疗法”。并云:“就其吸后,皮肤发生紫色之吸筒影(有时吸出血液水液),经一二日而消失,大概与大炷艾灸有同样之变质作用,毛细血管淋巴管破裂,血液淋巴溢出管外,复被毛细管吸收,可能即此溢之血与淋巴发生变质,再被吸收后所发生之效果,是否与合之溶血疗法有同样作用,则有待于生理学者实际研究论定之。”近年日本对瘀斑处进行血清、血细胞等方面检查,认为拔罐疗法可以拔出体内有害物质,有利于人体康复。正如中医所说:“风寒邪气随气水出”。
由此可见,拔罐的双向调节作用是多方面的,可以起到一种综合效应。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可以改善皮肤的呼吸和营养,有利于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排出有害物质,驱除病邪,邪去则正安。
2.能增强关节、肌腱弹性和活动性以及周围血液循环的作用,促进气血畅通,起到舒筋活络、通络止痛的作用。
3.缓慢而轻的手法对神经系统具有镇静作用;急速而重的手法则具兴奋作用。
4.可增加肌肉的血流量,增强肌肉的工作能力和耐力,防止肌肉萎缩,恢复活力。
5.可加深呼吸,改善呼吸功能。
6.能增强胃肠蠕动,兴奋支配腹内器官的神经,增进胃肠等脏器的分泌功能和消化功能。
7.加速静脉血液回流,降低大循环阻力,减轻心脏负担,调整肌肉与内脏血液流量及贮备的分布情况。
至于综合拔罐法,由于配合其他中医治疗方法(如配合药物、针灸、刺络、按摩),则其治疗作用可进一步增强,功能作用进一步扩大。不过,即使单纯拔罐,随着施治方法不同。其作用强度亦有差异,如火力及水煮或水蒸气排气法拔罐,对局部皮肤有温热刺激作用,尤以大火罐或竹罐疗法显著。这种刺激具有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改变局部组织营养状态;增强血管壁通透性及白细胞吞噬能力,增强局部耐受性及机体抵抗力,从而促使疾病好转。特别是拔出大水疱,渗液的再吸收过程,可以明显地增强人体免疫力。而走罐法则同时具有与按摩疗法相似的效应,而起到双重治疗作用。
从以上说明,拔罐疗法的作用机制是多方面的,符合中医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整体医疗思想,这就是拔罐疗法能够治病的基本道理。
(三)功用
拔罐疗法的功用(作用)是多方面的。根据古今医家经验和笔者40年来临床体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10个方面。
1.发汗解表通过吸着作用,使局部毛细血管充血、扩张以及良性刺激的神经反射作用,达到发汗,驱除风、寒、湿邪的作用。此即中医传统所说的“风寒邪气随气水出”。临床证明,拔罐后,汗液排泄增加,并帮助排泄体内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乳酸、肌酐等,使外入之病邪仍从外而解。
2.舒筋活络通过拔罐的吸着作用,加上良性刺激下的神经反射作用,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甚至破裂,使局部和相应脏器组织的血流量(气血)加速而得以畅通,此即中医所称的“活血化瘀,舒筋活络”功能。
3.消肿止痛由于“驱除病邪、吸拔出有害物质”,并增强了血流量。邪去而肿消、络通而痛止,从而达到了“消肿止痛”的目的。
4.温经散寒由于火罐吸着皮肤的温热刺激,通过局部皮肤感受器和经络,传导给相应的内脏器官组织,使体内寒邪得以拔出体外,从而达到“温经散寒通络”的双重治疗功效。
5.行气活血寒则气凝,瘀则气滞。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由于寒、气、血的互为因果,从而形成气滞血瘀之病变。由于拔罐的“吸拔”、“温通”和良性刺激的神经反射作用,促进血液流量和循环的加速,使人体气血畅通,从而达到行气活血的作用。
6.增强皮肤渗透性通过拔罐,使表皮角质层断裂,部分细胞间隔破坏,皮肤渗透性增强,从而可大大提高皮肤渗透作用。这样既有利于驱除外邪,又可为皮肤局部用药打下基础。因为真皮各级血管的扩张、渗出及细胞吞噬活动的增强,此明显有利于药物吸收而增强其药物疗效。
7.促进伤口愈合,减轻瘢痕通过拔罐,可刺激局部皮脂分泌增加及皮下组织酸性产物的渗出,或使汗腺中溶菌物质增多。加之皮脂分解、脂肪酸形成,使皮肤局部酸度增加,帮助局部皮肤自洁、抗感染。又可使皮肤生发层细胞受刺激,有丝分裂增加,角质形成细胞增生,毛囊细胞迅速向棘细胞推移,从而有助于伤口愈合,减轻瘢痕。
8.调节体温作用通过较大面积施用拔罐疗法,可使血管扩张,达到降温作用,此即中医所称的“清热泻火”功效。因为皮肤的温度感受器接受刺激,通过视丘下部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产热和散热,达到降温的目的。反之阳虚病人的体温低于正常,拔罐后,随着组织崩解产物入血,或血细胞崩解产物的刺激,可使产热增加或代谢旺盛,使体温升高,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温壮阳气的功能。
9.调节阴阳平衡中医认为,阴阳失调,百病丛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说明保持和调整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是防病治病的重要保证。拔罐,对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通过皮肤神经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途径传导到神经中枢,调节兴奋与抑制过程,使之阴阳趋于平衡,从而加强大脑皮质对身体各部分的调节与管制功能,使局部皮肤相对应的内脏及组织代谢旺盛,吞噬作用增强。据文献报道,拔火罐所产生的局部神经温热刺激反射到大脑皮质,使其兴奋增强。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病情。还有文献认为,拔火罐的地方,血红蛋白和血细胞都有显著增加(医疗部门曾通过病例进行血液检验,结果证明,拔火罐后,局部血红蛋白增加20%,红细胞增加至10×1012/L以上,白细胞增加至8×109/L以上)。从而促进了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代谢功能旺盛,促进机体恢复其功能而使疾病逐渐痊愈。
10.增强免疫功能拔罐,使表皮淤血出现自家溶血现象,随即产生一种类组胺的物质,随体液(气血)周流全身,刺激各个器官,增强其功能活动,促进机体代谢旺盛,恢复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提高机体的整体素质和抗病力,从而增强其自身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