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两季发病居多。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成年人亦有之。一般患病之后,可获本病的终身免疫。
“病因”多因感受时邪和疫毒(麻疹病毒)所致。
“症状”初起似风热感冒,发热3~4日后遍身出现红色丘疹点,状如麻粒,并有口颊黏膜斑。一般分疹前期、出疹期、收疹期3个阶段。证分顺逆,顺证为轻,逆证为重。顺证,如护理得当,一般可不药而愈;逆证,疹出不透或一出即收,或并发肺炎,甚至可危及生命。
“疗法”
配穴方一前胸部、后背部、大椎、风府、肩俞。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后3穴用三棱针点刺,前胸部、后背部用梅花针叩刺。均以见微出血为度,然后前胸、背部用走罐法,后3穴用留罐(玻璃火罐),或用闪火法拔罐,见有紫黑色血流出即可起罐。
主治:麻疹出而不透,或七八日不见出疹者。
效果:多年使用,效果甚佳。凡见紫黑血流出,疹即可透。
附记:婴幼儿以梅花针轻叩刺之即可,不宜用三棱针点刺。
配穴方二中枢。
方法:采用割治拔罐法。先用细瓷碗片在所取穴位上轻划一“十”字,微见血痕即可。然后将火罐扣拔“十”字上,出血即可。
主治:麻疹并发肺炎。症见麻疹闭塞不出、气喘、烦躁不宁。
效果:曾治200余例疹闭不出患者,一般1~2次即愈。
附记:引自《十万金方·麻疹》。
配穴方三身柱、关元。
方法:采用灸罐法。先用小艾柱灸7壮,然后拔罐5~10分钟。
主治:疹透不足或透而隐没,以及并发肺炎者。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拔罐后半日,即见疹出。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四大椎、身柱、风府、肺俞、肩俞。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或梅花针叩刺拔罐法。针后用玻璃火罐拔罐;留罐片刻,一见紫黑色血流出,即起罐,不可过度。
主治:麻疹出而不透,或一出即收者。
效果:效佳。一般1次,疹即透达。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小儿肺炎(肺热喘咳)
小儿肺炎,属于祖国医学的咳嗽、肺闭、肺风痰喘、马脾风、风温、冬温等范畴。是小儿常见多发病,尤多见于婴幼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寒冷季节及气候骤变时发病居多。本病既可单独出现,亦可继发于其他疾病。
“病因”多因卫气不固,风热犯肺,内蕴痰浊所致。
“症状”初起似感冒,继则发热、咳嗽、气急、鼻翼扇动、口唇和指(趾)甲发绀,甚则抽搐、昏迷。较大儿童可出现寒战、胸痛等症。
“疗法”
配穴方一肩胛骨下部(双)。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留罐5~10分钟(要避免起疱),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若肺部湿哕音明显,且局限于单侧,可单独在患侧拔罐。
主治:肺炎喘嗽后期,湿哕音不消失者。
效果:屡用均见效。
附记:引自《中医儿科学》。
配穴方二以背部及胸部的穴位为主,重点取大椎、身柱、肺俞等。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每次取4~5个穴,成人留罐15~20分钟;小儿5~10分钟,每日1次。
主治:各型肺炎。
效果:屡用均见效。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拔罐时,最好能在背部及胸部听到哕音较明显的区域上拔罐,效果更好。
配穴方三大椎、风池、肺俞、肺热(胸椎3~4间旁开0.5寸)、肺部哕音明显处(背部及胸部)。
方法:一般采用刺络拔罐法,或梅花针叩刺拔罐法;发热不高者,可用单纯拔罐法。留罐5~15分钟,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肺热咳喘。
效果:多年使用,效果颇著。
配穴方四大椎、风门、陶道、定喘、肺俞。痰热闭肺型配丰隆、膈俞;热甚者配外关、合谷、尺泽;阴虚肺热型配膏肓俞、太溪、三阴交;肺脾气虚型配脾俞、中脘、气海。
方法:均可用单纯拔罐法,留罐20分钟,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风热型及痰热闭肺型亦可用刺络拔罐法;阴虚肺热型亦可用针刺后拔罐法;肺脾气虚型亦可罐后加温灸。
主治:小儿肺炎。
效果:临床屡用,均有佳效。
附记:高渌纹经验。
配穴方五大椎、定喘、肺俞、膈俞、听诊哕音较明显的相应区。
方法:采用针刺后拔罐法。先针刺,用泻法,然后拔罐,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小儿肺炎。
效果: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六大椎、身柱、肺俞、膏肓、曲池、定喘。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或刺络拔罐法。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连拔3日。
主治:高热、喘促痰鸣,经久不愈者。
效果:疗效甚佳。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七中府、定喘、肺俞、风门。高热配大椎、曲池;胸痛配内关;腹胀配足三里。
方法:采用梅花针叩刺后拔罐法,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小儿肺炎。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笔者师传经验。
配穴方八第6、7胸椎棘突间(上背部中央)、肺俞。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或刺罐法、涂淡姜汁罐法,留罐2~4分钟。每日1次,病愈即止。
主治:小儿(婴幼儿)肺炎。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1次见效,2次即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如腹胀、呕逆者,于膻中或中脘穴上行闪罐法10次左右;发热甚者,于少商或双侧耳尖穴上点刺放血数滴。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早在《内经》中就有吼病、喘急、呷咳等描述,至金元时期才以哮喘命名。是小儿常见多发病,成年人亦有发生。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寒冬季节及气候急剧变化时发病居多。
“病因”多因身体素虚或肺有伏痰,一遇外感风寒,精神刺激,环境骤变,吸入粉尘、煤烟,以及饮食不节等因素,皆可触动肺内伏痰而诱发本病。发作时,痰随气动,气因痰阻,相互搏击,阻塞气道,而影响肺气之升降,肺失肃降遂发哮喘。
“症状”突然发作,呼吸急促、胸闷气粗,喉间有哮鸣声,张口抬肩,喘息不能平卧。且多呈阵发性发作,或伴有烦躁神萎,面色苍白青紫,甚则神志不清,唇指发绀,冷汗淋漓等。每次发作可历时数小时,甚至数日才能缓解。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分为急性发作期和慢性缓解期(或迁延期)。前者病变在肺,证分寒热;后者累及脾肾,三脏皆虚。
“疗法”
配穴方一大椎穴及其上下左右各1寸处,共5个点。
方法:采用针刺后拔罐法。用毫针刺人,有外感后,出针拔罐,留罐10分钟。起罐后,外盖以消毒纱布。再取两耳后(静脉3条),以三棱针点刺放血3~5滴。再用松针(即松树叶)30g,水煎数沸,过滤取汁,加红糖10g,顿服。5日治疗1次。
主治:小儿急、慢性哮喘。
效果:临床应用30余年,屡用屡验,一般2~3次即可见效。
附记:引自《四川中医》。病情控制后,应继续治疗,每7日1次,连治1~2个月,以巩固疗效。
配穴方二肺俞、大椎、定喘。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先用三棱针点刺,以微出血为度,然后拔罐,留罐5~10分钟,或用梅花针叩刺后拔罐。隔日或3~4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待控制后,改为7日治疗1次。
主治:支气管哮喘发作期。
效果:多年使用,颇有效验。一般2~3次即可见效。
附记:注意节饮食,避风寒。
配穴方三神阙。发作期加大椎、定喘。
方法:采用药垫拔罐法。白矾60g研末,加面粉15g,用米醋(适量)调和,做成药饼3块。其中l饼中心留一孔(约2cm),烘热后贴敷于肚脐(神阙穴),饼孔对准脐中心,然后拔火罐15~-25分钟,每日1次。另2块药饼(不留孔)分别贴敷于两足心涌泉穴上(不拔罐),外用纱布包扎并固定,每日换药1次。对病情较重的发作期,加大椎、定喘穴,用刺络拔罐法,留罐10~15分钟,隔日1次。
主治:各型哮喘、气喘。
效果: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甚佳。坚持调治,可获痊愈。
配穴方四天突、膻中、肺俞。喘甚配定喘;发热配大椎;痰多配丰隆;痰喘配脾俞、肾俞、气海、关元。
方法:按虚实施术。实喘用刺络拔罐法,或药罐法,每日治疗1次,虚喘用针刺后拔罐法,或拔罐后加用贴敷疗法。2~7日治疗1次。均为5~10日为1个疗程。每次留罐10~15分钟。
主治:支气管哮喘。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高渌纹经验。
配穴方五分2组:一为大椎、陶道、肺俞、风门;二为大杼、肾俞、膏肓俞、身柱。
方法:按虚实施术,每次选用1组穴。虚喘用单纯拔罐法,实喘用刺络拔罐法。每次留罐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
主治:各型哮喘。
效果:屡用屡验。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六肺俞、隔俞、大肠俞(均取双侧穴)。
方法:采用贮药罐法。方用麻黄6g、苏子15g、肉桂3~5g,水煎至40%溶液,20~40ml,依法在上述穴位上各拔罐30~40分钟。每日1次。
主治:支气管哮喘。
效果:疗效显著。
附记:引自《中级医刊》。亦可用药水煮罐法,同样有效。
配穴方七主穴分两组:一为大椎、定喘、肺俞、合谷、丰隆、天突;二为百劳、大椎、陶道、肺俞、膏肓、膻中、中脘。热喘配少商、尺泽;寒喘配风门、身柱。
方法:实喘,取第一组主穴,用针刺后拔罐法,即以毫针用泻法针刺,然后拔罐15~20分钟。也可用刺络拔罐法,如果是热喘,同第一组主穴并配少商、尺泽,以三棱针点刺放血;如果是寒喘,用第一组主穴并配风门、身柱,以三棱针点刺放血,点刺放血后,再拔罐15~20分钟。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
虚喘,取第二组主穴,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5~20分钟;或罐后加温灸。隔日1次,6次为1个疗程。
主治:支气管哮喘。
效果:临床屡用,均有良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八肺俞、肾俞、天突、膻中、肩井、中脘、气海、列缺、足三里、三阴交。
方法:采用针刺后拔罐法。先取肺俞、膻中、天突,针后拔罐15~20分钟,每日1次,连治数日,待发作停止1周之后,再取肺俞、督俞、身柱、灵台、气海、足三里,每日用艾条熏灸5~10分钟(或用小艾炷灸5~7壮),灸后间日拔罐10~15分钟,连治2~3个月。
主治:支气管喘息(哮喘、急喘、喘急、喘促)。
效果:坚持治疗,均有良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要避免过劳,注意背胸部保暖、饮食清淡、忌烟酒和刺激性食物,以巩固疗效,促进康复。
配穴方九定喘、肺俞、膏育。
方法:采用抽气药罐法。每罐贮药液0.5ml(药液制备方法是:白芥子、细辛、延胡索各30g,甘遂9g,共研细末,置于95%乙醇500ml内浸泡1周),留罐20~30分钟,每次取1个穴,交替使用,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主治:支气管哮喘。
效果:屡用皆效。一般1个疗程即可见效。
附记:高渌纹经验。
配穴方十膻中、肺俞、大椎。虚喘配肾俞、气海。
方法:实喘、虚喘均用灸罐加敷药法。实喘,用艾灸膻中、肺俞、大椎10~15分钟,然后拔罐10~15分钟。起罐后再用敷药法(麻黄30g,白芥子15g,共研细末并与白糖30g拌匀,用热白酒调和药末制成药饼,分别贴敷于各穴位上),贴敷30分钟后,将药饼取下,每日1次。虚喘,除按实喘治疗外,再加。肾虚、气海。
主治:支气管哮喘(寒喘、虚喘尤佳)。
效果:多年使用,治愈者不少。一般10次左右即可见效。久治必愈。
配穴方十一胸椎1~10两侧膀胱经内侧循行线。
方法:采用走罐法。先在应拔部位和罐口涂以液体石蜡或生姜汁,然后施以走罐法(实喘可先用梅花针叩刺后再走罐),至皮肤充血发红为度,然后再将火罐扣拔于肺俞、大杼、风门、定喘穴上各10~15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支气管哮喘。
效果:屡用屡验,一般1个疗程即可见效。
附记:笔者师传经验。
配穴方十二大椎、孔最(双)。
方法:用针刺后拔罐法。患者取正坐、抬头、目向前方,屈肘仰掌。取1寸或1.5寸的毫针,先取大椎穴向上斜刺2~3cm,使之得气(要求有沉麻感觉,并向颈、胸、腰椎方向传导)后,不留针,以闪火法拔罐。再取孔最穴进针1~2cm,得气后针感要求呈双向传导(向下传至拇、示指端,向上传至胸部,即气至病所)。提插捻转角度在90°~180°,刺激频率为每分钟100~160次。多数患者在40分钟左右即可缓解,然后起针,不拔罐。
主治:哮喘。
效果:治疗38例,完全缓解者13例,基本缓解者22例,疗效较差者3例。总有效率为92.1%。
附记:引自《山西中医》。
配穴方十三分4组:①后颈中段、大椎、肺俞、气海俞、神阙;
②身柱、定喘、膈俞、肾俞、气海;③灵台、中府、膏肓俞、命门、关元俞;④膻中、至阳、心俞、承筋、涌泉、尺泽。
方法:①采用单纯拔罐法,或敷姜(蒜)和伤湿止痛膏罐法、涂风油精药罐法等。每次取1组穴,留罐15~20分钟(小儿5~10分钟)。如果属虚寒、寒实类型者,宜采用灸罐法。②在各组穴位中,选出大椎、肺俞;身柱、定喘、膈俞;灵台、中府、膏肓俞;膻中、至阳、尺泽等穴施行毫针罐法或排罐法,其余穴位采用单纯拔罐法或药罐法。上述各法均留罐10~20分钟(小儿酌减),每日施术1~2次(挑罐法隔2日施术1次)。
主治:支气管哮喘、小儿哮喘。
效果:屡用有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加减,如果胸腹胀满甚者,于内关(交替)、足三里(交替)、中脘等穴位中,选1~2穴行毫针罐法,或敷、涂姜汁罐法;若大便秘而不解者,在大肠俞、小肠俞、天枢或丰隆穴位上行留针罐法。一般轻症可单纯以此法治疗即可获效;若重症,或哮喘持续状态者,必须配合平喘药物治疗方可奏效。
百日咳
百日咳是指由百日咳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属中医的天哮、疫咳、痉咳、鸬鹚咳、鸡咳。本病由于病程较长,可持续2~3个月以上,故称“百日咳”。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冬春两季居多。各年龄小儿均可罹患,尤以5岁以下最为多见。
“病因”多因内蕴伏痰,外感时行疫邪,邪袭肺卫,而致肺气郁闭,肺气受伤,与伏痰搏击,或气郁化热,酿液成痰,阻遏气道,肺失肃降而气上逆,遂发本病。
“症状”一般分初、中、后3,期。初起(初期)形似感冒,继而加重,进入中期(痉咳期),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后有特殊的鸡鸣样回声,且多伴有颜面和眼睑水肿,甚则有鼻出血和咯血。至后期,痰咳逐渐缓解到恢复健康。在中期,病情重,也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肺炎喘咳、惊厥窒息等。
“疗法”
配穴方一大椎、陶道、定喘、肺俞。喉痒加天突、傍廉泉;痰多气短加膻中、丰隆。
方法:采用留针拔罐法。先以毫针用平补平泻法针刺,留针拔罐10~20分钟。每日1次。
主治:百日咳。
效果:临床屡用,均有一定疗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二身柱。
方法:采用涂药拔罐法。患者取正坐俯头弯腰坐式,按年龄大小决定火罐型号和火力,治疗时,将白及粉用冷开水调成糊状,涂在身柱穴处,再拔火罐5~10分钟。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主治:百日咳。
效果:治疗400例,痊愈242例,显效140例,好转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8.75%。
附记:引自《江苏中医》。起罐后,若见出现颗粒状淤血点,疗效最佳。留罐时间,可视年龄大小,病情轻重而定,不可执一。
配穴方三分两组。一为膻中、风门;二为肺俞、身柱;配穴,双手四缝穴。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先取第一组穴,再取第二组穴。用三棱针点刺后拔罐5~10分钟,以拔至皮肤红晕为度;并配用三棱针点刺双手四缝穴,放血1~3滴,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百日咳。
效果:临床多年,疗效显著。一般1~2疗程即愈。
配穴方四分2组:一为大椎、肺俞、风门;二为身柱、中府、脾俞。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每次任选用1组穴,刺络后,留罐5~10分钟,也可在大椎或身柱先闪罐3~4下再留罐,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百日咳。
效果:屡用多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五中府、膻中、肺俞、大椎。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或针刺后拔罐法。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百日咳。
效果:临床屡用,均有良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六分4组:一为风门、肺俞;二为中府、膻中;三为脾俞、身柱;四为璇肌、库房。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或快速针刺后拔罐法。每次任选1组穴,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12次为1个疗程。
主治:百日咳各期。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1个疗程即可见效。
附记:高渌纹经验。
配穴方七主穴:大椎、身柱、脾俞、肺俞;配穴:少商、商阳。
方法:主穴用单纯拔罐法,留罐5~10分钟。同时用三棱针点刺配穴,放血少许。不拔罐,每日1次。
主治:百日咳痉咳期。
效果:临床多年,颇有效验。通常1~2次即可见效。
附记:程功文经验。单用拔罐,或点刺配穴放血,均有效。二者配合应用,效果更佳。
配穴方八大椎、身柱、肺俞、天突。
方法:初期与后期用单纯拔罐法,痉咳期用刺络拔罐法,均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百日咳。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引自《外治心悟》。
配穴方九列缺、合谷、足三里、大椎。
方法:先针刺列缺、合谷、足三里,留针15分钟后起针,不拔罐。再用三棱针点刺大椎穴,并拔罐3~5分钟后起罐,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如果咳不止,隔日再进行第2个疗程。
主治:百日咳。
效果:治疗63例,痊愈58例,好转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2%。
附记:引自《黑龙江中医药》。
配穴方十大椎、肺俞、身柱。
方法:①采用单纯拔罐法或出针罐法,留罐5~1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②采用单纯拔罐法,或敷贴蒜汁或伤湿止痛膏、涂清凉油罐法,其中大椎穴行刺罐法。留罐5~1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百日咳。
效果:屡用有效,一般多1次见效,5次可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若合并其他严重并发症,本法只作为辅助治疗。
流行性腮腺炎(痄腮)
流行性腮腺炎,中医称痄腮。俗名猪头肥。是由腮腺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病好发于冬春季节,尤以5~9岁小儿发病居多。
“病因”多因外感风热,或风寒郁而化热,或温热毒邪,侵袭少阳、阳明脉络;或素有积热,蕴结于内,因外邪诱发而流窜于少阳、阳明经,致使经气壅滞,气血运行受阻、留滞、郁久化热所致。
“症状”发热、耳下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一般预后良好,但有时可并发脑炎、睾丸炎或卵巢炎。
“疗法”
配穴方一患部。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视患部大小,选用口径不同的火罐,先在患部涂一层薄凡士林,随即将火罐扣上,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
主治:流行性腮腺炎。
效果:治疗103例,有效率达100%。
附记:引自江西《中医药文摘汇编》。
配穴方二腮腺红肿处中心及其上下左右各0.5~1寸处(共5个点)。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在应拔部位先涂一层薄凡士林,再用三棱针点刺以上各点,挤出血后,然后拔罐15~20分钟。或用梅花针叩刺,见微出血后再拔罐,隔日1次。
主治:流行性腮腺炎。
效果:临床多年,治验甚多,疗效满意。一般1~2次,最多5次即愈。
配穴方三翳风、颊车、外关、合谷。温毒在表者,配风府、身柱;热毒蕴结者,配大椎、曲池、少商;并发睾丸炎者,配血海、曲泉、三阴交。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或刺络拔罐法,亦可用水罐法。留罐15~20分钟,每日1次。
主治:流行性腮腺炎。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高渌纹经验。一般用单纯拔罐法,或药罐法。重症用刺络拔罐法。
配穴方四分两组:①大椎、肺俞、患部;②身柱、胆俞、颊车(健侧)。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或用刺络拔罐法,或梅花针叩刺后拔罐法。每次任选1组穴,留罐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流行性腮腺炎。
效果:屡用屡验。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五主穴:颊车(患侧)、大椎、肺俞;配穴:少商、商阳、角孙(均取患侧)。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或用刺络拔罐法。均取主穴,留罐15分钟。同时用三棱针点刺配穴(轻症取1穴,重症取3穴),放血3~5滴,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主治:流行性腮腺炎。
效果:临床屡用,疗效显著。
配穴方六翳风、颊车、合谷。高热配风池、大椎、曲池、外关;呕吐配中脘、足三里、内关。
方法:采用针刺后拔罐法。以毫针用泻法针刺,留针20~30分钟,出针后进行拔罐,留罐15~20分钟,同时用三棱针点刺商阳、少商放血,每日1次。
主治:流行性腮腺炎。
效果:效佳。一般1次见效,3~4次即愈。
附记:引自《医学笔记》。
配穴方七病灶压痛点、大椎、灵台。
方法:①采用单纯拔罐法,或刺络拔罐法。②于病灶压痛点上采用单纯拔罐法;大椎、灵台穴采用出、留针罐法。③取适量仙人掌捣烂,薄敷于病灶压痛点上,并加以拔罐;大椎、灵台穴采用刺络拔罐法或单纯点刺放血2~3滴。
以上各法均留罐10~15分钟,每日1次。
主治:流行性腮腺炎。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如果发热恶寒、头痛甚者,加曲池或合谷、太阳等穴,采用出、留针罐法,或单纯毫针刺法,留针20分钟。
配穴方八中渚、外关、颊车、合谷、温毒在表加大椎、身柱;热毒蕴结加大椎、曲池;并发睾丸炎加肝俞、血海、曲泉。
方法:采用针罐或刺罐、水罐法。用毫针刺入,留针拔罐或针舌拔罐,或梅花针叩刺后拔罐或水罐,均为留罐10~15分钟。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如发热恶寒,头痛重者,可加曲池、大椎、太阳、合谷等穴,可用留针或针后拔罐。
主治:流行性腮腺炎。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引自《外治心悟》(二)。张莉经验。或取肺俞、膈俞、身柱,用药罐,将白芥子研末加少许冰片租匀,水调后制成薄饼敷于穴位上,2小时后闪罐:1次,去饼保护皮肤,7日1次。效佳。
急性肠炎(小儿腹泻)
急性肠炎,属祖国医学腹泻、泄泻范畴。是小儿常见多发病,尤以婴幼儿发病居多。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
“病因”多因外着寒凉(风、寒、湿、暑为多)或内伤饮食所致。
“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次以上),为稀薄粪便或水样便,或挟有不消化食物;常兼有腹痛、腹胀。
“疗法”
配穴方一大肠俞(双)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取3.5cm口径竹罐、陶瓷或玻璃罐,用火力排气法,在大肠俞穴左右各拔1罐,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
主治:小儿腹泻。
效果:屡用多效。
附记:引自《中医儿科学》。一般1~2次,最多3次即愈。
配穴方二分两组:①大肠俞、下髎、足三里;②三焦俞、天枢、气海。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每次任选、1组穴,留罐5~1分钟(成人15~20分钟)。急性肠炎亦可用刺络拔罐法,慢性肠炎亦可罐后加艾灸。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小儿腹泻(兼治成人泄泻)。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1个疗程即可见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三大肠俞、天枢、足三里、内关。伤食型配中脘、胃俞;湿热型配大椎、风池;风寒型配上巨虚、三阴交;脾虚型配脾俞、关元;脾肾阳虚型配脾俞、肾俞、命门。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或用药罐法(方药随症选用)。留罐5~1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小儿腹泻。
效果:临床屡用,均有良效。慢性须久治。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四神阙、天枢、下脘、气海。久泻配脾俞、肾俞、大肠俞、关元俞。
方法:湿热泻可用单纯拔罐法或刺铬拔罐法(神阙穴不针),寒泻和虚寒泻用单纯拔罐法,罐后加灸神阙、肾俞、大肠俞。留罐5~1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小儿腹泻。
效果:临床多年,疗效颇佳。
附记:如按上述治法后,再配合敷脐疗法(方药见《中药鼻脐疗法》),其效更著。
配穴方五分两组:①大肠俞、天枢;②神阙、中脘、长强。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或快速针刺后拔罐法。每次任选用1组穴(神阙穴不针),留罐5~1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小儿腹泻。
效果:屡用皆效,一般1~3次见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六神阙。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留罐5~10分钟。也可拔罐后,加隔盐灸(或加熨脐疗法)。熨脐疗法是用川椒粉0.5~0.7g填入脐中,外用胶布固定,再用食盐150~250g炒热,布包好,热熨肚脐(于胶布上熨)及下腹部5~10分钟,每日1次。
主治:寒泻(腹痛、腹胀、腹泻)。
效果:屡用效著,一般1~2次即愈。
配穴方七分3组:①下脘、水分、关元;②天枢、中脘、京门;③大肠俞、膀胱俞、脾俞、肾俞。
方法:一般采用单纯拔罐法,或针刺后拔罐法,症重者用刺络拔罐法。每次选用1组穴,交替使用。留罐5~1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小儿肠炎。
效果:屡用屡验,一般1~2疗程即愈。
配穴方八长强或龟尾穴。
方法:采用按摩拔罐法。先按摩5分钟,然后拔罐5分钟,以充血为度。或用三棱针点刺,再用闪罐法拔5次,每日1次。
主治:小儿腹泻。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1~2次即可见效。
附记:笔者师传经验。
配穴方九足太阳膀胱经的脾俞至大肠俞。
方法:采用走罐法。患儿俯卧,背部涂适量的润滑油,选用适当大小的火罐以闪火法拔于脾俞穴上,然后沿经络走向推拉罐,至皮肤出现红色淤血为止,10~15分钟后起罐。擦净皮肤上的油迹。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3日。
主治:小儿腹泻。
效果:多年使用,效果甚佳。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十中脘、关元、脾俞、大肠俞、小肠俞、章门。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穴位局部先进行常规消毒,再用闪火法拔罐,留罐10~15分钟后起罐。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3日。
主治:小儿腹泻。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1~2次见效,1~2个疗程获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加减:急性泄泻者,加天枢、上巨虚、下巨虚;慢性泄泻者,加命门、足三里。
小儿遗尿
遗尿,俗称尿床。是指3周岁以上小儿睡眠中小便自遗的一种疾病。
“病因”多因先天不足,下焦虚寒,闭藏失职;或脾肺气虚,上虚不能制约;或突然受惊,过度疲劳等因素均可导致水道失去约束而致。
“症状”睡中遗尿。轻者每夜或数夜1次,重者每夜2~3次。有些严重患儿可延至10余年,甚则成年仍有发生。
“疗法”
配穴方一肾俞、中极、关元、曲骨。
方法:采用指压拔罐法。先用一拇指按压上述各穴5~10次(逐渐加力),然后拔火罐5~10分钟,每日1次,或拔罐后再加艾灸肾俞、关元穴。
主治:小儿遗尿。
效果:多年使用,效果甚佳。一般轻症1~2次,重症4~5次即可见效或痊愈。
配穴方二分两组:①关元、气海、中极;②大肠俞、膀胱俞、白环俞。肾与膀胱虚寒者,配肾俞、命门;脾肺气虚者配脾俞、肺俞、足三里。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或拔罐后加温灸,亦可用梅花针叩刺(轻刺)后拔罐法。每次任选1组穴,留罐10~15分钟,隔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小儿遗尿。
效果:屡用效著,一般1个疗程即可见效或痊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三在神阙与中极穴各为1点,二穴之间每隔2横指处加1点,共5点;再左右旁开3横指各1个点,共6个点,总计16个点。
方法:先用走罐法(成人用密排罐法),或用抽气贮水罐法。留罐5~15分钟,或皮肤微红为度。起罐后,再用艾叶、食盐各等份炒热,布包,趁热走熨应拔部位,隔日1次。
主治:小儿或成人遗尿。
效果:临床屡用,疗效显著。
配穴方四分两组:①大椎、肾俞、膀胱俞、中极;②身柱、八髎、白环俞、大肠俞。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或刺络拔罐法。每次任选1组穴,留罐5~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遗尿。
效果:屡用效佳。通常2~3次,最多5次即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五中极、三阴交。小儿遗尿配气海、百会;成年人遗尿配关元、复溜、肾俞、膀胱俞。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或用针刺后拔罐法(百会只针灸,不拔罐)。起罐后加艾条温灸5~20分钟,留罐5~15分钟,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遗尿。
效果: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显著。
配穴方六肾俞、命门、关元、百会。
方法:采用灸罐法。每日用温灸器(或艾条)灸治5~10分钟,灸后拔罐5~15分钟(百会只灸-不拔罐)。
主治:遗尿。
效果:临床屡用,疗效显著。
附记:程功文经验。凡小儿、成人均可用之,但灸治与拔罐时间灵活掌握,小儿宜短,成年宜长。除按上法治疗外,嘱患者屈膝侧卧,用布带一端缚腰部,另一端缚住一只小腿使其固定在屈膝位。这样,在要排尿时,会自然醒来正常排尿。持续2周左右,能养成正常排尿习惯。按此法调治,效果尤佳。
配穴方七华佗夹脊11~21,两侧各旁开1寸和1.5寸处(共5条线)。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依法施治);或梅花针轻叩刺3~4遍后,再用走罐法,至皮肤潮红为度,隔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遗尿。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1~3疗程后即可见效或痊愈。
附记:笔者师传经验。
配穴方八分两组:①肾俞、膀胱俞、气海;②命门、关元俞、腰阳关、关元。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或留、出针罐法。每次选用1组穴,交替使用。留罐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待有明显疗效后改为3~4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7日。
主治:小儿遗尿。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5次见效,1~2个疗程可愈。
附记:引自《外治心悟》。若属虚寒型,症见面色无华、精神不振、少气倦怠、尿频、尿色清而量多、腰膝酸软等,宜选用艾灸罐法,或姜艾灸罐法,留罐15分钟。又大龄儿童或青少年,可用梅花针罐法,先用梅花针轻叩至皮肤潮红,不要出血,再拔罐。
配穴方九足太阳膀胱经的肺俞至膀胱俞,督脉的至阻至腰俞。
方法:采用走罐法。患者俯卧,充分暴露腰背部。先在穴位局部涂抹适量的润滑油,再用闪火法将火罐拔于肺俞穴上,然后向下沿足太阳膀胱经依次推拉罐(督脉相同),至皮肤局部出现淤血为度。一般15~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休息3~5日。
主治:小儿遗尿。
效果:屡用屡验,效佳。一般连用1~2个疗程后可愈。
附记:引自《医学笔记》。
配穴方十关元、中极、阴陵泉、肺俞、脾俞、肾俞、膀胱俞。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患者仰卧,穴位局部进行常规消毒,然后用闪火法将备用的玻璃火罐拔于所选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后起罐,翻身俯卧,用同法在背部俞穴上拔罐。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休3日。
主治:小儿遗尿。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引自《医学笔记》。也可单取神阙穴,采用单纯拔罐法,留罐3~5分钟,每日或隔日施术1次。用治3~5岁小儿遗尿,效果亦佳。配合疗法,对神经性、肌张力低下引起的尿失禁,每日进行2~3次提肛运动,每次15~30分钟,可以提高疗效。具体方法是,有节奏地如忍大便状缓慢收提肛门,然后缓慢放松,一紧一松,松弛交替进行。
小儿厌食症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最少有10日以上食欲减退,甚则拒食为特征的一种病证。古称憎食。多见于6个月至6岁以内的小儿。
“病因”多因喂养不当,偏食、过食肥甘厚味的食物、饥饱无度,以致损伤脾胃,运化失调,中焦停滞所致。
“症状”乳食不思,甚至厌食、拒食、腹胀、腹痛、形体消瘦,或伴毛发稀疏、神疲、面色萎黄、少华,或烦躁哭闹、呕吐、腹泻等。
“疗法”
配穴方一分两组:①中脘、天枢、足三里、气海;②脾俞、胃俞、胃仓、关元。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或用针刺后拔罐法,刺络拔罐法。每次选用1组穴,交替使用,留罐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小儿厌食症。
效果:临床屡用,疗效甚佳。
附记:刺络不可见血,针刺用补法。证重者,可在拔罐后,加用艾条温灸。
配穴方二分两组:①膈俞、肝俞、胃俞、上脘、中脘;②脊椎两侧胸椎。
方法:先取①组穴,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再取②组穴,用梅花针轻叩刺数遍后,用走罐法(依法施治),至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小儿厌食症。
效果:屡用皆效。
附记:引用《外治汇要》。
配穴方三分两组:一为胸椎8~12夹脊穴、脾俞、胃俞;二为中脘、关元、足三里。
方法:第一组穴用走罐法,至皮肤充血发绀;第二组穴用单纯拔罐法,留罐5~10分钟。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小儿厌食症。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1个疗程即可见效或痊愈。
附记:高禄纹经验。
配穴方四长强至大椎、命门至肾俞。
方法:先用捏脊法,从长强至大椎,来回反复捏6次;再从命门向肾俞压按2次。然后从长强至大椎穴走罐至皮肤充血发绀为度。再将火罐置于命门、肾俞穴上,留罐5~1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小儿厌食症。
效果:多年使用,疗效满意。
附记:忌食肥甘。
配穴方五神阙、命门。
方法:先用单纯拔罐法,留罐5~10分钟。起罐后,再用敷脐法(炒神曲、炒麦芽、焦山楂各15g,炒莱菔子6g,鸡内金、广木香、川厚朴各5g。共研细末,每取药末15g,加淀粉约1g拌匀,用白开水调成稠糊状,做成药饼,烘热后贴敷于肚脐上,外以纱布包扎固定)。每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小儿厌食症。兼治小儿积滞。
效果:临床多年,疗效显著。
附记:程功文经验。
配穴方六中脘、神阙、脾俞、肝俞、胃俞、足三里。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穴位局部进行常规消毒后,用闪火法将备用火罐拔于所选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色淤血或潮红现象为止。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后间休3日。
主治:小儿厌食。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3~5次见效,2~3个疗程痊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七足太阳膀胱经的肝俞至小肠俞。
方法:采用走罐法。患儿俯卧,暴露腰背部,局部涂适量润滑油,用闪火法将适当大小的火罐拔于肝俞穴上,向下沿足太阳膀胱经旋转推拉火罐数次,每次5~10分钟,至皮肤出现红色瘀血为止。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后间隔休息3~5日。
主治:小儿厌食症。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注意在治疗的同时,嘱家长配合调节患儿饮食,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偏食、饭前吃零食等,建立规律的生活习惯。
配穴方八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胃俞、脾俞。
方法:采用闪罐、留罐和走罐法。取中脘、天枢、关元3穴用闪罐法,反复吸拔10余次;取足三里、三阴交两穴用坐罐法,留罐10分钟左右;胃俞、脾俞两穴用走罐法,至局部出现暗红色瘀斑为止,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小儿厌食症。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二)。王启才经验。
小儿积滞
小儿积滞,又称消化不良。
“病因”多因饮食不节,或过食肥甘,不洁之食物,内伤饮食,停滞中脘,积而不消,气滞不行所致。
“症状”不思饮食,食而不化,嗳气腹胀,大便腥臭。
“疗法”
配穴方一神阙、中脘。
方法:先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15分钟。起罐后,外用玄明粉2.5g,木香(研末)、胡椒粉各0.5g,拌匀,每取1~1.5g撒入肚脐中,外用胶布固定。每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小儿积滞。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2~3个疗程即愈。
配穴方二中脘、脾俞、胃俞、肾俞、命门。
方法:先用单纯拔罐法,或刺络拔罐法。留罐10~15分钟。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小儿积滞。
效果:屡用有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小儿麻痹后遗症
小儿麻痹,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以神经损害为主要病理变化的疾病。多见于6个月至5岁的小儿。但急性期过后常留有后遗症。属于祖国医学痿证范畴。
“病因”多因风热暑时邪,由口鼻而人。初起在肺胃,继侵经脉,而致气血运行受阻,渐致肢体瘫痪。至后期多形成本虚标实之症。
“症状”急性期过后出现肢体瘫痪,肌肉松弛萎缩,躯体、四肢畸形。如脊椎前凸或侧凹,关节脱臼变形(如马蹄足、内翻或外翻等),站立不稳或跛行。
“疗法”
配穴方一患侧关节局部及邻近俞穴。
方法:采用梅花针叩刺后拔罐法,或刺络拔罐法,留罐15~25分钟。3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或间日取健侧相应部位治之,以激发经气,促进气血运行。
主治:肢体瘫痪或偏瘫。
效果:坚持治疗,均有一定效果。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本病治疗较难,宜持续久治,方可获效。若能配合按摩、药物外治及内服等综合疗法,效果更佳。
配穴方二颈部夹脊、大椎、臑俞、肩髃、肩髎、曲池、手三里、极泉、尺泽、曲泽、少海(均取患侧穴)。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或快速针刺后拔罐法。每次选用4~5个穴,留罐15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上肢麻痹。
效果:屡用有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在拔罐后,改用热熨方走熨患部(见配穴方三),反复使用,能提高疗效。
配穴方三腰椎夹脊、环跳、殷门、伏兔、髀关、足三里、阳陵泉、肾俞、命门、大肠俞、委中、承山、照海。
方法:先用刺络拔罐法,或梅花针叩刺后拔罐法。每次选用4~5个穴位,留罐15~20分钟。起罐后,再用热熨治疗。每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热熨方为生川乌、生草乌、桂枝、干姜、片姜黄、鸡血藤、细辛、当归、延胡索、乳香、没药各15g,共研粗末。同时,每取200~300g,加白酒适量并炒热,用布包好,趁热走熨患处,冷则加酒再炒、再熨、每次熨30分钟,每3~4小时熨1次,每包药可连用2日。
主治:下肢麻痹或足内翻或外翻、跛行。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2~3个疗程即可见效,久治可望获愈。
附记:待症状改善后,可改为4~5日刺络拔罐或梅花针叩刺后拔罐1次,热熨每日1~2次,坚持治疗,其效必著。
配穴方四胸椎夹脊、梁门、天枢、气海、关元、带脉。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其中胸椎夹脊用走罐法)。留罐15~2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腹肌麻痹。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取穴以患侧(或关节)为主,配用背部夹脊和循经取穴法。同时配用热熨方热熨患部,每日2次。连续治疗1个月以上,有效率可达90%以上,少数可获痊愈。
配穴方五上肢麻痹,主穴为大椎、大杼、厥阴俞、肩外俞、肩中俞、曲池、外关;配穴为颈部夹脊、第1~7胸椎、两侧夹脊、膀胱经穴、患部;下肢麻痹,主穴为腰阳关、命门、肾俞、长强、环跳、解溪;配穴为腰骶夹脊、膀胱经穴、患部。
方法:采用梅花针叩刺后拔罐法。留罐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
效果:屡用有效,久治可痊愈。
附记:高渌纹经验。
配穴方六分两组:一为风池、大椎、中柱、肾俞、天枢、足三里;二为天柱、身柱、命门、三焦俞、气海、阳陵泉。
方法:采用梅花针叩刺后拔罐法。每次选用1组穴,交替使用。先按摩,再用梅花针重叩刺2~3遍,然后拔罐,视情况用留罐法或走罐法,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小儿下肢麻痹(下肢痿躄)。
效果:临床屡用,均有一定效果。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七瘫痪早期,上肢瘫痪取风门、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瘫痪取关元俞、秩边、环跳、四强、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申脉、照海。
瘫痪后期,如果下肢变细、发凉无力、足下垂、足外翻、膝反屈、走路困难,取环跳、四强、血海、纠外翻、纠下垂、三阴交;如果下肢完全瘫痪、足内翻,取关元俞、秩边、风市、粱丘、足三里、悬钟、纠内翻;如果上肢细软无力,手腕下垂不能伸,取肩井、肩髃、手三里、外关;如果上肢完全瘫痪、肌肉萎缩,取大杼、肩井、肩髃、曲池、四渎、外关、合谷;如果腰部弯曲,臂肌萎缩,取肾俞、关元俞、秩边。
方法:采用针刺后拔罐法。先用毫针刺(瘫痪早期由上而下用热补法,瘫痪后期用强刺激),针后拔罐,留罐15~20分钟。罐后加用热熨,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1~2个疗程后,总有效率达98%以上。
附记:笔者师传经验。
配穴方八上肢瘫取大杼至脾俞(督俞除外)诸穴为主穴,相对应的华佗夹脊为配穴;下肢瘫取胃俞、白环俞、四髎穴为主穴,相对应的华佗夹脊为配穴。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每次选部分主穴、配穴(交替运用)。先用三棱针点刺所选穴位各3~5次再拔罐,留罐10分钟,吸出血2~3ml。5~7日治疗1次。
主治:婴儿瘫。
效果:据报道,用此法并配合中药熏洗方治疗婴儿瘫19例,经30~53日治疗,痊愈13例,好转2例,无效2例。
附记:田洪杰经验。如兼语言不利者,取金津、玉液穴(这2穴位于舌底,舌系带两旁之静脉上,左称金津,右称玉液),用单纯点刺放血3~5ml。
附:中药熏洗方,浮萍、川椒、麻黄、生栀子、炒白芍、炒补骨脂、川牛膝各9g,鲜水石菖蒲30~60g,蜈蚣2条,炒杜仲、桂枝各10g。病初起加防风、僵蚕各10g;病久加桃仁、红花各12g,冬季改桂枝为肉桂,后期加马钱子12g,益母草30g。裹以纱布,加清水10~15kg,慢火煎沸后倾入缸内,先熏后洗。缸内水深不得低于患者肚脐,水温应保持约30℃。每日1次,每次熏洗1~2小时。盛夏应注意室内通风,并饮用适量淡盐水,以免多汗虚脱。治疗期间忌食豆腐、酱类、咸鸡蛋、腥腻之物。
配穴方九关元、气海、手三里、外关、三阴交、肩井、肝俞、脾俞、肾俞、膏肓俞、受累肌群相应体表部位。
方法:采用闪罐、留罐和走罐法。外关、手三里、三阴交3穴用闪罐法,反复吸拔10余次;取关元、气海、肩井3穴用坐罐法,留罐15分钟左右;取肝俞、脾俞、肾俞、膏肓俞4穴及受累肌群相应体表部位用走罐法,至局部出现暗红色瘀斑为止。每周1~2次。
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
效果:屡用有效。但病程超过6个月以上者效果不太理想。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二)。王启才经验。
配穴方十曲池、足三里、三阴交、绝骨(悬钟)。气虚血滞者加气海、血海、地机;肝肾亏损者,加腰阳关、复溜。上肢麻痹取颈胸夹脊、臑俞、肩髃、肩髎、手三里;下肢麻痹取腰夹脊、环跳、殷门、伏兔、飞扬、阳陵泉;腹肌麻痹取胸腰夹脊、梁门、天枢、带脉。
方法:采用针后拔罐、留罐和走罐法。单纯和针后拔罐,均留罐15分钟左右。年龄小的患者,可用闪罐后留罐3~5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5~7日。
主治:婴儿瘫后遗症。
效果:屡用有效。
附记:引自《外治心悟》(二)。张莉经验。
配穴方十一筋缩、中枢、脊中、髀关、足三里、阳陵泉、悬钟、曲池。肝风内动者加肝俞、肾俞、复溜、三阴交;气滞痰郁者,加脾俞、丰隆、气海;营卫不和者,加大椎、阳关、灵台。
方法:采用针罐法或刺罐法。可快速进针不留针拔罐3~5分钟,或用梅花针轻叩后拔罐3~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脑性瘫痪。
效果:屡用有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二)。张莉经验。
脑膜炎后遗症
本症系指流行性脑脊膜炎(简称流脑)、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及其他病毒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急性期过后遗留的失语、神经障碍,躯体、四肢功能障碍。
“疗法”
配穴方一分2组:一为太阳、印堂;二为曲泽、中渚、委中、委阳、解溪、临泣、腰阳关。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第一组穴全取,第二组穴每次只取3~5个。偏瘫只取1侧穴位。先用三棱针点刺穴位及其周围显露的静脉,血止后,拔罐3分钟。3日治疗1次。
主治:第一组穴适用于聋、哑、盲、精神狂乱、不会吞咽、头后仰、低热、夜寐不安、抽搐及癫狂发作等;第二组穴适用于四肢瘫痪、手足功能障碍、二便失禁等。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引自《江苏中医》。
配穴方二主穴:背部脊椎两侧各旁开0.5寸(华佗夹脊穴)和1.5寸(膀胱经俞穴);配穴:金津、玉液。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或用梅花针叩刺后(3~4遍)拔罐法,或走罐留罐均可。走罐至皮肤潮红为度,留罐约10分钟。两侧4行可交替使用,也可全用。同时用三棱针点刺配穴放血3~5ml,5日治疗1次。或同时配用药浴。药浴的方法是,用秦艽30g,生川乌20g,桂枝30g,麻黄15g,红花、栀子各15g,当归、鸡血藤各30g,石菖蒲、川椒各15g。加水2~3L,煎沸15~20分钟,取汁趁热熏洗患部,每日1次,每次熏洗20~30分钟。
主治:脑炎和脑膜炎后遗症,尤以躯干、四肢功能活动障碍为佳。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5~10次即可见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三主穴:背脊椎(大椎至长强)。配穴:患部及邻近取穴。
方法:主穴,采用梅花针叩刺后拔罐法。先用梅花针叩刺3~5遍后(以微出血为度);然后依法用走罐法,推至皮肤充血发绀为止;配穴用刺络拔罐法,留罐10分钟。或根据病情选用3~6个穴位,用留针拔罐法,留罐10分钟。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脑炎及脑脊髓膜炎后遗症。
效果:临床屡用,均有较好的疗效。
小儿脱肛
脱肛,又称直肠脱垂。是指直肠黏膜或直肠壁全层脱出于肛门之外而言。此病多见于小儿,但年老体弱者亦有发生。
“病因”为小儿气血未充,骶曲未长成,加之肾气不固,或脾虚中气下陷,或经常便秘、或久泻久痢、脾虚气陷所致。
“症状”脱肛。常伴有肛门坠胀、酸痛等。如治不及时,反复发作,脱出的直肠可发生充血、水肿、溃疡,甚至坏死。
“疗法”
配穴方一分两组:一为脾俞、大肠俞、肾俞;二为神阙、天枢、关元。
方法:每次选1组穴,先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15分钟,起罐后用艾条各灸5~1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脱肛。
效果:临床多年,效果甚佳。一般1~2个疗程即可见效或痊愈。
配穴方二主穴分2组:一为脾俞、白环俞、中脘、大肠俞;二为气海俞、肾俞、命门、关元。配穴:神阙、百会。
方法:每次选1组穴,先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15分钟,艾灸百会穴,并用提肛散贴敷神阙穴(肚脐)。提肛散为柴胡6g,生黄芪30g,升麻9g,党参15g。共研细末。每取药末10~15g,用食醋调和敷于肚脐上,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脱肛。
效果:临床多年,治验甚多,疗效显著。
配穴方三神阙、中脘。
方法:先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15分钟,起罐后,神阙穴加用提肛散贴敷(方同上),中脘穴加温灸5—6壮。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脱肛。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1个疗程即效,2个疗程即愈。
配穴方四长强、肛门周围。
方法:采用针刺后面垫拔罐法。留罐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若肛门周围胀肿,则在脓肿突出处用闪罐法拔3~4次,然后在脓肿周围按上下左右取点拔罐5分钟。
主治:脱肛、肛门周围脓肿。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五从第三腰椎至第二骶椎两侧各旁开1.5寸处的纵线上任选2~4点。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或单纯拔罐法。留罐10~15分钟。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脱肛。
效果:屡用皆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治疗期间,配合提肛散敷脐(方见配穴方二),效果更好。
配穴方六会阳、腰俞。湿热下注型配大肠俞、天枢、承山;中气下陷型配百会、长强、神阙、气海。
方法:湿热下注型用刺络拔罐法,或针刺后(用泻法)拔罐法;中气下陷型先用单纯拔罐法,罐后加温灸(百会穴只灸不拔罐)。均留罐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脱肛。
效果:临床屡用,效果甚著。
附记:笔者师传经验。
配穴方七关元、足三里、承山、三阴交、大肠俞、脾俞、委中。
方法:采用闪罐、留罐和走罐法。取关元、承山两穴用坐罐法,留罐10~12分钟;取足三里、三阴交两穴用闪罐法反复吸拔10余次;取大肠俞、脾俞两穴用走罐法,至局部出现暗红色瘀斑为止;委中穴用刺络拔罐法,先行刺络放血,后用坐罐法吸拔余血,留罐3~5分钟,此法仅限于实证患儿。委中穴每周拔罐2~3次。其余诸穴每1日或隔日1次。
主治:小儿脱肛。
效果:屡用有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二)。王启才经验。
小儿咳嗽
小儿咳嗽,现代医学称为支气管炎,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且大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或传染病。
“病因”多因风寒、风热之邪犯肺,肺失宣降所致。亦可因肝火脾虚,痰湿壅肺所致。无论何因皆与肺有关。小儿尤以外感咳嗽为多见。
“症状”初起多为干咳,随着病情进展逐渐有痰,年龄稍大的患儿痰可咳出,一般不发热;婴幼儿多有发热,痰随即咽下,且呼吸短促伴有呕吐。兼有表证者,多为外感咳嗽;无表证者,多为内伤咳嗽。痰多清稀、色白为寒;痰多稠黏、色黄为热。
“疗法”,
配穴方一膻中、肺俞、孔最、丰隆、脾俞。
方法:采用闪罐、留罐和走罐法。膻中穴用闪罐法,反复吸拔10余次;孔最、丰隆两穴用坐罐法,留罐10分钟左右;肺俞、脾俞两穴用走罐法,至局部出现紫红色瘀斑为止,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小儿咳嗽。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二)。王启才经验。
配穴方二肺俞、天突、膻中、神阙。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留罐5~10分钟,7岁以下幼儿只在神阙一穴拔罐。然后将参龙自术散(白芥子、苍术、细辛、甘遂、吴茱萸、青木香、川芎、雄黄、丁香、肉桂、皂角等量,红参为单味药的1/10量,前10味药总量平均10g用1条海龙)。共研细末,备用。每取适量药末用姜汁调成糊状,入冰片少许,贴敷穴位6~20小时,7~10日贴敷1次。5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10日。
主治:小儿支气管炎。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引自《外治心悟》(二)。张莉经验。
配穴方三肺俞、脾俞、大椎、身柱、定喘、丰隆、神阙。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每次取2~3穴,交替使用。留罐5~1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小儿咳嗽。
效果:多年应用,效果甚佳。
附记:笔者经验。若属热性咳嗽,可先用梅花针轻叩肺俞、大椎、身柱穴后,再拔罐;寒性咳嗽、则在拔罐后加灸肺俞、脾俞、神阙穴。
疳积
小儿疳积,又称疳证,现代医学称为营养不良,是小儿常见的一种慢性消化性疾病。各年龄段皆可罹患,尤以1~5岁小儿为多。
“病因”多因禀赋较弱,喂养不当,或饮食不节,恣食肥甘,损伤脾胃所致。或由积滞、厌食;或病后失调、或为药误发展而成。“疳皆脾胃病,亡津液所作也”。脾胃内伤,百病丛生。疳积的形成,此乃关键。
“症状”进行性消瘦,全身虚弱,面黄发枯,食欲欠佳。嗜食异物,甚则腹部胀大如箕,青筋暴露,生长发育缓慢等。
“疗法”
配穴方一中脘、天枢、建里、气海、腰俞、足三里、内关。疳气加上巨虚,疳积加四缝;干疳加三阴交。
方法:采用针后拔罐和闪罐法。先用毫针快速浅入,稍留针后,起针时即拔火罐,留罐5分钟,或用闪罐至皮肤潮红。四缝穴直接点刺,不拔罐。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5日。
主治:小儿营养不良。
效果:屡用有效,久用效佳。
附记:引自《外治心悟》(二)。张莉经验。
配穴方二中脘、关元、梁门、足三里、血海、三阴交、脾俞、意舍。
方法:采用闪罐、留罐和走罐法。取中脘、关元2穴用闪罐法,反复吸拔10~15次;取梁门、足三里、血海、三阴交4穴用坐罐法,留罐10分钟;脾俞、意舍2穴用走罐法,至局部出现暗红色瘀斑为止。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小儿营养不良。
效果:屡用有效,久用效佳。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二)。王启才经验。
配穴方三中脘、关元、天枢、脾俞、胃俞、三焦俞、膈俞、足三里、三阴交、四缝及华佗夹脊(胸8~12)。
方法:采用闪罐、留罐、走罐法。中脘、关元、天枢3穴用闪罐法,反复吸拔5~15次;取足三里、三阴交2穴用坐罐法,留罐10分钟左右;取脾俞、胃俞、膈俞、三焦俞4穴及华佗夹脊穴用,走罐法,至局部出现暗红色瘀斑为止。四缝穴点刺或排刺,不拔罐。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疳积。
效果:多年应用,治验甚多,疗效颇佳。
附记:笔者经验。也可按虚实施术,即实证先用梅花针叩刺后,再拔罐;虚证则拔罐后加灸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穴各5分钟。若能配服治疳散,则效果更佳。具体方药可详见《百病中医膏散疗法》。
配穴方四华佗夹脊(胸8~12)、脾俞、胃俞、中脘、关元、足三里。
方法:采用留罐、走罐法。背部穴位用走罐法,至局部出现潮红为度,在其余穴位用坐罐法,留罐5~1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5日。
主治:小儿营养不良。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引自《外治心悟》(二)。张莉经验。或在膈俞至三焦俞用闪罐法,至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效果亦佳。
小儿高热
清·叶天士云:“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盖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一旦罹患,而虚而实,病变最速”。又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感邪之后,最易热化。故无论外感、内伤,发热居多。
“病因”小儿脏腑娇嫩,不耐寒热。又小儿智力未开,往往寒热不知御,炎热不知避,饥饿无度,因此,无论内伤外感,多互结为患,邪从热化,每致发热。
“症状”小儿发热或壮热不退。
“疗法”
配穴方一大椎、风门、委中、曲泽、夹脊、承山。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留罐和走罐法。取大椎、风门两穴用坐罐法,留罐10分钟左右;取委中、曲泽两穴先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再拔罐,吸拔余血,留罐5~10分钟;取夹脊、心俞、肝俞。承山4穴用走罐法,至局部(背腰及腰部)出现暗紫色瘀斑为止。每日1~2次。
主治:高热,无论小儿或成人均可用之。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二)。王启才经验。
配穴方二大椎、曲池、肺俞。配穴:①十宣;②委中。
方法:采用刺后拔罐法。小儿用梅花针叩刺至微出血后,成人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刺后拔罐,留罐5~10分钟。再用三棱针点刺十宣或委中穴放血各适量。每日1~2次,中病即止。
主治:高热。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笔者经验。
配穴方三大椎、曲池、阻交。邪毒在表加合谷、鱼际、外关;热邪入里加曲泽、委中、支沟。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先用三棱针点刺后拔罐,留罐15~30分钟,委中穴放血1~3ml,每日1~2次。
主治:高热。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张莉经验。
配穴方四脊柱两侧、大椎、曲池、委中、身柱、太阳。
方法:采用走罐法。分段走罐至皮肤红紫。每日2次,热退即止。也可用刺罐,其中脊柱两侧用梅花针叩刺至有较多血液渗出;留罐5~10分钟,余穴亦可用此法。在委中、曲池用三棱针点刺放血1~3ml。留罐5~10分钟,每日2次,热退即止。也可配合人中、十二井穴放血泄热。
主治:高热。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张莉经验。
配穴方五筋缩、肝俞、曲池、丰隆。
方法:采用闪罐法。以上诸穴用闪罐,反复吸拔10余次。每日1次,中病即止。
主治:高热惊厥。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王启才经验。一旦抽搐减缓后,应及时治疗原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