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现代公司管理(第四版)
10735200000031

第31章 公司战略管理的涵义与特征

一、公司战略

由于人类最激烈的竞争、对抗活动就是战争,因此,战略一词最早出现于战争领域,然而人类的对抗、竞争活动远不仅限于军事上的战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特别是进入近代工业社会以来,各个不同利益组织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和平时期的经济战争。这种经济战争,我们称之为商战。所谓商战,是指各个具有独立经济利益和法人地位的企业,相互之间展开的以争夺顾客、超越竞争对手为主要内容的市场竞争。每个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了保护自身的经济利益,为了增加本身的实力和财富,就不得不在激烈抗争的环境中,想方设法争取主动,争夺顾客,击败对手,抢占市场。因此,把军事方面的战略概念、理论和方法,移植到企业经营管理中。

之所以能够把军事战略移植到企业经营管理方面来,而成为企业战略,是基于以下的判断,即战场与市场、战场上的战争与市场上的竞争,在性质、目的和过程诸方面均有许多相似之处。如:战争是一种敌我双方你死我活的斗争,市场竞争则是竞争诸方优胜劣汰的斗争;战争是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为目的,市场竞争是以发展自己、超越对手为目的;战争的过程是敌我诸方的实力、士气和指挥水平综合展开的过程,决定胜负的关键正是以上三者结合状态的优劣,市场竞争的过程也是竞争诸方的实力、士气和指挥水平综合展开的过程,决定成败的关键也是以上三个方面能否实现最有效的结合。

关于企业战略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解释。哈佛学者钱德勒给战略下的定义为:战略是“企业基本长期目的和目标的确定,以及为达成前述目的、目标所采用的行动过程的确定及必要的资源分配”。在钱氏的定义中,战略包含着理性规划过程。沿着同样的思路,奎恩给战略所下的定义是:战略是整合企业主要目的、政策和行动秩序的模式或计划。

这种理性模式的定义受到了明茨勃格的挑战,他指出,理性模式的问题在于它不准确地假定企业的战略总是理性规划过程的结果。他认为,理性模式忽视了战略能够不经任何正式规划而自动出现。其论点的核心是“战略远不是企业计划、打算做什么,而是它实际上做什么”。他给战略所下的定义为:战略是进行中的决策或行动模式。该模式包括计划性战略和非计划性战略。他认为非计划性战略往往总是比计划性战略更成功、更恰当。

我们认为,战略在本质上是一种计划,是一种特殊的计划。战略是在竞争状态下所作的、与常规计划不同的计划,其本质上是一种对弈行为,像下棋一样。战略是由军事战争借用到经济竞争中的概念。因此,公司战略可定义为:是公司在竞争环境中为生存和发展而作的行为选择——行为目标的选择及达此目标的手段、方式的选择。简言之,战略是公司生存竞争中的目标——手段选择过程。狭义的战略仅指手段,广义的战略包括战略目标和战略手段两个方面的内容。

二、公司战略管理

公司战略作为过程展开,就是公司战略管理。所以,可以把公司战略管理简单定义为:使用公司战略作为手段对公司活动进行管理。按公司战略管理过程进行描述,则上述定义可以展开为:公司战略管理是依据公司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状况及其变化制定战略,实施战略,并根据对实施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和反馈来调整、制定新战略的过程。

公司战略管理作为公司管理最新发展起来的一门分支学科,与生产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和组织人事管理有所不同,后者实际上是管理公司生产、管理公司财务、管理公司营销和管理公司组织人事,其名称是用管理对象界定的,而公司战略管理则是用战略管理公司,是用管理手段界定的,管理对象则是公司及其全部活动,而不是仅仅管理公司的某一项活动。可是,公司战略管理绝非事无巨细,不分时间场合,什么都要管。因为这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实际上,公司战略管理也仅仅是对公司有限而又极端重要的关系到企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问题进行管理。

公司战略管理的目的是为公司的持续生存和不断发展提供一种管理上的保证。从实践上看,公司战略管理总是围绕着企业家展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司战略管理,也就是企业家的战略管理。公司战略管理的功能,就是使企业家面向未来的市场竞争,在不断形成和发挥企业的竞争优势的过程中,不断实现公司资源能力与外部环境的动态平衡,从而把公司从现在引向未来,实现企业家和广大职工成就事业、报效社会的理想和抱负,实现公司宗旨。

至此,我们可以根据公司战略管理的功能及其实质下一个定义:公司战略管理,是公司在处理自身与环境的关系的动态过程中,实现公司宗旨的管理过程。

三、公司战略管理的特征

公司战略管理主要有以下特征:

1.公司战略管理有双重目的。公司战略管理有两个目的:一是实现公司持续生存和不断发展。战略管理既不在于近期盈利的高低,也不在于某些个别环节的得失,而是要着眼于公司经营结构的不断完善和优化,着眼于公司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着眼于为实现公司的持续生存和不断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二是体现公司宗旨。即公司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为顾客,为社会,为职工的福利和成长做出愈来愈大的贡献,成就事业,报效社会,实现公司宗旨所体现的公司价值。

2.公司战略管理的对象是公司发展全过程。公司战略管理开始于企业家的战略思考,然后是战略制定、战略执行、战略评价和控制、战略修订、最后是战略目标的达成。这样一个战略管理的过程,就是所谓的战略周期。对于公司成长发展来说,公司战略问题总是不断出现的,即公司上一个战略周期结束之后,新的战略周期应不间断地立即投入运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战略管理不断取得成功,公司的兴旺发达就是必然的了。

3.公司战略管理是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的结合。公司战略的策划和实施,首先要进行大量的、持之以恒的调查研究,要以充分的事实和数据为依据,并借助于理性的思维和逻辑推理,同时也要借助想象和直觉等非理性的思维。对于一个战略课题、一项重要的工程项目、一个重要市场的开拓或者一项重要的投资活动,充分必要的资料和数据,准确的数学分析,充分的经济财务分析等,都是正确进行决策的依据,离开这些,公司战略管理就不可避免地陷入盲目性,所造成的失误往往是灾难性的。但是由于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某些政治社会的变革,往往导致经济周期产生一些突变现象,而且不同国家、地区、行业的市场供求关系变化也是千差万别,判断这些变化,仅仅靠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有时就会显得无法解释、无能为力,这就需要结合企业家敏锐的眼光,独到的思维,甚至想象、直觉,从中捕捉机会,进而作出正确的决策。所以公司战略管理,从思维方式的角度认识,必然是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的结合。

4.公司战略管理的中心是寻求公司资源能力和外部环境的动态平衡。公司战略管理工作涉及的面很广,时间很长,问题性质也很重要。在工作安排上,既要能够实现某种特殊的战略优势,又要能够不失时机地发现和利用一些重要的发展机会;既要能够切实可行地汇集资源和分配资源,又要能够使各项重要的工作在内容上配合,在时间上衔接。但就公司战略管理的总体而言,其中心环节则是不断地寻求公司资源能力和外部环境的动态平衡,保证能够有效地、持续地保持和发展公司与环境的投入—产出交换,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或避免由于资源能力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失衡现象所造成的损失,而且可以主动地对环境中所发生的中远期的、根本性的变化作出积极反应,从而使公司长期地、稳定地、健康地发展。

5.公司战略管理是全体职工共同参与的管理。公司战略制定过程中的战略构思、分析和决策,主要是公司首脑及高层管理者的责任,公司战略实施过程中碰到的重大困难或出现更大的发展机会时,也要靠公司首脑和高层决策者的坚毅、明智领导。但是,无论是公司战略的制定、实施及作出或大或小的调整,都离不开广大职工的信息输入,离不开广大职工的理解、支持和全心全意的投入。

6.公司战略管理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创新。公司未来时期的环境、市场、顾客、竞争对手以及公司自身的状况,都不可能是现在的重复或简单的延伸。未来时期种种变化的迅猛性、突发性、变动的幅度、频率、变动的内容,往往是用现有的经验和知识所难以驾驭的。惟一的办法是以变应变,以创新求生存、求发展。美国学者彼得-德鲁克曾讲了一段关于公司经营创新的话,他说:“在这个要求创新的时代中,一个不能创新的已有公司是注定要衰落和灭亡的”。“一个不知道如何对创新进行管理的当局是无能的,不能胜任其工作。对创新进行管理将日益成为公司管理当局,特别是高层管理当局的一种挑战,并且成为它的能力的一种试金石”。“企业家的职能是创新”。这些话对我们来说是很有启发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