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现代公司管理(第四版)
10735200000030

第30章 企业家的职业化

一、企业家的涵义

企业家的涵义是什么?至今尚未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第一个在理论上对企业家进行论述的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他在1903年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这样定义:企业家“应用取得的知识去创造供人类消费的产品,并承担一定程度的风险。”随着社会经济和人类实践的不断发展,企业家的概念所包含的内涵和外延也随之丰富起来。在我国,有的经济学者和管理学者认为,企业家就是自主地作出经营决策并承担经营风险的人;有的则认为,企业家是一种具有高度创造力的职业,是一个事业成功者的社会职称。我们认为,要弄清什么是企业家,必须先弄清以下两个问题:(1)企业家并不一定是企业所有者。企业家作为一个经营者,和企业的所有者是不同的。企业所有者是企业财产的最终所有者,一个企业的所有者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批人甚至一大批人;可以是本企业内的人,也可以是企业外部的人。而企业家则是企业财产使用者、企业经营活动的领导者和责任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也有企业家和所有者同为一人的情况,但这只是说明某个人同时具备双重身份,而不意味着两者是等同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分离,企业家的形成,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现代经济生活中一种普遍现象。(2)企业家不同于一般的企业领导者。企业家和企业领导者都立足于企业,并且都是企业中数量甚少的高层管理者,企业家必然是企业领导者,但企业领导者未必都是企业家。企业家只是企业领导者中的一部分。企业家把企业的发展作为自己的全部事业,以企业生存发展为己任,在企业经营和长期发展方面,具有战略家的气魄和谋略。

我们认为,所谓企业家,是指专门从事企业经营活动,以企业获得生存和发展为己任,承担经营风险,并对企业经营成果负最终责任,取得较大成就的企业经营者和领导者。

二、现代企业家的特征

世界高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和企业家思想观念的革新。作为现代企业家,要树立效率是生命、时间是金钱、信息是财富、人才是关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既要发展生产,又要加强经营,既要重视发展战略,又要注意现实市场,创造最佳效益,使之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现代企业家具有时代特征,概括起来是高效化、科学化、电子化和专业化。

(1)高效化,即为了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必须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

(2)科学化,即要有一套适合现代化大生产要求的科学办法,包括实现各项经济工作标准化、系统化、文明化和最优化。

(3)电子化,即管理计算机化。要把计算机应用于管理,发挥计算机计算准确,快速储存,综合分析和自动控制等功能,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监督和最优控制。

(4)专业化,即是现代化大生产需要各方面的专家来管理。具体地说,要选好能加强企业技术管理,推动技术进步的总工程师,能加强企业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的总经济师,能严格维护财经纪律,开辟新财源的总会计师,从而使企业形成一支结构合理、配套成龙的管理和技术队伍。

现代企业家,除了具有体现时代要求的上述特征外,还必须具有自身的个性特征。其实也是现代企业家应有的共同特征。

(1)主体思维。作为现代企业家不仅要在直观思维、理性思维和数学思维方面具有出类拔萃的能力,而且还必须有令人折服的主体思维能力。即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时,既要有“横”到边的思考,又要有“纵”到底的考虑。

(2)敏锐观察。现代企业家要有敏锐地预测未来的潜在市场,不断发现人们潜在需求的能力,巧妙地开发这些潜在需求,推动企业前进。

(3)冒险精神。现代企业家开发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开拓新市场,必须不惜承担风险,而对常人无法忍受的困境,要拿出勇气,全力以赴。

(4)勇于创新。这是现代企业家的座右铭。他们在黄金时代居安思危,又要在逆境中积极进取,掌握最新动态,左右未来市场。

(5)果断决策。现代企业家最忌的是拖拖拉拉,优柔寡断,贻误时机。企业家在周密的调查研究和慎重思考后,就应当机立断作出决策。

(6)知人善任。现代企业家必须具备求才若渴的美德,善用各类人才,心中有一本企业的“人才账”,对各类人才的专长、爱好、优缺点等,了如指掌,真正做到知人善任,使人才各得其所。

(7)独立见解。现代企业家要善于独立行事、不盲从,不轻附众议,要勤于思考,大胆发问。

(8)富有自信。现代企业家必须对企业未来充满信心,深信自己所从事事业的价值,即使遭到挫折和阻挠,也勇往直前,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企业的预期目的。

(9)情操高尚。作为现代企业家,一定要为人正直,与人为善,品德高尚,热爱职工,倾听职工的呼声,能帮助职工排难解忧,并且待人心胸宽阔,经受得住闲言碎语,还要经受得住上级主管的暂时不信任。

(10)讲求效率。现代企业家的信条是:效率是生命,时间是金钱。他们办事从不拖拉,今天要做的事绝不拖到明天。

三、企业家的职业化

企业家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企业规模扩大,经济活动密度增加,企业竞争激烈,企业经营管理越来越复杂,一大批懂业务、专门从事经营管理的并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专业人才脱颖而出。而且逐渐形成企业家阶层,它来自企业又“超脱”企业,可以在不同企业之间流动。企业家阶层的兴起,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政企不分,企业只是加工厂,没有自主权,厂长和经理是行政官员而不是企业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模式,同时,随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工作的全面推进,企业在新管理体制和新企业制度下,竞相走向市场,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客观上要求形成企业家阶层。尽管我国已有一批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已成为企业家,乡镇企业和私人企业中也有一批人才脱颖而出,加入企业家队伍。但总的说来,仍有许多厂长经理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没有成为真正的企业家,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彻底改变国有企业厂长经理的行政干部身份,建立经营人才市场,以及对企业家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尽快实现企业家的职业化。

§§第七章 现代公司战略管理

“战略”一词,原是古代军事方面的术语。指的是将帅的智谋、筹划以及军事力量的运用。从古代战争开始,由于对抗双方根本利益的冲突以及战争你死我活的性质,人们不能不重视战争,研究战争。战争能否取得胜利,往往决定于正确的战略指导。如果战略指导错误,即使掌握了强大的兵力,也会陷于失败。我国古老的战略、战术著作《孙子兵法》,就是研究战略、战术的名著,至今仍为世界所推崇。

把“战略”引入到企业,是20世纪30年代的事情,1938年美国管理学者巴纳德就是把战略观念引进企业管理理论的第一人,但还没有得到企业界人士的广泛注意。到了六七十年代,管理学界和企业家们就比较重视企业战略问题了。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跨国公司的大量涌现,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大量不重视战略研究的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迫使企业家们不得不重视企业战略研究,以免在竞争中遭受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