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学生家长必读
10731500000090

第90章 尊重孩子的独立性

许多家长都会发现,当孩子升上中学后,就不像在小学时那么“乖”、那么听话了。家长批评他时,他会百般辩解,总是不承认错误。家长让他去干什么事,他会说:“等一会儿我会去做的,不要催我,我忙着呢!”孩子常常往外跑,家长问他去哪里,他也不会像小学时那样认认真真地对你讲述,只是简单地说“和同学玩,到同学家去了”。如果家长问细一些,他就会不耐烦地说:“我没做坏事,你放心”。或说“我的事你就别问那么多了”。家长会觉得孩子离自己的要求越来越远了。

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孩子进入中学后,就不再是儿童,而是少年了。少年时代的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独立性迅速增长。他们开始摆脱对家长的依附感,认为自己“长大了”,要“独立”了。他们有这种独立的心理,可是独立的能力却又跟不上了,所以常常会出现行为偏差。正如幼儿在学走路时常常会摔倒一样,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不摔倒就不会走路,不“犯错误”就不会成熟。人都是在不断的摔倒、不断的“犯错”中逐步吸取经验,提高认识,不断成长、成熟的。

少年期的孩子不喜欢家长要求自己怎样做,更不愿意家长拉着手走。他们认为这是家长不尊重自己,把自己还当小孩子看待。面对这种现象,家长可以采取提建议的方式让他们自己去判断有时也可以用分析利弊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去辨析和决定。其实这样做就是家长的要求通过变通、启迪的办法转化为孩子的需要和孩子的决定,而不是“听话”才这样做。这样,不仅尊重了孩子的独立性,满足了他们的独立欲,也指导了他们如何独立活动,培养了他们独立决策的能力。

少年期的孩子最讨厌家长对他们随意指手画脚,不愿意听他们的申辩、解释,不尊重他们对问题的看法,他们希望家长把他们看成是“大人”,能平等地对待他们,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如果家长不尊重他们,就是说得再对,讲得再合理,他也听不进去。其实家长与孩子的所谓“代沟”,有些并不是由于认识上的差别,而是家长对孩子缺乏尊重造成的。

许多孩子由于过分强调自己的独立性,而不理解家长对自己的关怀,固执己见。对这类孩子更加不能用强制高压的手段,那将会加深孩子的逆反心理,出现叛逆行为。而要用更加尊重、耐心细致的商量、启迪的方法去引导他们,让他们逐步理解家长的关怀和指导。家长的心里有时是恨铁不成钢,但不能表现出急躁、粗暴,否则,就可能会炼出一炉废钢。

家长应该看到,孩子独立性的增强是孩子开始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是少年成长发展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固执己见、不愿顺从、自行其是而经常导致的行为偏差,正是他们要独立而又不善独立的表现。家长只能在尊重和理解他们的基础上给予耐心的引导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