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学生家长必读
10731500000040

第40章 中学家教水平亟待提高

重庆市渝北中学校副校长 冯宗友

中学阶段,是孩子学习生活中的关键时期,以后一生所需要的主要的基础文化在这个时期奠定;一个人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基本素质都将在这段时期基本定型;心理品质、道德修养、行为态度、智力技能以及性功能的成熟,都将进入一个发展的高峰期。不少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指出,这是孩子个性发展的突飞猛进时期,将对孩子产生终身性的巨大影响。他们从不同角度指出,这段时期为青春发育的“萌动期”,心理状态的“闭锁期”,人格成长的“危险期”,教育引导的“困难期”,能力、兴趣和学习的“分化期”……斯普朗格称这一时期为“人的第二次诞生”,以突出其极端重要性。所以,家庭在这段时期对孩子的关心、教育是万万放松不得的。但是,作为现在的农村,由于商品经济大潮的影响,不少初中孩子的家长外出经商、打工。有的父亲外出,有的母亲外出,有的甚至双双外出,把孩子寄居在亲戚朋友家。有的虽然没有外出,由于农活忙,家务重,或对子女的前途缺乏信心,也懒得管理。他们认为,孩子已有十多岁,自己会穿衣、会吃饭,只要给孩子缴学杂费,给零用钱花,家长不必过多操心。忽视家教的重要性、必要性,缺乏好的家教内容和家教方法,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本人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为了全社会都能重视家教,现把教书多年来所了解的中学家教水平不高的原因罗列于后,以便大家共找提高家教水平的方法。

一、缺乏对子女必要的、充分的了解

我当班主任时,不管是家访还是家长来访,我一般都是先向家长了解学生的情况,而不是先向家长汇报情况。家长经常是一问三不知,问及学生在校的学习和表现,家长一概不知,谈及学生在家读书、完成作业的情况和表现,家长说得非常凌乱,不成体系,支支吾吾,半天扯不上正题。由于家长对子女缺乏了解,一旦子女发生重大违纪(比如打架,谈恋爱)或成绩下降,他们均感到突然,不能接受,甚至埋怨教师管理不严。

二、缺乏对学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理解

学校作为育人摇篮,教师作为正规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内容,必须符合党的方针、政策,适于学生接受,是全面的、科学的,教育方法也是多样的,并且以说服为主。对此,有些家长不理解,他们认为方针、政策太大,不实际,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太空洞,勤劳俭朴、艰苦奋斗教育业已过时,坚忍不拔、顽强意志力教育太残忍。由于不理解,于是就不配合,少数家长仍然我行我素进行他们那一套教育,学校对他们无可奈何,更有极少数家长对学校一贯提倡的说服教育持反对态度,每与教师见面,第一句话就是“你给我打嘛,我绝不护短,反正为他好,把他教乖了,我真的感谢,照理说,还应该拿手工钱”,弄得教师哭笑不得,不知如何回答。家长满腔热血,一份热情。反对吧,怕家长泄气或让家长觉得你不愿意把他的孩子管好;不反对吧,他的说法又与教师职业道德严重不相符合,常常不欢而散。

三、缺乏与班主任、科任教师的配合

作为农村初中,教师少,课程重,加之每班学生又多,教师要进行一次全面家访太难,常常是抽空走几家。为了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交换意见,有时便要求学生把家长请到学校来面谈。每遇这种情况,家长能来的,特别是能准时来的并不多,常常是以多种理由为借口,加以推托,遇到急需处理的问题,班主任就无法与家长取得联系。另外,班主任及科任教师为了推动学校工作,督促学生学习,也常常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大到社会实践、毕业生追踪调查,小到背诵课文、完成作业,但家长对子女完成与否不愿过问,完成好坏限于本人水平不能过问。由于家长与老师见面少,用书面联系家长又写不清楚(有时甚至出现由子女代写而不告知家长的情况),对学生各方面情况的了解就比较少,共商教育管理办法就不能成为现实。

四、缺乏安静的、有潜移默化作用的家教环境

学生从学校回到家,在学校学习的品德、知识需要巩固,这就要求家庭(包括邻里)必须要有良好的环境。事实上现在的农村,说粗话的、明争暗斗的、相信迷信的、成天赌博的、弟兄妯娌之间为细小利益又打又闹的、父母离异的、兄嫂扯皮的、荒土地饿肚子的,又何止一两个,学生处于这种环境,听的、看的、想的都是这些,把学校教育的那些爱国爱家、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热爱劳动忘得一干二净。在学校学得的思想品德得不到巩固,知识的巩固也缺乏必要的环境。有的家庭房屋少,说话声、麻将声、电视声一滴不漏地灌进正在看书、做作业的孩子的耳朵,很影响孩子学习。一位家长曾向我们反映,他的子女不看电视,但天天晚上在另一间屋把书本拿起“听”电视,家长很久才发现这个秘密,觉得很气愤,请求老师共同教育。当时,我提了两点建议:一是把看书的屋与看电视的屋再隔开一些;二是有节制或不看电视。家长说了很多办不到这两点的理由,我心里想:要是人一旦看书或做作业就完全进入情境,不受其他声音影响该多好啊!

五、缺乏新颖的、有趣的家教内容

通过多年观察,我发现家教内容有六多六少:迷信的多,科学的少;爱己的多,爱人的少;爱家的多,爱国的少;生硬的多,有趣的少;陈旧的多,新颖的少;低级的多,高尚的少。在这里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初中生,开始成绩很好,又是班干部,乐于助人,经常帮助成绩差的同学,曾经同时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帮差积极分子。家长找到老师,要求不让他当班干部,理由是影响他的学习,并且直截了当地说“帮助别人太傻”。后来该学生经常感觉头痛,读书读不进,成绩下降,父母起初并不相信,认为他在耍花招,经常进行打骂,导致孩子更感头痛,成绩更差。当父母发现他确实有病后,并不及时医治,而是求神拜佛,还请了一班人在家里吹吹打打驱什么邪,搞得乌烟瘴气,不但没有把病治好,病情反而加重。家长忙了手脚,在老师的再三劝导下,才同意到医院治疗,结果仅花了几十元钱便治好了病。病好后该生又在学校上了一学期多课,成绩慢慢上升。有一天该生又突然不来学校上课了,老师十分着急,忙到家中去了解情况,才知道他准备与父亲一道外出打工。老师再三劝说,家长硬是不听,说是生在山上,家庭条件差,早点找钱今后好砌房取媳妇。老师几番到家劝说无效,一个好好的学生就这样断送了美好的前途。

六、缺乏科学的、有效的家教方法

农村学生家长由于本身水平低,成天忙于农活,所以一旦发现子女做错了什么事情,经常不问青红皂白,要么一阵痛骂,要么一顿猛打,美其名曰,自己的孩子自己不管谁管。甚至经常发生父母双方一个说对,一个说不对,一个喊打,一个又喊“幺儿乖”的状况,搞得子女无所适从,不知究竟对与不对,更不知今后怎么做才好。更有甚者,有些子女在父母面前见风驶舵,当着父亲一个样,当着母亲另一个样,从小形成耍滑头、两面三刀的习性。这种孩子在学校老师也感到非常头痛,经常违纪,但拒绝认错,与老师左说左对,右说右对,在同学中常常说三道四,搞得整个班级不得安宁。如果教师碰到家长向其反映,家长要么感到意外,要么对教师显出不满之意,反而认为是学校毁了他的子女。

七、缺乏全方位的、多层次的管理

不少农村家长,由于长期与子女相处,对子女的种种缺点、错误,习以为常,见惯不惊。有的家长把子女送到学校来读书,甚至看成是丢包袱,觉得眼不见心不烦,自己好安心干农活或打牌等。所以仍有不少家长虽然家庭经济困难,明知在学校住读需要花不少钱,但仍心甘情愿,不为别的,只为图个清静、爽快,把对子女的管理看成是负担,经常说“要乖自己乖”,言下之意根本用不着教育。我曾问过不少家长(特别是因为有事到学校找子女的家长),他子女在哪个班,班主任是谁,谁教语文、数学,不少家长根本回答不上来,对子女的全方位管理就成了空谈。一般的农村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点,教育子女的方法、内容一成不变,缺乏多层次管理。对于因材施教、分类辅导之类的理论不仅闻所未闻,在实践中也根本不会应用,即使偶尔用过几招,也谈不出道道,更不能形成体系。

八、部分家长本身知识水平不高,对子女缺乏说服力

现在的初中学生家长,绝大多数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耽误的一代人,他们文化水平低,知识少,或者自己读书时根本就不用心,所以一旦要教育子女,要么说不出个所以然,要么一说出口子女就反对。我老家有一本姓哥哥,小学未毕业便弃学在家务农,靠勤劳和改革开放政策,发了家,致了富,房子家具都变了样。考虑到自己知识少吃了不少亏,唯一的心病就是怕独生儿子学不好知识升不了学,对子女非常关心,也想了不少办法教育儿子。有一次,他对儿子说:“你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争取有所出息,不说别的,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你考上学校争取个非农业户口也好。”儿子这样回答父亲:“我说也是,要是你跟妈两个原来认真读书,考上了学校,我不自然有了非农业户口了吗?我又何必天天挨骂,认真读书呢?”父亲哑然。我们经常听到家长诉苦:“说他,他不听,打他,他不服。还经常揭老子的底,可能是我跟他妈吵嘴时听来的。他的书我又不懂,老师你说怎么办嘛。”

以上这些,是我对中学家教水平不高的一些粗浅认识。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并非易事,只有全社会重视,努力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家校联系,办好家长学校,采取多种渠道对家长进行培训,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加强自身修养,了解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懂得家教的主要内容,善于运用好的家教方法,提高家教水平,才有可能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