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学生家长必读
10731500000117

第117章 智慧的大门

鲁班观察茅草的形状受到启发,发明了锯子。

巴甫洛夫从观察狗的唾液分泌入手,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达尔文经过两年环球考察,奠定了进化论的基础。

竺可桢观察自然几十年,实现了物候学的突破。

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事实告诉我们,观察能力在一个人的智慧活动中有多么大的作用!难怪有人把观察比喻为“智慧的大门”。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的知觉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人们必须通过眼看、耳听、鼻嗅、嘴尝、手摸以及感受等手段,有目的地认识客观事物。其中,眼看最主要,在通常情况下90%以上的外界信息是通过视觉感官感知的。因此,观察主要就是观看、考察。

观察力,则是人们在观察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良好的观察力包括精明的知觉能力、定向注意能力和以分析、比较为基础的选择思维能力。观察力强的人,在观察活动中就能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观察力弱的人,观察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就较低。观察力是随着生理年龄的增长而发展起来的。

儿童的观察缺乏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持久性,在观察事物时,还经常会受情绪和兴趣的支配,常常离开观察的目的,把注意转移到事物的次要的方面或不相干的事物上去。而且,他们的观察也还很不细致、不精确,在观察过程中的分析综合能力也还较低。比如,他们在观察实物、标本、挂图时,往往离开观察目的和步骤,去看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或特点,常常“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很容易忽视事物的本质。

少年的观察力有了较大的发展,观察活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持久性。比如,他们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地、持久地观察水怎样变成水蒸气,铁器为什么会生锈,彩虹是怎样产生的等各种自然现象。在观察过程中,人们不仅能够感知事物的外部特征,而且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使其逐步学会在抽象的水平上理解各种图形的大小、远近及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但在观察事物时,他们也还会把观察集中于次要的和偶然的方面。

到了青年初期,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他们观察事物更具有目的性、系统性、深刻性和持久性。在复杂的事物面前,一般都能通过观察表面现象发现较为隐蔽的本质,也能区分主要和次要部分,但观察的精确性和概括性还不够,容易过早地下结论。

观察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并不是说观察力的强弱是自然形成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没有经过培养和训练的观察力,水平相差是较远的。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做家长的就必须配合学校教育,有意识地进行训练,促使孩子的观察力不断发展,使其逐步成为一种自觉的、独立的、有计划的持久的心理活动。

古今中外,许多名人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由于父母的正确教导。好的教育方法如鱼得水,如旱遇霖,如花似锦。而今,我们的家长从这林林总总的教育范例中该得到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