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菜根谭处世全书
10730400000064

第64章 坚持学习,完成巨著

汉代的王充,是通过敏而好学,刻苦努力而成功的。王充,东汉时会稽上虞人,出身于“庶门孤族”,没有什么家底储备,过着清贫的日子。在《论衡·自纪篇》中,王充这样叙述自己的青少年时代:童年时与其他儿童游戏,不随便打闹,“侪伦(指小伙伴)好掩雀、捕蝉、戏钱”,“充独不表”。

王充15岁时到京师洛阳进太学深造,开阔了眼界。但太学里的学习并不能使王充感到满足。《后汉书·王充传》说他“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即学习时不拘于经典词句,而是广读群书。由于家境贫寒,买不起书,他经常到洛阳的书肆中去看书。在热闹的街市里,他也能全神贯注,甚至暗暗背诵下特别好的词句。王充学成之后,感到自己在仕途上不会有太大的成就,于是回到家乡,一面授徒讲学,一面自己著述。

王充所处的时代,虽然表面上显得比较平静,但仍旧潜伏着社会危机,阶级矛盾也有所激化。当时社会上谶纬之学大盛。谶,就是伪造上天所谓的文书,其中有预言、启示之类;纬,就是用天人感应的神学理论去注解古籍。显然,这种谶纬学说是充满各种迷信的荒诞之说,其影响所及,使“众书皆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王充对此“疾之无已”,因而奋笔著书。针对当时思想界的问题,他写下了《大儒》、《讥俗》、《节义》、《政务》、《论衡》、《养性》等书。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论衡》一书。《论衡》分30卷,85篇(现存84篇),约30万字,这是王充从34岁开始,前后用30多年时间,写出的一部充满战斗精神的唯物主义哲学巨著。

《后汉书·王充传》说他在写这部书时,闭门谢客,拒绝一切婚丧庆吊的应酬。在自己卧室的书架上,到处放着笔砚、刀和竹木简,一有什么想法就随时记下来。王充解释《论衡》这一书名时这样说:“论衡者,所以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就是衡量言论得失和真伪之作。在这部巨著中,王充在对已成为官方思想的汉代唯心主义哲学和神学迷信进行系统的批判中,展现了大无畏的精神。同时他又对先秦以来的主要思想流派进行了评论,从思想的承继关系中,对汉代思想作出总结。

王充晚年生活困苦,直到71岁去世时也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著作。到东汉末年,经过蔡邕、王朗等人的整理,这位伟大而杰出的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的著作才得以流传后世,成为伟大而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王充一生从来没有中断过学习,他所取得的成就,验证了活到老、学到老的重要意义。

做学问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也是无穷无尽的,集中起来,离不开“有恒”二字。能否做到“有恒”,是决定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