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对外金融发展战略的调整与优化
10727500000017

第17章 人民币汇率制度进一步改革的必要性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出口产品中初级加工产品的比重在不断减少,加工制成品的比重在不断提高,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在不断提高。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中国目前已经有上百种工业产品在世界上居首位,中国工业从“加工车间”向“世界工厂”转变的趋势十分明显。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需要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同时,2010年以后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也增加了人民币汇率进一步调整的压力。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有利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有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从1994年开始,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在9%以上。

影响一国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很多,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投资率的持续提高;二是以进出口贸易为主导的需求结构的变化。过去的经济增长模式虽然保证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这种主要依靠外需拉动和投资持续增加的经济增长模式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1)生产要素的巨大投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是依靠资金、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巨大投入来实现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GDP增长了10倍,但是矿产资源的消耗却增长了40多倍。2002~2005年间,GDP每增加1亿元,所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2.15亿元、1.6亿元、4.49亿元和5亿元。(2)资源的过度消耗。据统计,我国综合能源的消耗相当于美国的3倍、日本的6倍、德国的5倍,并且我国能源消耗的增长超过了GDP的增长。目前我国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在8%~9%之间,而能源的消耗增长却为14%~15%,居世界第二位。过度的资源消耗使我国面临着严重的资源危机。据预测,我国煤炭探明可利用储量近2000亿吨,如果按照年产25亿吨原煤的速度推算,最多可以供应80年,石油探明储量为23亿吨,仅可开采14年。如果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继续过度地消耗资源,我国的经济发展是难以支撑下去的。(3)环境的严重污染。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环境的严重污染为代价的。我国目前的废水排放总量为439.5亿吨,超过环境容量的82%;我国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40.9%,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酸雨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3%;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达260多万平方公里,并且每年都在以1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近些年来,国际社会也不断就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指责中国,它们认为中国在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治理环境。无论这样的指责对不对,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毕竟我国环境的严重污染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关键时期,实行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而由此所带来的长远利益会远远超过部分行业调整、淘汰落后产能等所增加的短期成本,因此,必须积极地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二)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推进了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

1.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表现。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造成了人民币长期升值的内在压力,是促使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又一个重要因素。我们来分析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1)经常账户的持续顺差。自1994年以来,我国的经常账户均保持顺差状态。1994~1997年我国的经常账户差额较小,均在100亿美元以下;1997年我国的经常账户差额首次突破了100亿美元,达到了370亿美元;2005年我国的经常账户差额又突破了1000亿美元,达到了1608亿美元;2005~2008年我国的经常账户差额保持了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并且呈递增的趋势,2008年经常账户差额达到了4261亿美元;2009年我国的经常账户差额出现了较大的回落,但仍达到了2971亿美元。而我国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的顺差状态是形成我国经常账户顺差的主要原因。经常账户主要包括四个项目:货物、服务、收益和经常转移。其中,我国的服务与收益项下常年为逆差;经常转移虽然保持顺差,但所涉及的金额较小,对经常账户差额的影响较小。所以,我国经常账户的顺差状态主要是由进出口贸易的持续顺差决定的。我们以2009年的贸易状况为例来说明两者之间的密切程度,2009年的经常账户差额为2971亿美元,而货物贸易的顺差差额为2495亿美元,两者的差额仅为476亿美元。

(2)资本与金融账户的持续顺差。我国在保持经常账户顺差持续增长的同时,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规模也大幅上升。除了1998年我国的资本与金融账户出现逆差以外,自1994年以来我国的资本与金融账户都保持顺差状态。2009年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差额达到了1448亿美元,其中,资本账户的顺差额为40亿美元,而金融账户的顺差额达到了1409亿美元,在金融账户中,外国在华投资顺差额为782亿美元,对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顺差贡献最大。

2.国际收支双顺差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我国国际收支的持续双顺差,一方面引起了人民币的超额需求,加快了人民币的升值趋势,提升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诸多的消极影响。

(1)导致巨额的外汇储备,储备资产的机会成本巨大。目前我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巨额的外汇储备在增加我国经济稳定性的同时也带来了高额的机会成本。这是因为,中国通过出口所获得的大量的美元收入又通过购买美国债券或在美国银行增加美国存款的形式将资本返还给美国,而这些资本的收益率要明显低于投资在其他资产上的收益率,从而导致了高额的机会成本。

(2)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我国国际收支的持续顺差,带来了外汇储备的急剧增长,导致外汇市场上外汇的超额供给,央行为了保持汇率的稳定,必须在外汇市场上卖出人民币、买入外汇,导致基础货币的超经济需求供给,引起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的压力,这又迫使央行不得不通过发行票据的方式回收流动性,加大了中央银行通过冲销方式维持国内货币供给稳定的成本和难度。截止到2008年3月底,我国央行票据余额达到4万亿元左右,而央行需要为这些票据支付近千亿元的财务成本,这加大了基础货币供给增加的压力,也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3)加剧了国际贸易摩擦。正如上一部分所分析的,净出口的不断增加是我国经常账户持续顺差的主要原因。由于我国出口的产品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必然导致我国产品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而这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出口市场的竞争,很容易招致一些国家的不满和报复,从而导致了日益频繁的国际贸易摩擦。据统计,我国已经连续12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4)影响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国际收支失衡所形成的持续顺差给我国带来了巨额的外汇储备,而外汇储备的增加又影响了我国货币供给量,成为货币供给的另一重要来源。在国际收支双顺差仍将维持一段时间的情况下,央行仍将被迫对冲很多的流动性,这便造成了央行被动的货币投放。随着整个金融体系中外汇占款大幅增加和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货币调控难度加大,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因此,中国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国际收支长期的双顺差都需要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战略上的改革。

二、中美贸易摩擦增加了人民币汇率进一步调整的压力

2010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中美贸易摩擦的升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币汇率进一步调整的压力。

(一)美国对人民币汇率问题不断施加压力

自2002年起,美国为促使人民币汇率进行调整,不断地向中国施加压力。2002年10月,美国摩根士丹利公司首席经济师斯蒂芬·罗奇发表了一份题为《中国因素》的报告,该报告称中国正在通过商品出口将自身通货紧缩转向全球。这份报告首次提到了人民币升值问题,成为国际上“中国输出通货紧缩论”和“人民币升值论”的源头。自此,美国关于人民币升值的言论便不断出现。

2003年6月,美国财政部长约翰·斯诺(John Snow)和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先后公开发表谈话,希望人民币选择更具弹性的汇率制度,认为盯住汇率制度最终会损害到中国经济。随后美国的商务部长、劳动部长也发表了类似的观点。美国的一些利益集团也不断地发表各种言论,美国最大的工商业集团美国制造商协会牵头、80多家机构联合组成的“健全美元联盟”召集会议,对政府和国会施加压力。6月25日,美国纺织生产商协会(ATMD)向美国参议院小企业委员会听证会提交了题为《外币的人为操纵对美国纺织业的影响》的证词,声称“中国将其货币贬值40%,然后其他亚洲竞争对手的货币也贬值40%,最终导致美国制造业经历了美国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对美国纺织业而言,亚洲货币贬值的效应不亚于一次“浩劫”。2004年是美国的大选年,一些试图在大选中获胜的民主党候选人和一些利益集团又再次提到了人民币汇率问题,对政府施加压力,要求政府采取强硬态度来迫使人民币升值。2004年9月底,中国第一次参加了西方七国财长会议,美国财政部长斯诺再次要求人民币升值。2005年7月,我国启动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不再盯住美元,并对美元升值2.1%,使美国国内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暂缓。2006年以来,美国积极利用国际机构和多边场合来增加对中国的压力。例如,催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监督新兴市场国家的汇率制度;推动七国财长会议点名要求中国增加汇率灵活性。在各方面的压力下,中国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继续改革的措施,人民币汇率对市场反应更加明显,贸易加权汇率比2005年同期上升10%。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经济陷入了巨大的衰退之中,美国方面为促使人民币汇率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向中国施加了更大的压力。在2009年9月20日的纽约二十国峰会上,奥巴马明确表示要求人民币升值,并得到了各国的响应。进入2010年,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论调一直在升温。2010年3月,美国经济学家、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在一篇题为《拿下中国》(Take on China)的文章中声称,鉴于中国通过低估人民币汇率维持贸易顺差,美国应把中国列为“货币操纵国”,进而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附加关税,最终迫使人民币升值。2010年6月16日,美国众议院筹款委员会主席莱文表示,如果中国没有很快令人民币升值,则国会将通过立法迫使其调整人民币汇率。

可以说,来自美国的压力是中国进行人民币汇率调整的一个很重要的外部因素。

(二)美国施压促使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通过前面对中美贸易摩擦情况的分析,可以得出美国迫使人民币升值的若干原因。

1.美国在中美贸易中的持续逆差。近些年来,美国在中美贸易中的逆差差额不断扩大,从2004年的803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1434亿美元,在六年的时间里增加了将近一倍,这是美国所无法忍受的,而美国认为人民币汇率被低估是造成中美贸易失衡的“罪魁祸首”,因此,美国不断地向中国施加压力,迫使人民币升值。

2.人民币被低估,输出通货紧缩。美国很多政客认为,美国经济之所以陷入困境,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他们认为,中国的许多产品生产能力过剩,因此,可以以较低的价格向美国出售产品,这一方面打压了美国商品市场的价格,造成美国商品价格偏低,受到通货紧缩的威胁;另一方面,中国廉价的商品供给,给美国的就业市场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因此,美国希望通过促进人民币升值的方式来阻碍中国商品大量进入美国。

3.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近些年来,美国频繁地利用反倾销、反补贴、技术性贸易壁垒等贸易保护措施来制造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美国企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对中国施加压力,迫使人民币升值。

4.扼制中国经济的发展。1984年,美国对日本出现了巨额的贸易逆差。1985年9月,美国联合法国、英国和联邦德国签订了《广场协议》,协议中规定日元升值以挽回被过分高估的美元,而日元的升值导致本国的出口导向型企业遭受了严重的打击,紧接着美国又迫使日本政府降低利率刺激消费,这些措施导致大量的投机资金涌入楼市和股市,形成了1990年日本著名的“泡沫经济”。美国迫使日元升值的根本目的在于打压日本的经济发展。因此,美国想故技重施,借人民币升值来改善中美贸易差额,扼制中国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