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孕育健康宝宝一本通
10726600000052

第52章 新生儿脐部病症

1.新生儿脐疝

(1)原因:新生儿脐疝是一种常见病。由于脐带脱落,新生儿的脐部瘢痕非常的薄弱,并且新生儿的两侧腹直肌前后鞘在脐部尚未合拢,留有缺损,这就为脐疝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脐疝实际上是新生儿的肠管从脐部凸出至皮下,形成球形或半球形软囊,易于压回。一般情况下,新生儿安静卧位,突出的肠管返回腹腔,软囊消失。但是,当腹腔内压力增高时,如咳嗽、腹泻、哭闹等,均能促使软囊出现。此时如果用手轻轻一压,软囊就能压回去,同时还可听到声响。

患儿一般没有症状,个别可因局部膨胀而有不适感,很少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

(2)处理方法:新生儿脐疝一般不需要做特殊处理,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腹肌不断得发育,疝孔逐渐缩小,最后闭合,脐疝就会消失,所以绝大多数脐疝在2岁内就能自愈。但是,在此期间要特别注意脐部的护理,如讲究卫生,内衣柔软等。

如果超过2岁了,脐疝仍然存在,可以考虑采用保守治疗,如使用束带胶布或硬币压紧疝环的方法,同时注意仔细观察脐部有无皮炎,因为此法容易刺激皮肤。若是年龄在4岁以上应考虑手术切除。

2.新生儿要警惕病从脐入

刚出生的新生儿脐带还没有脱落,脐带内的血管没有完全闭死,是一个很大的创面,并且给病菌侵入机体提供了重要途径,甚至能通过脐血管的断口处进入血液循环,加之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缺乏,从而引起新生儿破伤风、败血症、脐炎等疾病。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差,败血症患儿容易合并化脓性脑膜炎,病势凶险,死亡率高,幸存者也常有后遗症,如失明、失聪、癫疒间或痴呆等。所以,父母一定要细心护理新生儿的脐部,警惕病菌的入侵。

在脐带未脱落前要注意保持脐部的清洁与干燥,避免弄湿脐部。若脐部潮湿或有分泌物时,每天可用75%酒精消毒,擦时从脐根部中心呈螺旋形向四周擦拭,不可来回乱擦,以免把周围皮肤上的细菌带入脐根部。在脐带脱落后,如果局部有潮湿或米汤样液体渗出,可用75%酒精擦净或先用2%碘酒擦,再用75%酒精涂净,不要用甲紫涂擦脐部以免影响观察脐部感染情况。若发现脐根有肉芽、脓性分泌物、红肿及有臭味,需及时到医院诊治,以防病情恶化。

3.细辨新生儿脐部的分泌物

新生儿出生时要剪断脐带,然后结扎,创面血管尚未闭合需要细心护理。如果新生儿肚脐出现分泌物,会给细菌繁殖提供条件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父母应了解导致新生儿肚脐出现分泌物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1)脐茸:这是脐部黏膜的残留物,是肚脐流水最常见的原因。脐茸的外观很像一块粉红肉,位于肚脐中央,分泌物较多,甚至还会有少量血性分泌物。这时候,需要去医院治疗,一般用硝酸银烧灼,或搔刮局部,或电灼,但如果灼疗无效则要手术切除。

(2)脐肉芽肿:断脐后的创面受到异物刺激而形成的息肉样小肉芽肿,表现为脐部有樱桃红色肿物,似米粒至黄豆大小的组织,有脓、血性分泌物。父母也要及时带新生儿到医院诊治。

(3)脐湿疹:肚脐内或周围常有小的红丘疹或皮肤糜烂,分泌物时多时少,有瘙痒感。一般可先用呋喃西林溶液清洗,然后用1%~4%硼酸液外洗,擦干后,涂擦氧化锌油,疗效显著。

(4)脐出血:脐带脱落后,新生儿若用力咳嗽、哭闹导致腹内压升高,脐带血管会有少许开放,出现少量渗血。这主要是因为断脐后脐带内的血管仅为功能上的关闭,从解剖上讲仍未关闭,是一个潜在的通道。一旦腹压升高,脐部就会有少量出血。父母可以先用75%酒精轻轻地擦去脐部的血,再用消毒纱布包扎。

(5)脐炎:断脐后的脐带残端一旦被污染了,或长时间的潮湿,细菌就可以在此生长繁殖,从而引起脐炎。表现为创面发红,有白色脓性分泌物,脐周皮肤红肿。由于细菌可能通过解剖上尚未闭合的潜在通道脐血管进入血液循环,导致败血症等严重后果,因此,父母应立即带新生儿去医院进行治疗。

(6)脐尿管瘘:如果脐部长时间有少量液体漏出,脐周伴有湿疹样改变,就要考虑是否存在脐尿管瘘。这条瘘管下接膀胱,上端开口在肚脐,膀胱胀满后,尿就通过此管从脐流出,故流出的液体实际上是尿,有时可嗅到尿味。经过检查一旦确诊,手术切除瘘管是惟一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