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大国崛起与国家安全战略选择
10726500000043

第43章 亚洲象能否成为亚洲虎?——印度国家安全战略之走向

印度历史发展到世纪之交的时候发生了重大的转折。自瓦杰帕伊上台执政以来,印度政府开始推行“印度大放光芒”行动,提出了“印度世纪”的战略构想,即印度要在2010年成为世界核大国、信息技术大国和牛物技术大国;到2015年成为世界军事强国;争取到2020年成为世界经济四强之一。近几年,印度借经济改革的春风,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2007年,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2000亿美元,经济总量超过加拿大、韩国、澳大利亚、西班牙、墨西哥等国,仅次于美、日、德、中、英、法、意,跃居世界第八位。预计2008年,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超过1.35万亿元,到2010年,将超过1.7万亿美元。与此同时,印度的全方位平衡外交成果显著,印度同世界各地区组织、大国集团和各大国均保持着良好的双边关系和多边关系。特别是近几年,在世界上掀起了一股“印度热”,印度已经成为国际外交舞台上“重要国家”。伴随着各方面取得的长足进步,新德里的执政精英们已不满足“南亚大国”这个称谓,圆“世界大国梦”的心情愈发迫切,其信心之足、动作之大、范围之广,无时不在向世界表明:印度正在全方位加快实现自己的大国梦想。从目前情况来看,印度能否从一个庞大却迟缓的“印度象”变为雄心勃勃、行动敏捷的“亚洲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下三大目标能否实现:经济上持续高速发展,政治上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军事上成为世界军事大国。

一、“入常”战略:做政治大国

尼赫鲁曾经说过,“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他还说,“当今世界上只有美、苏、中三国雄视全球,虽然还有许多文明发达的国家存在,但当你放眼未来,则世界上第4个大国非印度莫属”。显然,印度“大国梦”的终极目标是成为多极世界中的一极,而能否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则是印度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标志。印度认为,安理会是联合国的核心权力机构,成为常任理事国,拥有一票否决权,不仅可以帮助印度挫败任何可能对克什米尔的干预,更重要的是印度的“大国”地位获得正式承认,可以获得对全球重大事务的发言权——成为大国特权的外在象征和龙袍袈裟。

印度争当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梦想由来已久。早在独立之前,印度就参加了旧金山制宪会议,成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当时,由于联合国在战后维持世界秩序、制止战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以尼赫鲁为代表的印度领导人对联合国满怀崇敬,并寄予厚望。1948年11日,尼赫鲁在联合国大会上说,“任何人都用不着害怕会有哪个国家或国家集团会胡来蛮干,联合国将制止任何可怕的事情或任何伤害。”他进而又指出:“即使联合国不曾有过精彩的表现,但对全世界来说,联合国成立这一简单的事实就有着非凡的意义。”正因为如此,在第一次印巴战争占得先机的情况下尼赫鲁仍主动将克什米尔问题提交联合国解决。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印度在联合国事务中主要通过扮演道义领导者的角色来寻求扩大在联合国中的影响。例如,通过在朝鲜战争、印度支那战争和刚果危机中扮演国际调停角色,印度成功地在联合国确立了远远超越自身实力所能支撑的大国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然而,联合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通过了一系列不利于印度的决议,在印度收复果阿问题上试图通过决议谴责印度,从而使印度认识到“超级大国和他们的盟国控制着联合国”,印度对联合国的态度开始发生转变。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国内矛盾重重、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与巴基斯坦冲突不断,印度不仅无力统合南亚国家,而目无法充分投身于国际活动和联合国事务。

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给印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使其有望成为世界多极格局中的一极。1992年,印度在联合国安理会上首度正式提出了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要求。1996年,印度虽然在与日本竞选联合国非常任理事国时告负,但印度争常的努力却始终没有放弃。进入21世纪,印度经济和军事实力得到大幅提高,核试验风险烟消云散,这无疑进一步激励了印度要成为世界政治大国的雄心。“9·11”事件后,美国的单边行动不断挑战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联合国的改革势在必行,这使印度迎来了难得的“入常”机遇。

在这种背景下,印度大力实施“人常”战略。2001年11月1日,印度常驻联合国代表夏尔马在联合国大会上再次表达了“入常”诉求,并指出鉴于印度各方面的表现,印度完全有资格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2003年9月15日,印度前外长辛哈发出呼吁:“印度认为,考虑到我们的面积、我们的重要性、我们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印度应当获得安理会的一个席位,一个永久席位。”2005年,在第60届联大召开前夕,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对联合国进行首次访问,为印度“入常”开展游说活动,以争取五大常任理事国的支持。

安理会是联合国的决策机构。增加常任理事国,不是简单的数量变化,而是权力结构的变化,是权力的再分配。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过程是一场争夺大国地位的斗争,直接涉及大国权力、大国利益和大国关系的发展方向。如果安理会改革能够实现,那么中美俄英法五大常任理事国的权力与责任必然受到分割和限制。因此,五个常任理事国的态度以及印度与“五常”之间的关系互动,对印度能否顺利“入常”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其中美国的态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印度与美国,作为所谓民主国家,在许多国际问题上拥有共同语言,双边关系在互有所需的利益基础之上日益走近。但美国对印度的“常任”请求缺乏热情,未明确表态。首先,美国出于战略上的考虑,一改往年在安理会改革问题上的积极态度,转而趋于暖昧,表态相当谨慎。伊拉克战争后,美国认为联合国及其安理会不能解决后冷战时代的威胁,已没有能力对美国及其盟友面临的主要威胁做出决定。安理会的扩大将强化联合国作用,掣肘美国的单极霸权,所以布什政府并不欢迎安理会的扩大,对联合国改革的期望值也不高。其次,美国对印度具有较深的疑虑。伊战期间,印度采取高度务实的既不支持也不公开批评美国的“中间路线”,伊战后又拒绝向伊拉克派兵。尽管美国多次表示这不会影响印美关系,但美对印度“派兵应有联合国明确授权”的提法非常不满。美国认为,具有独立外交传统的印度同法国非常相像,对美政策抱不信任态度,而且自相矛盾,有时甚至极具破坏力。因此,美国认为印度对安理会席位的追求很值得怀疑,并不情愿让印度加入这个“大国俱乐部”。尽管俄、英、法三国公开表示支持印度人常,但美国始终未公开表态。英、法支持印度的举动就像一张“空头支票”。况且,英、法对德、印、日和巴西的诉求都表不支持,这种毫无区别的表态多少令人怀疑其支持的可靠性。

在这种情况下,印度认识到要顺利入常,首先必须寻得美国的支持。为此,2004年辛格政府上台后便展开了对美的外交攻坚战,并很快收到明显的效果。2005年3月,上任伊始的美国国务卿赖斯将其亚洲之行第一站选在了印度。赖斯在新德里公开表示,美国要“扶助印度成为21世纪的世界大国”。同年6月24日,主管政治事务的美国副国务卿伯恩斯访问印度时再次明确表示,在要求加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国家中,印度是个理想的候选国。伯恩斯的表态,表明美国在“暗示”支持印度“入常”。7月,辛格总理访美,印美宣布将“全面加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时美国还做出了帮助印度“成为21世纪世界强国”的私下承诺,通过两国核合作协议,变相承认了印度核大国地位,印美战略合作关系的稳步推进基本上扫清了印度“入常”道路上的最大障碍。在印美关系带动下,印度继续深化与欧、俄、日等的关系,各国都希望与印度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当然,印度成为常任理事国的自身劣势是不言而喻的。首先,印度的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还不够强大,与其所追求的世界地位不相匹配,没有实力,要想成为常任理事国将困难重重。其次,印度的国际贡献不足。印度尽管一直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活动,但因其本身实力,对国际社会的贡献相对不突出,远远落后于日本与德国这些竞争对手。再次,印度的“入常”诉求将难以回避与德日巴(西)之间的竞争。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远远强于印度,他们早就提出成为常任理事国的愿望并为此进行了多年的努力。因此,印度“入常”之路虽不无希望,但非坦途。

二、强军战略:做军事大国

长期以来,印度一直将军事力量视为其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主要支柱,走的是“从军事大国到政治大国”的道路。印度认为,“军事力量是构成综合力的重要因素,是外交上的一张王牌”,“只有军事实力支持的外交政策才能取得成效”。从印度独立后的实践看,在实施安全战略的过程中,当外交手段难以发挥作用时,它会毫不犹豫地使用军事手段。半个多世纪以来,印度与周边国家进行过四次战争,并数次派兵前往周边小国执行“维和”、“平暴”等任务,均是为了实现其各个阶段国家安全战略目标。

印度对军事力量在国家安全战略巾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独立初期,尼赫鲁政府认为,增加国防开支不但会妨碍经济增长,而且还不利于文官统治制度。尼赫鲁甚至表示,印度“不需要国防计划,我们的政策是非暴力。我们看不到任何军事威胁……警察就足以满足我们的安全需要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尼赫鲁政府采取先经济后国防的政策,军费被列为国家预算中“非计划”部分,国防预算的规模“主要是以赶上巴基斯坦获得的军事援助为依据”。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成为印度国防政策和军事力量发展的分水岭。中印边境战争失败后,印度人的国防观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普遍认为,“没有国防,经济发展便等于零”,“加强国防是发展经济必不可少的前提”。从此,“实力至上”原则成为印度国防政策的核心思想,印度开始走上大规模扩军备战的道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印度已成为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主要军事强国。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印度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印度军队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2004年,辛格新政府上台后,大幅提高国防预算,增幅达27.7%。2005年1 O月,辛格在三军高级指挥官联席会议上表示,军事现代化是印度的优先发展领域,印度政府将为军队提供必要的资金和装备。印度总统卡拉姆多次指出:“弱小并不令人尊重,因此,印度在军事上必须强大。”以上种种迹象表明,印度“以军强国”的战略正在加强。“印度目前的目标是成为一个能与中国、法国和英国的力量相抗衡的地区军事强国。”“从长远看,印度必须与中国、美国和俄罗斯相抗衡。虽然从技术上说,如今印度军队可能比不上这三国中的任何一个,但印度的目标是在10~15年内扭转局面”。

印度不仅在总体目标上雄心勃勃,而且在实际操作中也狠下功夫。从近年来的情况来看,印度主要采取两条脚走路的方式,即通过“核常并举”的措施,逐步推进军事现代化。

首先,加大国防投入。1995~2006年,印度的军费开支连续十年增幅超过10%。印度军费增长幅度之大,在世界范围内都数前列。在2000~2001年度之前,印度的国防开支基本保持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下;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增长,印度计划在未来20年内继续大幅度增加国防开支,使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以上。其中2001~2010年国防开支将平均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2%,平均增长率为19·1%;2010~2020年,国防开支将平均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平均增长率为14%。

其次,加快军队转型的步伐。印度计划调整陆海空三军的发展重点。相当长一段时间,印度侧重于陆军建设,目前已将建设重点放在了海军和空军上。根据2004年4月印度出台的“海军军事学说”,海军的目标是由近海防御型海军向“三维”型蓝水海军转型,争取在2012~2015年发展成一支拥有2~3个航母战斗群的远洋舰队。空军向航空航天部队转型。计划成立以空军为主的航空航天司令部,统一管理印度全国空间资源,提升印军太空作战能力。陆军则计划向战略打击部队转型,重点发展立体进攻、远程打击和快速反应能力。

第三,加快武器装备更新换代的步伐。实现军队常规武器的现代化,加快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是印度军队升级转型的一项重要内容。2004年,印度决定到2015年以前进口价值266亿美元的军事装备,“以保持军队的战备能力”。近几年,印度先后从俄、美、以、法、英等国家购买或正在洽谈购买一系列尖端武器装备,如从以色列购买“费尔康”预警机,从英国购买“隼”式高级喷气教练机,从法国购买“鲉鱼”级潜艇,从美国计划购买F一16或F/A一18战斗机。与此同时,为开拓军备研发和生产的新途径,争取实现自行研制为主、国外引进为辅的武器装备发展目标。印度利用在信息技术领域的优势,积极同发达国家建立研制新型武器系统的合作关系,以期尽快将科技力量转变为现实的军事力量。

第四,开展对外军事合作,显示军事存在。在印度的发展道路中,不断显示军事力量以提高国际地位,是印度大国战略中的重要发展环节。近几年,印度先后与美、俄、法、日、澳、韩、菲、新、马、越、印尼等国家进行海上和陆上联合军事演习。印度在和平时期频繁进行联合军演,旨在提高军队的实战能力,特别是与友军并肩作战的协调能力,更重要的在于向世界显示印度不断壮大的军事力量和强劲的发展势头。

加强核力量建设是印度争做世界军事大国的另一个重点层面。印度发展核武器的主要考虑就是取得国际承认的大国地位。近年来,印度在加快核地位“合法化”的同时,紧锣密鼓地建立陆海空“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以形成可靠的核威慑。其主要措施:一是成立核战略部队司令部,完善核力量指挥体制。二是加快发展战略导弹。印度已试射射程3500公里的“烈火”Ⅲ型弹道导弹,正在研制射程5000公里的“太阳神”洲际弹道导弹。三是引进先进的远程核轰炸机和核潜艇等,提高海上和空中核打击能力。四是与美国合作研制战略导弹防御系统,并从以色列和俄罗斯分别购买反导系统和防空武器系统,以提高防核袭击和生存能力。目前,印度已拥有基本完备的核武器系统,具备了初步的威慑能力。

印度实施宏大的“强军战略”,也面临着一些难以逾越的障碍。首先,综合实力不济。虽然近年来印度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但仍然受到经济基础差、贫困人口基数大、基础设施严重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失业问题严重等问题的困扰。钱袋子不够鼓,自然牵制其扩充军备的手脚。印度的军事科技力量也不过硬。虽然拥有航母,但迄今为止,大都是买比较破旧便宜的二手航母,自己在制造先进武器方面的能力非常有限。印度军备严重依赖外国进口,一方面造成各种装备之间互不兼容,成为高价买进的“废品”;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安全方面的隐患。因而,在这个问题得到很好解决之前,印度远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大国。

其次,印度的地缘特点可由优势转化为劣势。当今印度在军事方面所获得的大国重视,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其特殊的地缘地位。印度半岛南望印度洋,与动荡的西亚、中东相邻。印度在稳定地区局势、协助美国等大国牵制战略对手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具备了一颗重要的“战略棋子”所需的基本要素。不过,“战略棋子”往往掌握在别人的手中。随着印度军事实力的增长,其称雄印度洋的战略目标将同美国的全球军事战略发生矛盾与冲突,必然会面临来自美国的猜忌和阻碍。

三、能源战略:做经济大国

21世纪以来,印度进入经济起飞阶段,对能源需求急剧增长。以石油为例,2004年印度原油总需求量为1.17亿吨,其中70%为进口。据国际能源机构估算,如果印度经济以7%~8%的速度增长,能源需求增长需保持在5%左右;按照目前的趋势,印度的石油需求在15年内将翻一番,达到2.5亿吨,成为美、中、日之后的世界第四大能源消费国。但印国内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仅能满足其需要的30%,绝大部分能源都需进口。据估计,未来15年至20年间,印度能源的自给率还将下降至15%左右。

能源短缺对印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据印度官方统计,由于国际油价上涨,2005~2006年度印度国民经济少增长1个百分点。可见,能源安全已成为印度经济安全的隐患,能源问题是其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在这种情况下,2005年,印度总统卡拉姆在国庆节上发表题为《能源独立》的演讲,明确提出能源独立是国家的第一要务,并宣布印度将制订全新的能源政策,以保障在2030年前实现能源独立。

油气管道是印度能源供应稳定的重要保证。目前,印度已制定了三线能源战略布局。西线是伊朗一巴基斯坦一印度天然气管道。该项目预计总投资41.6亿美元,将修建一条全长2775公里的天然气输送管道,初步计划是从伊朗的南部油田经陆路穿过巴基斯坦,最终到达印度首都新德里。这条管道已经筹划了10多年,但一直因印巴关系紧张而长期搁置。2005年2月9日,印度政府重新审批通过了这一方案,并在随后举行的亚洲能源会议上与伊巴两国达成了合作意向。按照协议,伊朗将每年向印度供应500万吨液化天然气。从西线来看,印度主要面临两大风险:一是印巴长期处于严重对峙状态。为了保证伊朗一印度天然气管道的实施,印度努力改善同巴基斯坦的关系。为防止巴基斯坦在印巴关系紧张时“关闭管道阀门”,印度极力拉中国参与该管道。2006年3月23日,中印两国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进行经贸合作论坛,印度石油部长艾亚尔正式向中国政府发出加入管道的邀请。“如果伊朗一印度天然气管道能够通过北部和缅甸进人中国,印度天然气的供应中断意味着中国天然气供应的中断,就会对巴基斯坦起到牵制作用。”此外,印度还可向中国收取巨额的管道过境费,并可用这笔费用支付巴基斯坦的过境费。

东线是缅甸一孟加拉国一印度天然气管道。2005年2月,三国石油部长举行会议,就修建缅印天然气管道项目达成共识,孟加拉国政府原则同意该管道通过其领土。这条管道全长根据不同方案在600公里到1200公里之间,造价约20亿美元,有望在5年内全线开通。从东线来看,由于孟加拉国一直抱怨印度作为恒河的“上游国家”在水资源的利用上十分自私,印度担心孟加拉国会利用能源管道采取报复措施。为此,印度在境内划出两条陆地走廊,为孟加拉国从尼泊尔和不丹进口电力和其他商品提供方便,并承诺给孟加拉国每年提供1亿美元左右的过境费用,准备在水资源问题上做出更大的让步以换取孟加拉国支持其跨国天然气管道建设计划。为了保险起见,印度还考虑了一条替代线路,将管道绕过孟加拉国,经印度东北部进入印度内地。

北线是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天然气管道。2003年4月,印度正式参与该管道项目的投资谈判,初步计划在土库曼斯坦经阿富汗到巴基斯坦管线的基础上再增加640公里,使其能进一步延伸到新德里。该管线预计投资25亿美元,总长1900公里。但由于该管线将通过局势动荡的阿富汗、高海拔的克什米尔和巴基斯坦领土,其安全系数大为降低。印度设计的替代线路是从中亚经中国新疆至印度。此外,印度还努力加强在中亚国家尤其是阿富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存在,不断扩大影响,为实现北线管道构想做出必要的战略准备。

印度人素来以善于利用外交手腕达到目的而自豪。为了保持经济高速增长所需的能源,近年来,印度在双边和多边关系中突出以能源合作为特色的“能源外交”,通过外交运筹谋求和维护其国家能源安全。2005年3月初,印度首次邀请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访问印度,这是印度有史以来第一次邀请中美洲国家元首访印,其目的是拉近与这个中美洲石油大国的关系,解决印度在该国的石油开采、生产和进口的优先权。其实,无论是委内瑞拉还是整个拉丁美洲传统上并不是印度的外交重点。在历史上,印度很少邀请拉丁美洲的领导人来访,印度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也很少光顾除美国和加拿大以外的西半球国家。然而,为了石油,印度必须把能源战略扩展到中东大油田以外的区域,因此,查韦斯在印度受到了超出寻常的欢迎。这充分说明能源外交正成为其总体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凡是印度认为有可能成为其能源供应者或者能源通道的国家,不论这些国家过去与印度关系如何,不论这些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名声好坏,印度都尽全力与之发展关系。

印度的能源外交触角已经深入到全球,除了一些中东产油国以外,与印度交往的一些产油国恰恰是美国“厌恶”的国家,有美国最反感并要将其置于死地的伊朗,有最不听美国话的委内瑞拉,有美国认为“造成人道主义灾难”的苏丹,还有美国认定是“失败国家”和人权记录最差的缅甸。另外,印度在俄罗斯、中亚、中东国家推进能源工程项目招标、购买油田股份和开采权,也引起美国的警惕。最让美国不能接受的是印度与伊朗的关系日益亲密。美国担心,如果伊朗一巴基斯坦一印度天然气管道开通,美国孤立伊朗的政策将会受到严重损害,对伊制裁也会大打折扣。为了封杀伊朗管道,美国除了外交施压外,还以帮助印度修建核电厂以缓解印度能源短缺为诱饵,试图离间印度与伊朗的天然气合作。然而,对于印度来说,割舍与伊朗的关系无疑就是在割舍其未来的能源生命线。伊朗天然气储量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俄罗斯。预计管道建成后,伊朗每天将向印度输送6000万立方米天然气。如果这条天然气管道能够得以修建,无疑将会从经济上把印巴绑在一起,加速两国间更多问题的解决。因此,印度决心尽快建设伊朗天然气管线。从目前国际战略格局来看,美国对印度的需求和战略倚重显然是主要方面,而与印度的潜在竞争和不满不占主导地位。因此,美国尽管对印度能源战略颇有微词,但目前还需在更广泛的领域里拉住印度,做出重视印度和理解印度的姿态,不会影响美印关系的上升势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印采取“容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