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家庭医生知识手册
10723600000052

第52章 布鲁氏菌病

七情

所谓“七情”,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变化的总称。把精神因素作为疾病的主要因子之一,是祖国医学病因学说的独特部分。中医认为人类精神活动和疾病的发生有很密切的关系。人和周围事物,或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中,难免有情绪的变化,遇到高兴的事,就会欢喜;遇到不如意的事,就会抑郁,这些情绪变化在正常范围以内,对人体影响不致太大,也不会引起什么疾病。要是一下受到的刺激太大,超过了正常限度,或者有长期的、持续不断的刺激,就会影响到人体脏腑的正常生理活动而致病。中医认为这种病是由内生的,所以称之为内伤七情。

喜喜笑在平时是高兴的表现,一般是不会成病的。但是如果高兴太过,喜笑得太剧烈,会使神气消耗太多,损伤心脏的功能。《内经》说“喜笑过度则心气受伤”,就是这个道理。平时我们也有这样的经验,就是在笑得太猛烈的时候,笑完后会觉得一点力气也没有,发生瘫了一样的感觉。在俗话之中也有“乐极生悲”的说法,这都是符合中医理论的。

怒是人在气愤时的一种情绪。中医认为怒气太盛,要伤肝脏。在《内经》中还说到大怒可使人发生昏厥的现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看到有些人在发怒时,可以有面色苍白、四肢发抖,甚至昏倒等情况。即使是一般不厉害的发怒,也会使人不想吃东西。可见怒气对人体是很有影响的内因之一。

忧是一种苦闷担心情绪,常使人意气消沉、闷闷不乐,时间久了,就会使人身体逐渐衰弱。一般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在忧虑或担心某一问题的时候,常常会食不知味,不想吃东西,中医认为这是忧虑损伤脾胃的缘故。

思就是思考或思虑的意思。在正常情况下,思考问题是不会引起什么病变的,可是思虑过度,或经常考虑个人问题,患得患失,就会成病。这种病的症状,一般有头晕、目眩、记忆力减退、多梦失眠、心跳气短等。

悲是一种伤感的情绪。精神痛苦是悲的主要因素。悲哀过度,中医认为心和肺都会受到损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人突然接到其最亲近的人死亡的消息时,会悲痛得昏倒而失去知觉的,俗话也有“悲痛欲绝”的说法,都可以说明悲痛过度会致病的道理。

恐是恐惧不安、心中害怕的意思。是一种精神过分紧张所引起的情绪,古人对它的描写:“恐,如人将捕之”,“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中医认为,恐惧过度,能够伤害心和肾两个脏器。

惊是突然遇到非常的事变,以致精神紧张吃惊,例如突然听到震耳的响声,或遇到危险的事物,都会发生惊骇。惊和恐不同,恐由内生,惊是外来。惊之来,常不能预知,所以会使人受惊以致神气散乱。在临床上由于受惊致病的人的表现,大多怕听到声音,睡觉的时候多做怪梦,而且时时要惊醒极叫。有些小孩受惊过度,会引起晚上发热、神智呆钝等现象,可见惊可以成为发病的重要诱因之一。

饮食不慎

古人在很早就已认识到饮食和疾病的关系,认为饮食不慎,不知节制,都可引起脾胃疾病。脾胃是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脾胃受伤就要影响整个消化机能,甚至间接引起其他疾病,俗话有“病从口入”的说法,也说明饮食与疾病的关系。

房事不节

房事不节是指色欲过度,使人体逐渐虚弱的意思。因为中医认为房事过度会伤肾,而肾是先天的根本,肾亏就会产生头晕、目眩、盗汗、心悸、腰酸、腿软、神疲、乏力和遗精、带下等症,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应有节制。

疲劳过度

劳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主要内容。一般日常的劳动并不会引起疾病,相反,会使气血流畅,促进健康。但是过度的劳动,得不到适当休息,也会引起疾病,主要是损伤人的中气。使人产生少气乏力、懒于言语、声低息微、疲劳嗜眠、食欲减退等症状。中医认为是由于“劳则气耗”、“劳倦伤中”的缘故,所以我们应注意劳逸结合。

此外,还有痰和瘀血,这些病理产物一旦生成,又可成为致病因素,或加重疾病的恶化。

痰的形成

痰主要由于肺、脾、肾等内脏的水液代谢功能失常,不能运化和用布津液,或因邪热郁火煎熬津液而成。由于脾在运化和输布津液的功能中起着主要的作用,故有“脾为生痰之源”的说法。痰的临床特征,可由于痰留在体内不同的部位而有不同的表现:痰留在肺,咳嗽、痰多,如急、慢性支气管炎;痰留在心,即“痰迷心窍”,出现心悸、神昏、癫狂、精神错乱,如精神病;痰留在胃,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痰上蒙头部,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如耳源性眩晕;痰留四肢,四肢麻木、行动不便;痰留经络皮下,如瘰疠(颈淋巴结核)、瘿瘤(甲状腺肿大或腺瘤)、痰核(指淋巴结肿大或皮下结节)。

瘀血是指全身血液运行不畅,局部血液停滞以及体内存在离经之血而言(即血液已离开血管,进入组织的瘀血)。瘀血的临床特征:疼痛固定,肝脾肿大;全身或局部有瘀斑,面色晦带,唇舌青紫,舌有瘀斑,经行腹痛,产后恶露不止,伴腹痛阵作。多见于肝硬化,心绞痛等病。

综上所述,中医关于发病因素的认识总不外内因、外因二类。当然这种分类方法看来还不能像现代医学对病因分类分得那么细致。但是祖国医学提出用这些病因来解释发病机理的年代,是早在2000多年以前,科学仪器还不发达的时候,那时还不可能发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更主要的是祖国医学与现代医学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因而,这种病因学说,对于中医临床诊断治疗,如今还是起着很大的指导作用。今天我们学习它,还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因为它告诉我们人体与自然的关系(外因),精神因素和发病的关系,以及饮食起居和健康的关系(内因)。这些概念都合乎辨证的、整体的观点。我们不但可以用它来诊断治疗疾病,也可作为健康养生的方法。它告诉人们应该随时注意天时变化,并怎样去适应;在情绪方面要保持乐观、愉快;在饮食起居方面要有规律,这样就可预防疾病的发生。古代的养生经验在现代还有着它的积极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我国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可以用四字概括,那就是望、闻、问、切,并且还要把这四诊综合起来,结合八纲分析等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登革热

望诊是医生用视觉来观察病人全身的神气、色泽、形态,使医生在一接触到病人的时候,就有一个初步印象,所以古人对望诊特别重视,把它列为四诊之首。

气色

包括神气和色泽。神气表现了一个人的生命活动能力的情况,如有些病人神气较好,这反映了具有抵抗疾病的能力,预后也就良好;相反,如果病情不太重,但是神气已经萎靡,说明病人抵抗疾病的能力低弱,预后较差。看神气的方法,难以用言词表达,只能在临诊中逐步体会。病人面色鲜艳,但并不自然,很容易感觉到这种鲜艳和整体情况不相称,显然是不健康的。色泽反映着人体内脏腑的情况。青、黄、赤、白、黑五色,相应地配合着肝、脾、心、肺、肾五脏的关系。例如见到青色,说明可能为“肝”病;见到白色,可能为“肺”病。这些还不太重要,颜色的光泽,才是最重要的。例如白颜色应该白得像鹅毛一样有光泽,而不要像盐一样白得干涩;黑颜色应该黑得像漆一样光亮,而不要像泥土一样黯淡,所以滋润而明亮的色泽预后好,而枯槁晦滞的色泽则预后差。

形态

从形状和体态中可以看出很多病情。一般来说,肥胖的人因形体过大而阳气不易周布,可能因痰湿阻滞而致中风;消瘦的人因形体不足,阴血过少,容易引起阴阳不平衡而致虚火亢盛。夏天如见病人穿很多衣服,说明病属寒性;而冬天穿衣很少或常要掀被,说明病属热性,这对诊断疾病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面目

从面部的表情,可以看出病人是处于忧虑或悲伤中,还是开朗而无所顾虑中,这些反映着精神状态的表情,可以使医生预先判知是否有内因掺杂在病情中,这对用药有很大关系。观察目睛的变化,例如眼目有红丝属热,而眼目清净就可能属寒,眼目干燥可能有燥热,眼目发黄有湿热,则是全身发黄的预兆。鼻塞而流浊涕说明是外感风热,但鼻塞流清涕则属外感风寒,这是从涕的清浊上分寒热。初病的人鼻孔煽张多是肺里有实热壅塞;同样情况见于久病的人,就有可能是肺虚,而近于危殆的情况。口红肿而干燥是极热,唇呈过分的鲜红色,却说明是阴虚火旺的现象,这可分出虚与实的不同。口唇斜是中风,口闭而不能出声是痉病。

舌和苔

望舌苔是望诊中的重点。不能单看舌苔,同时还要观察舌的质地。舌是指舌的本体,它反映了人的正气,也就是五脏的虚实;而苔只是指舌面的苔垢,它反映了六淫外感的深浅。舌之有苔,好像大地上生长青草,人的脾胃犹如大地,供应养料给青草,故正常人都有一层微薄而湿润的舌苔。如果邪气侵入了人体,舌苔的长厚就像草根得到秽浊而生长。如果正气虚弱,反映在舌质上,会见到舌面光滑如镜,而没有舌苔,因为脾胃既缺乏生发之气,又没有足够的养料,当然干枯剥落,好像不毛之地一样了。舌苔所以能够反映出内在脏腑的变化,是因为它通过“胃气”和内脏发生密切的关系,古人说,“五脏皆禀气于胃”,所以借舌和苔的变化,可观察到内脏的寒热虚实。

正常的舌质应该是红色深浅适中而润泽的。

淡红或近乎淡白色表示气血均虚,若舌面干而色又不荣泽,则是胃中津气两伤,不能上润于舌。

舌色鲜红属热,在温病为热甚,在虚劳则为阴虚火旺;舌尖独红,为心火上炎;舌边色红,为肝胆有热;舌心干红,为胃阴已伤;若光红桑嫩无津液,称为镜面舌,是津液耗竭之象。总之,红舌多表明为阴虚有热,常伴有舌体瘦瘪,舌面大都无苔,舌面上常可见到裂纹,有纵裂、横裂、井纹裂,叶脉裂等。裂纹大体表示过去曾有津液耗损。

绛为深红色,绛舌多是邪已入营分,如初传营分时,还兼有黄白苔,为气分之邪未尽;若舌绛而光亮如镜面,是胃阴已被灼干,再进而舌绛不鲜,不枯而瘘,则肾阴亦干涸。

舌紫而肿大,多为酒毒冲心;紫舌不匀而色暗晦,或有紫色瘀斑瘀条,或有舌下静脉充盈曲张均为瘀血蓄积;舌色青紫滑润,是腹中肝肾阴证。

若光蓝无苔,不论何脉,皆属气血极亏,病已危险;在湿痰、痰饮症中,亦有苦满滑腻,中见蓝色的,为饮邪化热的现象。

正常的舌苔多为薄白,苔根可略腻。

白苔多属表证,若薄白而滑,为外感风寒;若白苔很厚而滑腻,说明胃中素来有寒,以致痰湿不能运化去除;若苔白如积粉,为温疫秽浊甚重。

正常人吸烟多亦可见黄苔。若系外感病则黄苔属里证;黄苔尚润,说明热还未深,还没有消耗津液;若苔黄而干,说明邪热已深,并且消耗津液,须根据病人体质用下法以保津液。

黑苔,常风为伤寒或温热病日久,热邪传里化火,热极耗阴,以致舌苔由白转黄,由黄转黑,热甚者甚至芒刺干焦而裂;若舌黑而润滑少苔,唇不燥,则为阳虚而阴寒盛;若舌黑以阳虚之光亮少苔,却又似热症之干燥无津但无裂,属肾水粘涸。黑苔轻者即为灰苔。

舌苔的有根无根,常说明病的轻重久暂。有根的苔,薄的必均匀铺开,紧贴舌面,厚的必四周有薄苔,有这种苔的病人,一般病还在早期,而且程度还浅。无根的苔,是厚苔一片,四周没有薄苔,像剪纸一样贴在舌面,或者像粘在上面的一块,不是舌上所生似的。这种苔多半表示久病,初病时虽有胃气而生苔,久病以后,胃气已经耗竭,不能继续生新苔,只剩旧苔浮在舌面。

看舌苔要注意的是,灯光下看到的黄苔,实际上常为白色;看苔以前吃过酸食、橄榄、橘子、枇杷之类有色食物,或有色药片,都会使舌苔失去本色,表现变色。舌的形态也很重要,舌体胖大肿胀或有齿迹,是气虚或水湿重的现象;舌薄而瘦,或由血衰,或因内热消耗。舌应柔和而软,表示体内气液充沛;强硬的舌是脉络因病不能养舌,或者有风痰阻滞了经络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