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家庭医生知识手册
10723600000047

第47章 阴阳

阴阳是一切事物都具有的对立面的两个名词,是用以说明每一事物都有阴阳相对的矛盾性,而且说明一切事物都是在矛盾中发展变化的。所以《素问》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自然界对立统一的根本法则),万物之纲纪(一切事物只能遵循这个法则,不能违背它),变化之父母(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依据这个法则发生的),生杀之本始(一切生成毁灭都由这个法则起始的),神明之府也(这就是自然界一切奥妙的所在)。治病必求于本(人是自然界生物之一,治病必须寻求这个根本法则)。”

在中医的概念中,人体是由阴阳所代表的两性物质产生和形成的。所以《素问》说:“生之本,本于阴阳。”又说:“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又认为人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必须经常保持阴阳相对平衡,才能正常生活。所以《素问》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如果人体的阴阳一时出现不平衡,就必然生病,治病就是为了平衡阴阳。所以《素问》又指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审其阴阳,以别刚柔,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既然人体是阴阳对立面的统一体,那么经常保持阴阳相对平衡,就能祛病延年。

由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并且都是由阴阳所代表的两性物质产生的,因此,人体不仅要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而且还要和自然界的阴阳相适应。所以在《素问》中反复地说,“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法则天地,象似日月”。凡是能这样适应自然条件的,能保持内外环境平衡的,在养生和预防疾病方面,就能达到长寿和健康的目的。

中医的诊断,虽然有六经辨证、营卫气血和三焦的划分,脏腑经络的区别,但是,谈到中医诊断的原则高度,总不离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而八纲之中,阴阳又为其他六纲的总纲。这就是说,尽管疾病证候是千变万化的,但总不外乎阴阳的范畴。因此,不难理解,属于诊断方面的辨证原则,也当以阴阳为总纲领。所以《素问》有“善诊者,察色按脉,告别阴阳”,“审其阴阳,以别刚柔”,“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谨熟阴阳,无与众谋”等等说法,都是说明阴阳是辨证的首要关键。

总的说来,中医诊断,主要是综合症状,反复观察,加以分析归纳,辨别其阴阳偏胜或偏衰。如阳偏胜则属阳症,阴偏胜则属于阴症。此外,还有由于阴衰而导致阳盛,或由阳衰而导致阴盛,或阴阳俱虚的现象,也是辨证上很重要的问题。掌握这些关键性问题,对于辨证施治才有准则,才能做到较有把握的治疗。

中药一般运用的规律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而这些规律,都是在阴阳说的指导下产生的。

以四气来说,则“寒、凉”属阴,“温、热”属阳;以五味来说,则“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在气味之中,又有厚薄之区别,如《素问》说:“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至于升降浮沉,则浮为阳,沉降为阴。应用中药,必须熟悉这些根本规律,才能正确地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