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家庭医生知识手册
10723600000042

第42章 水肿

用物准备

(1)注射盘:内放2%碘酊、70%乙醇、消毒棉签、消毒镊子(浸泡于消毒溶液瓶中)、消毒治疗巾、砂轮、开瓶盖器、弯盘等。

(2)注射器和针头:注射器由乳头、空筒、活塞(包括活塞体、活塞轴、活塞柄)构成。其中乳头部、空筒内壁、活塞体应保持不被污染,不得用手触摸。

针头的结构分为针尖、针梗和针栓3个部分。除针栓外壁以外,其他部分都不得用手触摸,以防污染。

头皮针过去主要用于小儿静脉输液,近年来已普遍用于静脉输液和静脉注射。由于固定牢固,尤其适用于躁动不安的病人。

根据注射途径、药液量与其性质,以及病人个体的情况,选择合适型号的注射器和针头。注射器应完整无裂痕,不漏气;针头要锐利,无锈,无钩;注射器乳头与针头须能紧密衔接。

具体实施细则

(1)在具体实施之前,患者应根据不同部位注射要求,采取适当的体位予以配合。操作者洗净双手,戴上口罩;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对注射部位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常用方法:用2%碘酊棉签以注射点为中心,由内向外呈螺旋形涂擦,直径约5厘米。碘酊干后,用70%乙醇以同样手法脱碘。乙醇干后方可注射。如皮肤表面有明显污垢,需先用肥皂和清水洗净,擦干后再消毒。

(2)仔细检查药物有无变质,如颜色改变,溶液变混浊或出现沉淀。当需要同时注射数种药物时,应查实确无配伍禁忌才可进行配药。

(3)吸取注射用药液。

自安瓿中吸药法:用手指轻轻弹安瓿颈部,使安瓿尖端及颈部的药液流至体部,用乙醇棉签消毒安瓿颈部及砂轮,在安瓿颈划一痕(若安瓿颈部有蓝色标记,则不需痕),用乙醇棉签擦拭消毒痕处,然后在此处折断安瓿。将针头置入安瓿内的药液中,斜面朝下,用手持活塞柄抽动活塞吸药,注意不得用手触及活塞体部。抽毕,将空安瓿套在针头上,以保护针头免受污染,然后放在预先准备好的铺有消毒治疗巾的托盘上,盖好备用。

自密封瓶内吸药法:用启瓶器或小刀除去铝盖的中心部分,以碘酊、乙醇棉签消毒瓶塞顶部及周围,待干。往瓶内注入与所需药液等量的空气,目的是增加瓶内压力,以免形成负压。倒转药瓶,使针头在液面以下吸取药液至所需量,再以食指固定针栓,拔出针头,然后稍抽动活塞,使针头中的药液流入注射器内,用原密封空药瓶或针头保护套保护针头,置于铺有消毒治疗巾的托盘内,盖好备用。

其他剂型的药物抽吸法:如为结晶或粉剂注射剂,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注射用水或专用溶液充分溶解,然后再吸取。如注射粘稠油剂可先加温(药液易受热破坏者除外),如为混悬剂,应先摇匀再吸药。吸取油剂及混悬剂时,应选用稍粗的针头,并将针栓部与注射器乳头衔接拧紧,以防用力推注时,该处松脱致药液外渗。

(4)注射进针时,不可把针梗全部进入皮肤内。因针梗与针栓连接处为相对容易折断部位。一旦出现断针,如保留一段针梗于体外,可用一手固定局部皮肤和肌肉,以防断针移位,并可尽快以无菌血管钳夹紧外露端,以进针相反方向拔出整段针梗。如断端完全埋于皮肤内,则处理较为困难。此期间应保持镇定,同时安慰病入,指导病人配合处理。为避免断针发生,对小儿或躁动患者,注射时应予适当约束。

注射前,应排尽注射器内空气,以防空气进入血管形成气栓。

进针后,注射药液前抽动注射活塞,检查有无回血。静脉注射必须见有回血,方可注入药液;皮下、肌内注射如发现回血,应拨出针头,重新备药及消毒皮肤,再行注射。

同时注射几种药物时,应先注射刺激性较弱的药物,然后再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油剂,针头宜稍长,进针要深。

对一次性使用的注射器和针头,不可随意丢弃,应收集起来送交有关部门处理后再弃置,以防病原微生物污染环境。

注射给药除了要达到5个准确(药物、剂量、方法、时间、病人)的基本要求外,还应观察并记录所施行的护理措施的效果,以及有无发生不良反应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