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人员培训与开发
10719300000009

第9章 6 人员培训与开发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趋势

1.6.1 人员培训与开发的发展历程

培训行业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进入中国,从启蒙阶段发展为行业化、产业化。

20世纪90年代初,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的同时,也带入了培训。

1995年左右,保险公司、传销公司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培训的成长。

1997—1998年,成功学的流行,催生了一批自由讲师和培训公司。

1999—2000年,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迅速发展,形成培训需求市场,各培训力量开始试探性介入。

2001—2003年,市场竞争向人力资本层次升级,培训需求爆炸性成长,引起官方、产业、学习以及各方面媒体的关注。

2003年至今,培训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日益被企业认知,出现各式各样的培训班和培训形式,呈多元化发展。人员培训与开发,从最初的不需要,不被信任,盲目信任上升到理性思考,人们开始重视培训前的需求分析,培训中的监督指导以及培训后的效果评价。

随着我国人才培训的规模日益增大,培训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培训技术体系也日益完善。其主要表现在,培训基础理论体系逐渐形成,培训技术体系日益完善,培训者队伍专业化。

(1)培训基础理论体系逐渐形成。理论是有一定逻辑结构的概念、观点和原理的体系,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的进一步条理化、系统化的思维成果。培训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理论的指导。其理论体系也必然呈现出综合性的特点。改革开放20多年来,大量的培训实践促进了培训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从总体上说,我国现在的培训理论,是在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相关内容综合应用的基础上衍生和发展起来的。培训理论的形成对我国企业的培训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和推进作用。

(2)培训技术体系日趋完善。理论没有技术的支持,就不能应用,也就不能转化为生产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培训工作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即全面恢复——建立正规培训制度——广泛开展培训活动——培训活动社会化。同时,在汲取国外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我国的培训实践活动不断增加,水平不断提高。整个培训过程中,从需求分析、计划制订、课程设计、企业实施、评估和反馈等方面,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和企业需要的培训运作技术系统。在理论与技术的指导和支持下,中国的培训事业逐渐成为一种科学化、专业化的朝阳产业。

(3)培训者队伍专业化。随着我国人才培训的规模不断扩大,培训管理的理论与技术系统的逐步完善,培训管理逐渐成为一类专业化的力量,专业人员队伍也逐渐形成。有些企业开始对培训人员使用专业称号。目前,对于培训专业人员的称谓有多种,如培训经理、培训主管、培训工程师、培训师等。有关专家认为,对独立完成培训任务,负责培训方案设计、人员企业和活动实施的专门人员,给予“培训师”的职称。培训师又分为三级:高级培训师、培训师、助理培训师。

1.6.2 人员培训与开发的发展趋势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中国的企业在面临来自全球激烈的市场竞争挑战的同时,还面临着人才竞争的挑战。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运用,原有的培训管理理念和体系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同时企业组织结构日趋扁平化,企业的边界日趋模糊化,培训管理也相应地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1)新的理念、新技术与新理论的出现促进了培训发展,使培训效率更高

传统的观念认为,培训是一种成本费用,能省就省,并过于形式化。在大工业生产方式下,企业的培训几乎就是单纯的岗前技能培训,并且培训方式简单。

现代的培训则把培训看成一种投资,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培训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无形资产,使培训成为有投入、有收益的一个持续的经济活动过程。新的培训理念把员工的素质也视为培训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软培训(比如企业文化、员工道德素质培训等)”所占比重日益增大,培训不再纯粹是针对技术人员,而更多的是针对中、高层管理人员,并且新理念指导下的培训无论是在内容的安排或过程的实施,还是在方式的选用设计方面都充分体现了与实际相联系这一特征。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培训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和途径,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新的培训方式有软件培训、光盘培训、虚拟现实培训、网络培训、互动视频培训等,并且受训者在时间、地点、进度、途径、培训内容等方面的自我控制大大提高,使得个性化培训成为可能。

2)随着科技的发展加上现代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大量新的培训模式应运而生

(1)企业联合培训将成为实现人才和知识共享的一个重要途径

兄弟厂家可以互派员工去实地考察、学习,或者互派专家进行实地技术指导,也可以通过企业间共同聘请资深的培训师进行统一的培训来实现。其优点在于节约支出成本,并取长补短、资源互补。

(2)虚拟培训组织(VTO)成为企业培训部门发展的另一种趋势

在这种模式下,管理人员、业务部门和员工都被视为内部顾客,培训部门的工作室以内部顾客为中心,侧重于学习和评估培训的有效性,再根据顾客的需求来提供培训。如科宁、苹果等正组建VTO使自己对客户需求迅速反应并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3)企业办学培养人才成为一种潮流

企业办学途径有两种:一种是企业自身成立专门的培训大学,自行设计课程,安排培训时间;另一种是与独立大学和学校进行联合办学。世界上最大的无线通讯设备供应商摩托罗拉公司的成功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它的员工培训模式——企业办学。

(4)专业培训咨询机构的出现使事务性工作外包成为可能

高层管理人员64%的时间应进行计划和组织,即处理战略规划和决策;而用在领导职能上的时间,譬如处理事务性问题,应只占工作时间的22%。但据相关调查发现,现在国内许多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尤其是培训管理人员,他们80%的工作时间都用来处理大量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处境十分尴尬。这使得事务性外包成为可能,这一现象在国外通过专业的咨询公司得到很好的解决,但在中国相关法律不够完善,使得众多公司不敢将整块培训业务外包。但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渐健全,专业培训与管理咨询市场的规范,企业事务性工作的外包仍将成为培训市场的一种趋势。

3)培训将出现终身化学习的趋势

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终身从事一种职业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更新换代的脚步也日益加速,人只有不停的吸取新的知识和技能,充实自己,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在发达国家,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和知识更新,已经开始将终身教育的思想付诸实践。

所谓终身教育,就是不断地对劳动者进行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在知识经济转化的过程中,教育培训将从“要我学”的被动方式转化到“我要学”的主动方式,尤其在知识型员工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多数员工渴望学习,并且相对于高薪而言,他们更愿意到能给自己更多学习与培训的机会的企业去,以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竞争能力。现在在职员工买书自学,参加夜校充电或者在工作之余学习第二外语等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4)培训中心的地位与职能发生变化,培训的任务愈加繁重

国外管理大师认为,20世纪90年代末,知识型工人已占劳动力的1/3,并超过产业工人,成为最大的工作群体。这样,有更多的人转入知识型工人队伍,需要受到更多、更复杂的培训。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预测,在今后的50年里,企业将会在更大程度上投资教育和职业训练。从这一角度来看,培训中心的任务会日益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