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健康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话题,电视上,大街小巷的广告牌上遍布着一些药物及保健品的宣传。实际上,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的状态,还包括心理的健康。
虽然经济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和良好的医疗条件,但它并不能完全消除病魔的侵袭,疾病依然是损害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的罪魁祸首;而当你受到不公平待遇或见闻不公平的事件,当你理想目标的实现受到阻碍,当你的人际关系遇到困难……你该怎么办?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这些方面的问题,从而产生挫败感、消极的情绪,甚至是焦虑或抑郁等严重的情绪冲突或心理障碍。信念作为个体心理系统的成分之一,它能激发人的潜能和调节人的心理过程,能给你极大的精神动力抗争病魔,有助于你的身体健康,也可以带给你一份美好、和谐的心理世界。
一、信念能激发生理潜能
拥有积极信念的人也不可避免会受到疾病的困扰,但是积极的信念却能给你带来战胜病魔的极大力量。有一位小学教师,刚刚30多岁的时候身体就多处长了骨刺,影响到眼睛和头部的正常功能。后来她又患了腰椎间盘突出,各方面都开始衰退。多方求医无效,身体的疼痛几乎使她不能动弹。多年过去了,她一直消极应付,但后来老伴的去世使她开始明白要对自己的身体负责,她的看法开始变得积极起来。她广泛地汲取保健知识,她说,只要对健康有帮助的东西她就试用,只要对健康有帮助的活动她就参加。后来她的病真的好了。她还说,老年人观念要打通,要开放,要对自己负责。这种积极的态度使她收获了更多的健康。
信念能大大地激发人的生理潜能,不论你的年龄大小和身体状况如何。一个小男孩2岁的时候停止了长高,身体健康状况日益下降,医生说他患上了一种罕见的阻碍消化和吸收食物营养的疾病,只能再活6个月了。后来通过静脉注射营养液,他在医院里住到了9岁,孩子们嘲笑地叫他“花生豆”。这一切经历刺激他想在体育上能取得一些成功。虚弱瘦小的他,鼻子里插着一根直到胃里的鼻饲管的他不顾困难痛苦开始狂热地练习滑冰。在第二年的健康体检中,医生惊奇地发现他的个子竟然又开始长高了。他在努力恢复健康,他也在逐步实现自己的梦想。后来他参加了世界职业滑冰巡回赛,成为了奥运滑冰冠军——身高无法限制他的信念和力量的斯科特·汉密尔顿。
健康的生活不仅是病床上人们的愿望,也是所有健康人的愿望。年逾百岁的老寿星在谈到自己健康长寿的秘诀时最常提到的一点就是坚定的信念,而非基因或良好的医疗保健条件。张学良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独特的政治人物。他被幽居50余载,在这一般人无法承受的经历中,他能保持健康长寿,主要就是因为他怀着追求真理,热爱祖国的信念,积极地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坚信总有一天会得到公正的评价,正是这种乐观的“信念”使他名垂青史。
信念是最优秀的医生,无论你身处何种境地,无论你的身体状况如何,只要有积极的、不肯放弃的信念,就会有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促使你采取行动,信念能帮助病人征服疾病,减轻疾病痛苦。能促进健康人预防疾病,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因此,想要拥有健康就必须要有积极的信念。
(一)安慰剂效应——我确信,我健康
我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两个文采不相上下的秀才结伴赴京赶考,路上遇到了一个出殡的队伍。看到那口黑糊糊的棺材,两个人心里都“咯噔”了一下。
一个秀才想:赶考的日子竟然遇到棺材,不是好兆头。他的心凉了半截,忧郁地走进考场,结果文思枯竭,名落孙山。而另一个秀才却想:棺材,不就是有“官”又有“财”吗?这是一个好兆头啊,看来我鸿运当头,肯定能中。他情绪高昂地走进考场,结果文思泉涌,高中榜首。就像19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曾经说过,“事物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由此可见,态度和看法确实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美国耶鲁大学席格教授认为,当一个人深信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时,他的神经系统会传达一个不容置疑的指令。有这样一件事,据一家权威电视台报道,数名运动员出现食物中毒可能是喝了一种饮料引起的,并告诫人们不要再喝这种饮料。
听到这个消息,顿时观众中很多人开始头晕、呕吐、甚至出现昏厥现象。后来又报道经过证实这种饮料没有问题,奇怪的是观众中的“病人”竟然不治而愈。看来人的信念确实会对人体有某种影响力。
看法会对我们的心理和身体产生影响,这就出现了“安慰剂效应”,就是给予患者维生素或用淀粉等无任何伤害性的物质制成的非对症的药物,但是告诉患者给予他们的是很有效的对症药。结果很神奇,那些患者就像真的服用了高效药一样,症状有很大的改善。是积极的信念使那些无效药对患者产生了治疗效果,因为患者相信药物对他们的疾病是有效的,当患者对某种药物坚信不疑时,就可增强该药的治疗效果,提高医疗质量。有报告称大约四分之一服用安慰剂的病人,他们的痛症会明显减轻,而这些痛症的舒缓,不仅是病人自己的报告,而且是用客观的方法检测得到的。研究者利用患者的积极信念对健康的促进作用发展出了信念疗法。信念疗法就是一种建立在自信基础上的,依靠积极的态度和意识,以自我安慰、自我激励、平衡心理、减轻压力和烦恼为内容的现代心理疗法。
古人曾说:“哀莫大于心死。”也就是说,一个人最大的悲哀就在于失去了希望和信念,相对的,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在于拥有希望和信念。只要有积极的信念,你就可能创造出奇迹。“抗癌明星”韩玉亭患过6种恶性肿瘤,切除了身体的大部分器官,但二十余年来她仍顽强地生活着;上海民族乐团著名的二胡演奏家闵惠芬不幸患上了恶性黑色素瘤,先后接受了6次手术、15次化疗。但她凭着积极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一次又一次击退了黑色素瘤细胞的侵袭。在接受了腋下手术后,手不能抬,臂不能伸,为了早日重返舞台,她忍着痛苦坚持锻炼,6年后她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积极的信念对身体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它能使人体供氧均衡,增强大脑皮层和神经系统的功能,使血压趋于正常,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康复活力,减少疾病的发生。虽然信念不可能取代药物的治疗作用,但积极的信念能使药物在病人积极配合治疗的情况下发挥更大的药效潜能,能使遭受病痛折磨的人绝处逢生,创造生命的奇迹,使健康的人更快乐长寿。
(二)健康信念模式——坚守信念的幸福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罗森斯托克(Rosenstock)研究了人的健康行为与其健康信念的关系,首次提出了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该模型以后由贝克尔(Becker)和梅曼(Maiman)加以修订完善,主要包括个体的健康信念、行为的线索或意向及行为的制约因素3个部分。它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影响人采取健康行为的各种因素,强调人的主观因素如期望、信念、思维等的作用。
健康行为是个体为了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所采取的行为,包括改变危害健康的行为如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习惯等,以及采取积极的、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如避开有害环境、戒除不良嗜好、积极乐观以及遵从医嘱等。
健康信念是个体对健康和疾病的看法,对疾病的预防、疾病的易感性、疾病的严重性及其引起的临床后果和社会后果等方面的认识,以及如何看待采取健康行为的结果和在改变不良行为过程中遇到的障碍等。该模型认为,健康信念的形成是人们改变不良行为,采取健康的行为方式的关键。这些信念调节着人们对威胁的感知,从而影响到个体能否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直接关系到他们采取健康行为的可能性。如果一个人通过同伴的影响或汲取一些关于疾病和健康的知识认识到患病会给生命带来很大的威胁和损害,如死亡或者伤残,会给自己造成很大的经济困难,会给家人带来很多麻烦,耽误工作可能被老板炒鱿鱼等,他就很有可能会采取健康的行为;而人们往往对遥远的(如年轻人认为吸烟可能会导致肺癌要到六七十岁才会发生)、可能性不大的危害不予关注。一个几十年烟龄的人可能认为一天不吸烟太难受了,戒掉烟瘾更是难上加难,况且自己吸了这么多年烟也没有患病,没有意识到吸烟的潜在危害,他可能就不会放弃吸烟的行为。
行动的线索或意向就是个体是否会采取预防措施的促进因素,即采取健康行为会给个体带来的益处,如健康状况的改善、痛苦的减轻、生活质量的提高、家庭关系的和谐等;也包括个体对采取某种行为或放弃某种行为的障碍的估计。实际上这是个体对付出与回报的权衡,只有意识到自己摒弃危害健康行为的代价(如时间、金钱、毅力、痛苦等)确实能够换取预期的效果时,人们才会采取行动,并有明确的行为方式和目标;当个体认为放弃某种行为要付出的代价远大于采取健康行为带来的益处,或者付出了代价并不确定能否达到预期的结果,则个体就很可能拒绝采取健康行为。
第三部分是影响和制约个体采取健康行为的因素,即个体在作出行为改变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障碍,如家庭状况、经济条件、与日常生活安排有冲突等。个体的健康信念会受到一些现实因素的影响,克服某些不良行为如吸烟、酗酒需要很大的毅力,甚至需要借助药物或医疗的帮助,可能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如果意志不够坚定或者经济条件不足以支付这笔费用,就可能使这些危害健康的行为难以改变。
健康信念模式提出后,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来促进人们的健康行为或对人们进行健康教育,如戒烟、戒毒、健康饮食、体育锻炼、遵医嘱行为等。在临床实践中,健康信念模式作为辅助药物治疗的一种手段也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产妇分娩中,健康信念能够纠正产妇对分娩的错误认识,增强自然分娩及自我护理的信念,降低剖宫产率,提高产妇的康复质量,确保母婴健康。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应用健康信念模式能够评估个体的健康信念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患者自觉地从事有利于健康的行为,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
现在艾滋病被称为是世界性的疾病,我国艾滋病毒感染者逐年增多,而通过注射吸毒感染者占有接近一半的比例。可应用健康信念模式对戒毒中心的吸毒人员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分阶段对吸毒人员讲授AIDS的各种相关知识及预防措施。据报告,在HIV/AIDS健康教育前后,吸毒人员对艾滋病的危害性、自身的易感性、预防艾滋病的益处等方面的信念、态度以及行为倾向等有了很大转变,而且能够提高吸毒者戒毒的效果。
该模式在老年人群体中也是适用的。通过多种渠道向老年神经症患者传授相关的健康知识,以及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疾病会给个体带来的临床和社会影响等知识,将健康信念教育与药物治疗相结合使患者症状有了明显缓解,而且坚定了患者治疗的信心,提高了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和健康信念,减少了病人住院治疗的时间并提高了治愈率。
提高个体健康信念的策略
个体的健康信念不仅在临床实践中可以用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在正常人的生活中,它也可以起到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作用。因此,每个人都有必要提高自己的健康信念,让自己健康愉快地生活。提高健康信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使个体产生“恐惧”心理
现在的社会到处充斥着竞争和压力,很多人——尤其是男人通常是借酒浇愁或用尼古丁来放松自己的神经,岂不知这些物质都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他们的身体。
酒伤肝,特别是酗酒容易造成很多意外伤害,酒后驾车肇事,打架生事,造成家庭关系不和,严重者会酒精中毒致死,既伤害自己,也会影响他人。有研究表明吸烟会大大地提高肺癌的患病率,而且吸“二手烟”更会伤害家人的身体,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等。还有很多不利于健康的行为方式,都在暗中伤害着人们。通过媒体的宣传等方式使人们意识到这些危害,认识到不健康行为给自己、家人、社会带来的危害,充分地让人们对他们目前的不良行为方式感到害怕,就会增加其改变不健康行为的可能性。帮助个体建立预防疾病和维护自身健康的责任感。
(2)使个体意识到采取健康行为的益处让个体了解了某些行为的危害后,还要及时地使之感受到改变此种行为的益处。
减少饮酒量或不饮酒能使人精神清爽,工作效率高,与人的关系有所改善,家庭和睦等;戒除赌博、加强身体锻炼使人精神饱满、身体强健。但也要使个体认识到消除某些习惯性行为、获得健康行为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需要坚定的意志,经受精神上暂时性的折磨,还要花费一些时间等。通过一些实例及亲朋好友现身说法等方式,使个体意识到摒弃危害健康行为的代价确实能够换来很大的收益,让人坚信一旦他们改变不良行为就会得到非常有价值的结果,这样,人们才会采取行动。
(3)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通过言语劝导或及时反馈等方式可以使个体正确评价和判断自己的能力。在个体作出改变的过程中,创造有利于个体行为改变的环境,促使个体采取明智的决策,选择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亲友也可以给予及时的鼓励,在实践中不断地增强其成功的体验,或使其了解一些他人类似的成功体验,增强其克服困难、达到预期目标的信心。
(4)借助外界力量促使其行为改变
可以向个体提供一些有关健康教育的知识,如提供有关健康的报刊杂志、健康手册、相关的媒体报道等,使其从多角度多渠道了解健康知识及健康的重要性,提高个体的自我保健和自我护理能力,使之成为真正健康和讲究生命质量的人;也可以通过团体辅导,使有相似问题的个体间相互交流、鼓励和支持,分享经验,共同监督作出行为的改变。
二、信念能助你扫除心理阴霾
克里斯丁患忧郁症好多年。一天,她看到办公室的窗前有一只黑棕色的大蝴蝶正在扑打着窗子想要飞出去。经过了长时间的努力,它最后通过开着的顶窗获得了自由。克里斯丁想到,这并非偶然,这是信念的作用,只要努力任何事情都可以办到。她在这间办公室工作了9年,这是她摆脱忧郁困扰的第一天。结果,药物无法治愈的忧郁症,而靠信念使她康复过来。
很多研究表明,有信念者比无信念者更健康,没有信念的人往往经受不住挫折和打击。现实生活中,某些不可预测或不可抵御的灾难,会使人的精神遭受很大的影响,此时如果没有积极的信念就会悲观失望、忧心忡忡而危害身心健康。信念能使人思维趋于平静,从而能有效地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避免焦虑和忧郁等不良的心理状态,保持一份健康快乐的心态。
(一)信念能给你一份“不公正”的快乐
人们常说“好人有好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是布鲁诺坚持真理却被大火焚身;岳飞精忠报国却被奸人所害;李剑英救下了数千人自己却失去了生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位好心的司机救助一位被肇事逃逸者撞伤的受害者,结果却被指认为罪魁祸首;一个人冒着生命危险救上一个轻生的跳水者,却可能被指责“你为什么要救我,为什么不让我死”。这时我们很多人都会义愤填膺,为无辜受冤者鸣不平;对于那些未能得到应有惩罚的作恶者,人们也会大加愤慨,并相信他们终会“自食其果”;人们相信世界是公平的,无论你做了什么事,最终都会得到应有的结果。这就是美国心理学家Melvin J。Lerner1965年提出的公正世界信念(being just world)。
它对人的积极影响在于:当人们遇到不公正的事件时能够减少个体的消极情绪,使人相信别人会公正地对待他们,他们做的事会得到公正的回报,不会成为未知灾难的受害者。人们相信世界最终是公正的,这能缓解人们的压力,使人们乐观、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也能使人有较好的睡眠和较少的孤独感。有些差生总是认为老师对自己不公平,有偏见,即使自己再努力也不能得到老师的赞同,考试得了高分会被怀疑作弊,因此就会破罐子破摔,不求上进;而如果一个学生相信生活中的事件是公平的,他们就会将老师和成绩的评价视为公平的,相信自己付出努力成绩就会有所提高,他们会更努力地学习以得到更好的成绩,并会减少一些消极的情绪和忧郁感。
(二)信念能帮你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公正世界信念还可以使个体产生安全感和对他人产生更强的信任感,他们相信如果自己帮助别人,那么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也能得到他人的帮助,因此更能认同他人做出的有利于他人、社会的行为,并能积极地做出这些有利于他人的行为,促进个体与他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感触最深的是,一次和妈妈走在街上,见到路边有一个少年在祈求施舍,声称自己没有路费回家了,可是过路人并没有人理会。妈妈见状就走过去,把他需要的80多元的路费都给了他。离开以后,我好奇地问妈妈为什么那么做,她说,我帮助了他,万一以后你也遇到类似的困难,其他人也会这样帮助你的。就是这种“付出就会有回报”的看法使人们更倾向于做出有利于他人的事。
如何维护公正世界信念
当人们面对不公正的事情时,通常会使他们的思想产生冲突,公正世界信念(being just world,简称BJW)受到威胁,这时人们就会采取某种措施或作出某种反应以减少信念与现实不一致的矛盾,BJW也给人们提供了“不公正事件是有意义”的解释。
勒纳(Lerner,1980)曾总结了9种主要用于维护个人BJW的应对策略,分为理性策略、非理性策略和保护策略3类。
预防和恢复是两种理性策略。个体在不公正的情境中首先采取的可能反应就是阻止不公正事件的发生,个体可能会试图去干预不公正事件的发生,如保护一个无辜受到攻击的人;当干预不起作用或由于其他原因,个体还可能重新建立公正信念,使已发生的不公正事件恢复到公正状态,如捐款给受到伤害的人。
有两种保护性策略,一是人们相信世界最终是公正的,即使作恶者暂时不能得到应有的惩罚,但终究会“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二是人们认为世界是由两种不同的境况组成的:一种是不公正的受害者或受益者世界,另一种是他们自己的公正世界。人们承认世界并不是完全公正的,一定程度上能够接受一些不公正现象的存在。
非理性策略包括拒绝——退出、重新解释因果关系、重新解释受害者的性格及冲刺不公正事件的结果4种。在很多情况下,通过个人的努力预防或恢复公正的状态并不可行。汶川大地震让我们防不胜防,对于震中无辜死亡、受伤的人们,虽然社会各界向他们伸出了温暖的双手,给予他们心灵和生活上的帮助,但是这并不能使他们回归到以前的生活轨道。人们也可能采取逃避的反应,当看到明显的不公正现象,人们可能会逃离不公正的情境或心理上不去想不公正的事件,人们可能离开或不再去不公正事件发生的地方,或者拒绝阅读或观看一些关于不公正事件的媒体报道,这样就可以避免不公正事件对自己的负面影响,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即“眼不见为净、心不想不烦”。
在其他方法不奏效时,人们可能会重新解释不公正事件,使其变得看似“公正”了,这种方法类似于弗洛伊德提出的“合理化”心理防御机制。在人们无法重建公正时,他们可能会寻找各种理由以证明受害者是应该受到这样的对待的,他们遭受这样的痛苦是由于他们自己的某些行为或性格等其他方面存在缺陷造成的,这样人们就倾向于认为并没有不公正的事件发生,所谓的受害者是理应得到这样的遭遇的。沃尔斯特(Walster,1976)调查发现,人们更倾向于应用这种应对不公正事件的方式,因为它需要个体付出的代价更少。
最后一种策略是否定,人们称自己及他人都不相信公正世界的存在,这样在面对不公正的事件时就不会受到威胁。
(三)信念能把坏事变好事
一个人醉酒驾驶发生了交通事故,他可能会埋怨自己运气不佳,也可能认为是自己喝酒所致;有的学生考试不及格,他可能会认为是自己没有努力学习,也可能会抱怨老师出题太难。无论是成功或失败,好事还是坏事,我们都倾向于找出各种原因对自己行为的结果进行解释。个体对事件原因的解释就是原因信念。如果对事件结果的解释有偏差,醉酒驾车者认为是自己运气不好才造成了交通事故;
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认为是老师出题太难,那么他以后就不会更加努力,这样就会出现恶性循环。这种解释偏差也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影响个体对生活和工作的态度及所采取的行为。而有积极信念的人对事件结果的适当解释则可以减少我们面临困难或压力时的消极情绪。
在第49届世界乒乓球赛女子团体决赛中,我国乒坛小将郭跃初战失利,险些撼动了中国蝉联了十几届的冠军宝座。谈到失利,郭跃认为问题主要出在自己赛前准备得不够充分,因为自己之前和对手打过很多次,自己只输过一次,而且自己的球路也占上风,所以没有充分做好面临困难的准备;此外自己是第一个上场,难免有些紧张。但自己的自信心并没有受到影响,她说2006年输给特雅娜之后,自己后面的比赛也赢得了很多次冠军,所以这次也是一样,输给对手对自己是一个很大的触动,输球并不是什么坏事。她是将自己的失利归于对任务难度的判断出现了误差,这样就会使自己在后面的比赛中更谨慎应对,这也算是坏事变好事。
(四)信念为你的成功推波助澜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可是成功的道路上铺满了荆棘,有积极信念的人在追求的道路上也会有困难和失败,但他们能够产生一种希望和控制感,会积极地努力去做。大川五郎小的时候患了小儿麻痹症,身体健康状况较差,体质较为虚弱。小学毕业的时候,老师出了一道《今后的打算》的作文题目,他写道:“我的身体不好,不能做一般人的工作。幸运的是我的一个亲戚在东京做裁缝工作。我想,自己虽然不那么灵巧,但如果拼命学习,一定能做出漂亮的衣服。将来,我一定要做日本一流的裁缝。”8年后,他果然成了享誉日本的一流裁缝。他正是把自己的未来归为自己可控制的努力而实现了愿望。
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解释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以后的行为选择和努力程度,当个体感知到自己对生活事件的控制感,就会对任务投入更多的努力,并且倾向于更加自信、肯定、积极地在复杂的任务情境中寻找有助于达到目标的信息。2007年在大阪举行的田径世界锦标赛冠军肯尼亚选手恩德雷巴凭借丰富的经验及坚强的意志力夺得了金牌,这是她2007年参加的第一项马拉松比赛,她也倾注了全部的心思备战大阪,她说:“很多人都说我在雅典以及赫尔辛基失利了,我失去了竞争力,但是我向世人证明了,我依然能够赢得金牌。”她说,之所以能够取胜是因为“我没有特别的战术安排,我的信念支撑着我完成比赛”。即使别人给予她消极的评价,她也没有受到消极的影响,她用信念支撑着自己的竞争力,相信自己能够控制事情的发展,使得她在战场上再续辉煌。
学以致用
1.拥有积极向上信念和消极被动信念的人在面对相同的问题时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行为反应。下面这个简单的表格能让你了解自己是一个积极还是消极被动的人。参照下面持有两种不同信念的人在面对相同事情时的表现的描述,请你回顾一下自己过去或现在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看法或行为反应。无需过多地考虑,只需判断哪一种描述更符合自己的情况即可。
请你对照一下所列举的情境中,自己哪方面的反应倾向较多,你就可以大致了解“我是一个有着怎样信念的人?”再请你找出自己在哪些方面是消极被动的,思考一下自己为什么会那样想或那样做,该怎样转变这种看法或行为?
2.请你认真地回想一下本章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内容,然后尝试着思考如下问题:
☆一个人为什么要有信念?观察我们生活中什么样的人是拥有信念的人?
☆比较一下生活中持有积极向上信念的人和消极被动信念的人,他们的生活经历会有什么不同?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怎样培养积极向上的信念?
3.请你回顾一下自己积极的态度和看法是否有助于你获得健康的身体与和谐的心理?如果你正面临着难题,请拿出你的信念,看看结果会不会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