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10717700000016

第16章 一种精神——知行合一、协力争先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一种文明素养和道德理想的综合反映,是一种意志品格与文化特色的精确提炼,是一种生活信念与人生境界的高度升华,是城市市民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一座城市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决定了这座城市最终能够走多远。

2007年12月29日,中国共产党贵阳市第八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指出要突出文化特色,积极倡导“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贵阳精神,发挥其提升素质、凝聚人心、引导风气的重要作用。从此,“知行合一、协力争先”正式成为贵阳精神亮相筑城。

“知行合一”——阳明文化的另一种延续

早在500多年前,正德三年(1508年),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被贬为贵州修文龙场驿丞。在贵州修文县龙场“龙场悟道”,讲学授徒,创作了27篇文章和129首诗歌和《五经臆说》,创立了“致良知”“心即理”、“知行合一”、“四句教”等学说,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其中的“知行合一”正是阳明文化中的精髓部分。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在王阳明关于“知行合一”的思想中,王阳明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同时,他认为知行有一个先后顺序,有前因后果,以知为行,知决定行。如“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贵阳市倡导“知行合一”,就是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协力争先”——国家领导人的嘱托

“协力”“齐心协力”,即通过团结一致使用力量的意思。早在春秋时期,孟子就提出了“协力”的思想,他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里的“人和”就有团结的意思。

“争先”“奋勇争先”,就是要走在他人前面,做模范的意思。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提出:“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就是劝诫人们对劳苦之事要争着干,对饶乐之事则要相互礼让。

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在贵阳花溪寄语:“贵州山川秀丽,气候宜人,人民勤劳,只要贵州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加强团结,努力工作,那么贵州的社会主义建设必将后来居上,大有希望”,“协力”就是贯彻周总理“加强团结”的要求。胡锦涛总书记1988年明确要求贵阳要在全省“做表率、走前列”。“争先”就是贯彻周总理“后来居上”和胡锦涛总书记“做表率、走前列”的要求。具体地说,就是要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汇总“做表率、走前列、做贡献”,就是要充分发挥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和“发动机”。

2007年12月,市委八届四次全会提出,要在全社会积极倡导“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贵阳精神。贵阳市提出“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城市精神,就是为了激发贵阳市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增强市民生于斯、长于斯的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投身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创新实践。

不断传承、弘扬、践行“贵阳精神”

“知行合一、协力争先”就是要求我们要积极实践,讲求实效。近年来,贵阳市站在时代的前沿和理论高度,结合工作实际,不断传承好、弘扬好“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贵阳精神,既重“知”又重“行”,以知导行,以行增知。既重“协力”又重“争先”,强调团结协作,形成强大合力,推动贵阳市在全省“走前列、做表率、做贡献”。

“贵阳精神”造就“贵阳速度”

培育和实践“贵阳精神”,有力推动了贵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据统计,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121.82亿元,2013年为2085.42亿元,平均增速为在1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10年为329.87亿元,2013年为550.98亿元,增长了167.0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010年为1019.10亿元,2013年为3030.38亿元,增长了297.36%;财政总收入2010年为304.64亿元,2013年为563.78亿元,增长了185.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0年16597元,2013年为23376元,增长了140.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10年为5976元,2013年为9592元,增长了160.51%。

2014年一季度,贵阳市GDP同比增长13.5%,增速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