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蒙台梭利的教育智慧
10717300000036

第36章 自由和纪律

蒙台梭利将宝宝的自由看作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权利,也就是说人一出生他就有自由的权利,因为大人有自己的权利,宝宝同样具有自由的权力。那么,所谓的宝宝的自由权利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蒙氏教育主要的思想是应当让宝宝自由的选择工作,不要老师或是大人帮忙去选派,而是要由宝宝自由地去选,并由自己去完成。因为是宝宝自己的选择,只有宝宝自己喜欢的他才会去选择,自由选择可以增加宝宝的自信心,可以导致宝宝的自我控制,宝宝的自我控制产生,相应地内在的纪律感也就会产生。很多人都会有个疑问,认为如果给了宝宝自由之后,宝宝是不是就没有了纪律性呢?

这个怀疑与疑问值得我们深思,事实上答案是不是的,蒙台梭利认为自由和纪律是不能分割的一个整体。就好比自由和纪律就像是一个铜币,铜币上的文字和上面的徽是不可以分割的。一直以来,传统的校园纪律是孩子们服从老师,或是完全是体现为服从权威。老师说不允许宝宝们就不敢做,老师的话成了纪律,那么包括大人和老师在内的类似于这种的纪律,蒙台梭利认为这叫做他律。

这样的他律是不会持久的,因为经过长时间地观察发现,一位老师很严厉,宝宝很害怕老师,当老师这个环境时,宝宝就很听话,也很守纪律,但当老师走了之后,宝宝就疯了似的开始闹,但当老师来了,因为他害怕这位老师,所以又开始遵守纪律,因此,这种纪律,是不会持久。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宝宝在小地毯工作,要宝宝控制自己在小地毯上工作,不要去干扰别人。同时,要爱护环境,不要破坏环境,有秩序等等,都是培养宝宝自律的。事实上,当宝宝选择活动时,宝宝会同时具有自律性,不去干扰他人,不去破坏,学会等待,不去抢玩具等。

蒙台梭利设计了教具,来培养宝宝的自控、自律、有秩序。宝宝将来的生活,成长的路上,走向社会以后,许多生活都和秩序有关,如许多公共场所、商场纪律和秩序较差,与俄罗斯相比,情况就大不一样,一个文明的国家是有秩序的,会有一种整洁的状态,能体现一种民族精神。蒙台梭利提倡宝宝要从小就打下这个基础,蒙台梭利也提倡等待,那么是不是有没有竞争性呢?不是。蒙台梭利认为竞争是自我竞争,自我超越,并不是和别人去竞争,而是要不断的和自己竞争。

如果宝宝们的举止行为有着较大的自由,但总的看来他们给人的印象还是非常有纪律的。他们安静地工作,每个宝宝都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工作。当他们去换或去拿他们所要操作的物品时,都会安静地走来走去。或许宝宝们会离开一下教室,张望一下院子然后就又回来了。他们执行老师吩咐也快得惊人。这位老师告诉我:“宝宝们完全按照我所说的去做,以致我开始感到对我所说的每一句言语都应负责。”假如她要求宝宝进行肃静练习,那么在她说完要求之前,宝宝们就会一动不动。

然而,这种表面的依从并没有阻止宝宝们独立地活动,也没有妨碍他们按照自己喜好安排自己的活动。他们会去拿自己工作所需要的实物,并将学校整理干净。如果老师来迟了或单独让宝宝们留在教室中,一切都会照常进行,让参观者最着迷的是宝宝们成功地将纪律和秩序与自发性结合在了一起。即使在十分安静中也能体现出极好的纪律,几乎在下命令之前宝宝就会表现出了服从,这些美德的源泉究竟是什么呢?当宝宝进行工作时,教室中会充满了安静的气氛,这是十分动人的。没有一个宝宝会破坏过这种气氛,也没有一个宝宝能通过外部的手段获得这种气氛。

我们还看到了另外一个较简单的事实。宝宝摆弄的一些实物是由老师分给他们的,使用完以后由老师将它们放回到原处。这位老师告诉我,每当她即将要收回这些实物时,宝宝们就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走到她的跟前,不管她怎样多次口头强调与打发他们回到自己座位上去,宝宝还总是会回到她的跟前。因此,她认为这些宝宝是不顺从她。后来,我观察了这些宝宝,懂得了事实上宝宝们是想将这些实物放回到他们摆弄它们时所放的地方。我让宝宝们开始这样做,这就使得宝宝们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他们着迷于将实物整齐地排列起来,一切都是那样地井然有序。如果一个宝宝摔坏了一只玻璃杯,那么,其他宝宝就会奔上去捡玻璃片或是扫地。

我常把所有的教具都拿给宝宝看,并让这位老师分发给宝宝并讲解如何使用这些东西,但宝宝从不主动再次去使用其中的一些教具。于是我认识到,对宝宝来说,每一样东西不仅应该井然有序,而且应该跟宝宝的需要相适应;只有去掉不必要的教具和消除了混乱教具的情况,宝宝的兴趣和专心才会油然而生。

蒙氏箴言:

宝宝自己所作的自由选择,使宝宝们能看到宝宝们的心理倾向和需要。其中宝宝并不会选择我们给宝宝们的所有各种教具。宝宝们总是去挑选同样的一种教具,和一些自己明显偏爱的东西,其他的就很少碰它。我们应提倡宝宝学会自我控制,不是硬性压制宝宝给他种种限制。蒙台梭利认为要改变宝宝,让宝宝学会自律,我们往往担心宝宝做不到,蒙台梭利认为宝宝是能够自控的,事实上,大人们不必担心,宝宝自由地选择了工作本身就有自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