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武林掌故
10715700000009

第9章 “醉鬼张三”的三个谜

“醉鬼张三”原名张长祯(1862—1945),河北束鹿人,久居京城,保过镖,护过院,当过把总和武师,护送清朝钦差赴过藏,精“内家拳”,尤善轻功。因其善饮,腰间挂一酒壶,走路摇摇晃晃而得武林绰号“醉鬼张三”。他的一生,有三个待解之谜。

先师吴斌楼于20世纪20年代再次进京时,曾专程拜访“醉鬼张三”,因为“张三”当时是京城武林名人、武林前辈(长吴斌楼34岁)。那时,陌生人想见“醉鬼张三”谈何容易?先师托人介绍还花了10块大洋做进见礼,才得一睹“醉鬼张三”真颜。会见当中,“醉鬼张三”要先师练练,先师练了趟拳,“醉鬼张三”不住口的夸:“功夫真俊,凭这功夫,京城有你的饭吃。”

(一)虽得“醉鬼”绰号,但是否真醉,是个谜

“醉鬼张三”,真名叫张长祯,字寿亭。河北束鹿人,久居北京。他生于1862年,故于1945年,享年83岁。

在当时,武林界尽人皆知“醉鬼张三”名号,反多不知其真实姓名。见面多称之为张三爷。因为在清朝他曾做过练勇局的把总,是个有地位的江湖客。背地里,武林中人则会冠以“醉鬼”二字,称之“醉鬼张三爷”。虽多敬意,但突出了“醉鬼”的特点。圈外人不知其真名实姓,便以“醉鬼张三”呼之。

武术界,只有真有本事,颇具影响力,干过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又令黑白两道人士折服的人才会获得绰号,而在几十年中又不能有闪失以至累及名声,才会使绰号流传。而得以使绰号盖过真名,更是得有非凡功夫或事迹。“醉鬼张三”绰号享誉张长祯一生,足见他是个出类拔萃的人物。然而,张三“醉鬼”的绰号何以得来呢?当时是个谜。

既是“醉鬼”想必是终日不离酒,时时处于醉态的人。传说张三爷身量不高,骨架结实,但骨瘦如柴,常身着长衫,脚踏布履,腰间挂一酒壶,走起路来摇摇晃晃,两眼似睁非闭,朦朦胧胧。这副形象大概是“醉鬼”绰号的由来吧。

“醉鬼张三”酒量过人,颇能豪饮不假,但是逢饮必醉则是胡说了。近年来,他的孙子张家善先生曾对记者披露说:“祖父张三酒量颇豪,每餐必饮,但从没人见他醉过。”可见“醉鬼张三”不是个真“醉鬼”。

“醉鬼张三”实是假“醉鬼”。他为什么要给人以“醉鬼”的印象呢,这主要源于民初军阀混战那些年张三的表现。

“醉鬼张三”是清末民初武林界大大有名的人物。他保过镖,护过院,当过把总,当过武师,还在宣统初年护送过去西藏传诏的钦差。因他久住京城,其名号流传甚广。军阀混战那些年,大军阀走马灯似的驻扎北京,都想请他出山传授武功或保家护院。像拥戴溥仪复辟的辫帅张勋,直系军阀号称儒帅的吴佩孚,后来的国民党第一骑兵师师长张德诚等,都曾花大价钱去聘请他。而他此时却不愿侍候权贵,为了让这些人死了心,他每天总是提着两个鸟笼子从早到晚泡在酒馆里。以醉态示人,还常借酒撒疯,讲些不合时宜的“醉话”、“胡话”,给人一种玩物丧志、饮酒误事的印象,借以拒绝军阀权贵的骚扰。

终日饮酒至醉的表象,又掩盖了张三许多于暗中行侠仗义的行为,更使他超凡制胜的武功被传得神奇奥妙,深不可测,这则是张三求之不得的客观效果。

(二)虽然武林传其有“水上飞行”、“一鹤冲天”之轻功,但他本人自有说法,是个谜“醉鬼张三”的成名当然不是因为他善饮,而是因为他的武功高强。在这方面的传说可谓奇之又奇。

最吸引人的是说他轻功高超。先说他善于“水上飞行”。证明人是当时住在东单西观音寺的钱、彭二位。一日,张三与钱、彭二位去澡堂洗澡。恰逢大雨,三人浴后雨仍不止,遂商议同去半里路外的酒馆饮酒避雨。钱、彭二位先后乘洋车前往,张三则步行而去,待彭先生到时,张三竟然先到且已饮酒数盏,再看脚下,张三穿的一双千层底新鞋,雪白鞋底竟然滴水未沾。彭、钱二位大惊失色,谓张三爷轻功绝佳,“水上飞行”的功夫胜过达摩“一苇渡江”。

再是说他有“一鹤冲天”的功力。传说宣统登基那年,他在护送钦差赴西藏颁诏途中,路过川藏交界处的鸡鸣关,山势陡峭,突然坐马失蹄,坠落深涧。众人皆以为张三必死无疑时,张三竟完好无损地回来了。这令人广为称奇。传说是:在马匹坠落山涧的一刹那,张三用“一鹤冲天”的功夫,飞到对面山顶上去了。可武术圈里没人见过张三爷显露一手轻功,“醉鬼张三”轻功高超也成了一个谜。

对这些个传说,张三很不以为然,据武史学家王庆宜先生披露,张三曾在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日报》表示:“练武术,我不客气地说话,也练过几天,定要说我的本领怎么特别,也不见得。有些人说我会飞,说我会吐剑光,斩人脑袋,这些话,全是谣言。我是一个凡人,得吃饭,得喝酒,再不要瞎说了。”

据传,事后张三爷曾对弟子说:“我哪能在水面行走?”“那是挑拣着墙根的砖棱,蹬一下借个劲,往前蹿一下,再换个砖棱借劲,不停步向前蹿,换步慢了不成,自然踩不到泥。”

至于“一鹤冲天”,张三爷则说:“当时我急中生智,用尽平生之力蹬踏坐马,借劲上蹿,抓住一块突出的岩石,脚蹬手抓,爬上山顶的。当时腿也撞伤了,手也磨破了”。

原来如此!张三爷自己揭开谜底。然而,武功平平之人也难踩着砖棱飞奔,也难在马匹坠涧途中借力上蹿。还是张三爷功夫了得。也说明张三爷实事求是,毫不虚夸。

而另一段传说则不仅夸赞了张三爷的轻功,也赞美了他的为人。

传说张三爷的名气太大,免不了会有些武林中人来找他比试较量,关东人张小乙就是一个。

张小乙练了多年功夫,在关外颇有声名,几近无人可敌,于是他径自来到北京城,下榻在东单张三爷住家附近的客店,并大张旗鼓的宣扬来意,请熟悉张三的人向张三转达比武较量的约请。这消息自然是极快的传到张三的耳朵里。张三爷却不动声色,不怒不恼,而是想跟张小乙开个玩笑,戏耍一下他。

且说张小乙当夜睡意正浓,忽觉有人摸了一下他的脸,接着又推了他一把,猛坐起身一摸,衣服裤子竟都不见了。他便抄起钢刀,光着膀子跑到院里,只见一丈多高的墙上有个人影。他急忙爬上房去追,那黑影从西房上东房,从后院到前院,就像在前边引路,而张小乙使出吃奶力气就是追不上。张小乙无奈,大叫“闹贼了,闹贼了!”话音未落,就见一团黑物迎面飞来,他接住一看,竟是自己的衣服裤子,而那个黑影则在墙头一晃不见了。

张小乙回到屋里,自思此人武艺之高,轻功之好,在自己之上,再想到白日里不可一世大夸海口,自思此人必是“醉鬼张三”。心中除了恐惧还有惭愧。因为张三爷此举除了显露高超武功之外,还透着关怀照顾之意,因为他并没有让张小乙明着栽在自己手里。第二天,天刚一亮,张小乙便匆匆离开了。

传说还很多,在武林人士口里,张三爷的武功匪夷所思,深不可测。

(三)从不讲门派,从不公开练功,是个谜

人们认为“醉鬼张三”的武功深不可测,与“醉鬼张三”从不对外显露武功,从不讲述自己武功的门派师承有关,与他从不公开传授武术有关,与他的弟子门生从不公开练武有关。我的师父虽拜访过他,却也没有见过他显露功夫。只是说在他家院里的一棵树上,见到竖着块练功的门板,是练轻功“粘糖人”(或称“壁上挂画”)用的。也是只见道具,未见人练。

武林中人,一向重视门派师承,更不避讳宣扬自己的门派师承。而张三爷偏偏不说自己的师父是谁,自己的武功属何门何派。这让圈内圈外的人无不感觉他武功的神秘。更有人说他练的功夫是“黑门”。

当年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拜在张三爷门下,也没人见过程砚秋公开练过“醉鬼张三”的武术。

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个谜才逐渐揭开。据张三爷的孙子张家善先生讲,张三爷在世时,每年除夕,必供上张、赵、马三姓牌位,说是自己武功的祖师。并说张、赵、马三位是明末清初人,是明朝武将。明亡后隐居山林,创拳传拳自娱。对于三位祖师,张三爷自己也只知其姓,不知其名。这大概是张三爷不肯透露师承名讳的原因。张三爷后来又得到过深州李武师、鄚州李武师指点,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已非是某人某家某派的专一武功了,而张三爷又并非有意创造新拳,所以对拳种门派也就只有闭口不谈了,这似乎是另一个原因。

后来,笔者与张三爷的后辈传人王少英老师有过一面之缘,得知,“醉鬼张三”练的功夫叫“三皇功”,又叫“内八卦”,是一种专练“吞气”的功夫。功成之后,通体伸缩自如,要刚则硬似铁,要柔则软如绵。功法里还有“小拳”、“大拳”、“磨腰功”、“穿掌通力功”等。据说都是些独练的功法招法。

由于这门功夫从不经传,学到的人也从不公开演练,知道底细的只有门内人了。张三爷的“三皇功”依然是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