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思路决定财路
10711200000054

第54章 比别人先走一步

潘石屹现在是商场的红人,潘石屹成为红人有他成为红人的理由。有谁能够从别人的一句话里听出8亿元的商机,而且是隔着桌子,几个不相干之人的一句话?

1992年,潘石屹还在海南万通集团任财务部经理。万通集团由冯仑、王功权等人于1991年在海南创立。万通成立的头两年,通过在海南炒楼赚了不少钱。1992年,随着海南楼市泡沫的破灭,冯仑等人决定将万通移师北京,派潘石屹打前锋。潘石屹奉冯仑的将令,带着5万元差旅费来到了北京。

这天,潘石屹在怀柔县政府食堂吃饭,听旁边吃饭的人说北京市给了怀柔4个定向募集资金的股份制公司指标,但没人愿意做。在深圳待过的潘石屹知道指标就是钱,他不动声色地跟怀柔县体改办主任边吃边聊:“我们来做一个行不行?”体改办主任说:“好哇,可是现在来不及了,要准备6份材料,下星期就报上去。”

潘石屹立即将这个信息告诉了冯仑,冯仑马上让他找北京市体改委的一位负责人。这位领导说:“这是件好事,你们愿意做就是积极支持改革,可以给你们宽限几天。”做定向募集资金的股份制公司,按要求需要找两个“中”字头的发起单位。通过各种关系,潘石屹最后找到中国工程学会联合会和中国煤炭科学研究院作为发起单位。万事俱备,潘石屹打电话问冯仑:“准备做多大?”冯仑说:“要和王功权商量一下。”王功权说:“咱们现在做事情,肯定要上亿。”

潘石屹在电话那边催促冯仑快做决定:“这边还等着上报材料呢。”冯仑就在电话那头告诉潘石屹:“8最吉利,就注册8个亿吧。”就这样,北京万通在什么都没做的情况下,拿到了8个亿的现金融资。

以上这段文字出自某IT名记的手笔,很生动。这也就是潘石屹那个“一言八亿”的传奇故事。后来万通在海南做赔了本,多亏了潘石屹这一耳朵“听”来的8个亿,才有了万通的今天。

潘石屹能赚到这笔钱不是出自偶然,而是源于他的商业敏感。

如果说潘石屹最初的财富是用耳朵“听”来的,那么夏明宪最初的财富就是用眼睛“看”来的。1989年,在山城重庆开着一家小五金杂货店的夏明宪,忽然发现来买水管接头(一种钢管)的人多了起来。他觉得很奇怪,这些人买这么多水管接头干什么用?后来一打听,他才知道,一些先富起来的山城人,为了自身和家庭财产的安全,开始着手加固家里的门窗,买水管接头,就是为了将它们焊接起来,做成铁门防盗(那时候还没有防盗门的概念)。夏明宪发现这个秘密后,立即意识到赚钱的机会来了。他马上租了一个废置的防空洞,买来相应的工具,刨、锯、焊、磨,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一个多星期,他就做了20多扇“铁棍门”,赚了一大笔钱。后来顺着这个思路不断发展,就有了现在的“美心防盗门”,与“盼盼防盗门”一起,成为中国防盗门行业两块响当当的品牌。原来的五金店小老板变成了现在的防盗门大老板,夏明宪成了山城重庆数得着的一个“财主”。

创业是一个在夹缝里求生存的活动,创业者不仅要明势,还要敏感。这是说的敏感不是神经过敏。创业者的敏感,是对外界变化的敏感,尤其是对商业机会的快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