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让女孩更像女孩
10710400000028

第28章 社会公德心是女孩高尚品德的外在表现

只有遵守社会公德的人才能被别人尊重

公德一般是指存在于社会群体中间的道德,是生活于社会中的人们为了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孩子的社会公德心指的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约束自我、调节自我的能力,涉及孩子自身的行为习惯、人际交往和社会融入,对今后的社会生活都将产生巨大影响。幼童时期是一个人各种良好习惯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步入小社会建立人际互动的重要开始。公德心的萌生和渐进都是在幼童期发展而成的,孩子的人格成熟发展,有利于社会行为的产生。幼童期所养成的习惯,会成为日后长大成人的固定行为。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公德的存在约束着我们每一个人。只有遵守社会公德的人才能被别人尊重,而那些违反社会公德的人往往让大家鄙视。

在公共汽车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理所当然地坐在位子上,心安理得地让妈妈站在一旁,甚至还有的孩子因为没有位置而哭闹,东张西望地指望别人给自己让座。

公园里一群小朋友在玩荡秋千,一个小女孩在上面玩了半天也不肯下来让给别的小朋友玩,陪在旁边的父母竟然也很开心地看着女儿玩而不去和她商量让给别的小朋友玩。

碰到这样的情形,人们肯定不会对这样的家长和孩子抱有什么好感。因为孩子已经不自觉地违反了社会公德,而家长的行为却在无声地支持着自己的孩子。

当女孩长到四五岁时,体力其实能够支持。所以,平时坐公交车遇到没有座位的情况,父母应该鼓励女孩站着,以培养女孩的自立精神以及关爱他人的意识。即使有人让座,也应该婉言拒绝。另外,当女孩在公园荡秋千或者玩滑梯的时候,父母应该告诉女孩要按顺序排队并且大家要轮换着玩。只有这样女孩才能够学会遵守社会公德,才能赢得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培养女孩的社会公德心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女儿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集气质与修养与一体。然而,美貌与智慧已经无法改变,但是气质和修养却是后天可以培养的。尊老爱幼、讲文明懂礼貌、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保持环境卫生等公德行为是女孩具有良好修养的最直接的外在表现。所以,在培养女孩的气质和修养时,父母一定要注重对女孩公德心的培养,让女孩内外兼修。

父母要教给女孩社会公德的准则

社会公德的准则是:不要妨害他人,不能破坏社会共有资源,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具体来说就是:

第一,父母应该教育女孩在公共场所,如在体育场、公园、商场、电影院、图书馆、公交车上,一定要自觉遵守相关部门的规章制度。

第二,父母应该要求女孩爱护公共设施,保护文物古迹,不乱写乱画。

第三,父母应该教育女孩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卫生等,同时要注意资源的回收和循环利用,等等。例如,节约水电、不乱扔垃圾,尽量少用或者不用一次性用品等,只有这样才能维护生态平衡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给我们的后代留下遗憾。

第四,父母应该教育女孩保护动植物,与其他生物友好相处。因为人也是自然界生物链的一个环节,如果我们任意杀戮动物、破坏植被,就等于破坏了生态平衡,那么我们迟早要遭受大自然的惩罚。

父母言传身教,树立正面榜样,营造良好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弗洛伊德认为:3~6岁的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将父母的道德观和行为的准则加以内化,而形成其自身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所以每个父母都应该成为女孩的道德榜样,要求女孩做到的自己必须先模范遵守。如在超市自觉排队、不乱扔垃圾、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观摩演出不迟到、不大声放音乐扰民等,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必须成为女孩的道德榜样。否则即使让女孩把“红灯停、绿灯行,靠右走最安全;过马路,左右看,行人要走斑马线”背得滚瓜烂熟,如果父母随便闯红灯,也就别指望孩子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父母遇到朋友就随便插队买票,孩子便也认为社会规则都是可以通融的。虽然社会现状不是凭我们每个人一己之力就可以改变的,但是我们为了自己的女儿,要随时随地为女孩创造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的相对纯净的小环境。

反面教材意义重大

在我们身边一定也还有很多缺少公德心的行为在发生。当父母和女孩一起遇到此类事件时,父母应该及时通过这样的反面事例教育女孩,让女孩认清什么才是正确的公德标准。

影视书画做榜样

小孩子爱听故事,爱看影视剧,常常也爱模仿故事和影视剧中的各类角色的语言行动。所以女孩接触的童话、影视剧的内容一定要爱憎分明,以正面教育为主,让其中的主人公成为女孩遵守公德的榜样。这样,女孩在愉快地欣赏节目的同时,也接受了公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