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秦腔
10710200000019

第19章 秦腔的文武场面

秦腔乐队,由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两部分组成,前者惯称“文场”,后者惯称“武场”。一、文场文场所用乐器主要是用来为演唱进行伴奏,并配以表演场面上的场景运用。乐器有:

1.二股弦。又称硬弦、二弦。形同二胡,杆短,板面,两根弦(用牛筋制成),定“63”弦。奏时指戴铁制指帽。发音清亮尖细。清中叶以后到辛亥革命时期,曾系领奏乐器。

2.板胡。原名胡琴,俗称胡胡。定“15”弦。音箱为槟榔壳,发音高昂洪亮,明末清初变为秦腔的领奏乐器。清人杨静亨说:“秦腔随唱胡琴,善于传情。”

3.月琴。秦腔早期乐器之一。形如月,有品。又名琥珀、浑不似。四根牛皮弦,各两根,同音,弹时指戴铁套,发音清脆。明末清初与胡琴共同成为秦腔主奏乐器。人称“胡琴为主,月琴副之,工尺咿唔如话”。“操……琥珀……繁音激楚,热耳酸心”。

4.阮。又名秦琵琶。秦腔主要弹拨乐器之一,明末清初盛行一时。屈复雍正四年曾在北京购得一面万历皇帝用过的阮,称“丝中之乐壮复清,抑扬本是三秦声”。

5.秦筝。早期秦腔主奏乐器之一,十三弦的弹弦乐器,有五弦、七弦、十二弦之分。音调低沉、悲凉、雄浑、豪放。长于思、念、怀、忆,在变宫、变徵中应用最有特色,古称“秦筝,秦声也”。

6.琵琶。秦腔传统弹弦乐器之一,有四弦:缠弦、老弦、中弦和子弦。定音分别为□□;有时为“□□”。有四相十三品。明代康海、王九思都以精通琵琶著称,人称“琵琶圣手”。吴伟业诗称“琵琶急响多秦声,对山慷慨称入神。同时?陂亦第一……绝调康王并盛名,昆王摩诘无颜色”。

7.三弦。又名弦子。定弦为“□□”。文场主要乐器。

8.京胡。发音柔细清朗。清末从京剧借用而来。

9.唢呐。又名龟兹。筒音为“1”。奏专门曲调。

10.叽呐。又名海笛。筒音与调同唢呐。吹奏佛、道教一类专门曲牌。

11.笙。又名十二簧。有高音、中音之分。只奏笙管过门曲,定文场的乐器调子。

12.笛子。筒音为“A”。

13.管。又叫管子。筒音为“5”,笙管曲牌的领导乐器。

14.喇叭。又名大号。吹奏由后台负责,不归文、武场面。开场、收场用。秦腔特有乐器。在锣鼓开场时以号起,有号令的意思,并通场用以代马鸣、龙吟、虎啸。

二、武场

武场的主要任务是配合演员表演时的身段动作、念白、演唱、开打、舞蹈等,使其起止明确、节奏鲜明、有开有收。其次是统一贯穿戏曲的场次、段落接转,唱做念打舞相互衔接,制造、渲染或转换舞台情绪与气氛等,使舞台演出中的一切内在动作外现、内节奏外化,突出戏曲的节奏力度与威力。有下列各种乐器:

1.梆子。又名桄桄。原为木制,所以《国语》说“以木为节”。宋时改用竹子,尤以洋县的谷竹最为嘹亮,亦称。声音高亢、激越,是秦腔唱腔、曲牌、板壳子中最为常用和最能表现空谷传响的击节乐器。秦腔又名桄桄、陕西梆子、梆子戏,都是由此而来。

2.干鼓。又名板鼓,简称“板”。是伴奏唱腔和板歌的主要乐器,也是武场指挥性的乐器。声音尖高,多用于轻快、文雅的场面。

3.暴鼓。为整个乐队指挥的乐器。音质粗厚、洪亮,多用于气派较大的角色行当和慷慨激昂的场面。

4.堂鼓。又名唐鼓,声音浑厚,多用于迎亲、饮宴等隆重场面的管、弦曲牌的起奏和伴奏,另外还借以造成风、雷、雨、电等舞台气氛与效果。

5.战鼓。多在战斗场面使用,也常用以制造舞台紧张气氛。

6.牙子。又名指板。声音清脆。秦腔中主要击拍乐器。

7.大锣。又名钩锣。音质浑厚。大铜器中的重要乐器。表示金钟、更点等舞台效果。

8.马锣。又名旦旦锣。音色粗犷响亮。常用来表现神、鬼、妖、虫等的活动及特殊的舞台效果。

9.云锣。又名铮子、艮锣。音量较小,音色清脆。多用于哀伤的弦乐、唢呐曲牌中;也作僧道巫觋上场的伴奏。

10.手锣。又名小锣。常用。

11.铙钹。又名大钹,大?子。声音洪亮。铜器中必不可少。多与大锣配合演奏,也常用于独奏,表现水声或泼水等特殊效果。

12.铰子。又叫小钹。常在小铜器中起掌拍的作用。

13.水水。又名铜星星,简称星星或碰铃。音量小,音色清纯。多用于雅静场面的弦乐曲牌中或特殊唱词。

14.海螺。又名牛角。仅用于番王起兵、坐帐。

三、乐队建制

乐队在舞台上的位置是文居左,武居右。

秦腔的乐队建制就是由上述的文、武两个场面组成。一般各五人,共十人左右。武场:

打板一人,操牙子、干鼓、暴鼓、堂鼓;

打梆子一人,兼及铰子、战鼓;

打大锣一人,兼及马锣、云锣、水水;

打手锣的、打钹的各一人,不兼。

文场:

板胡一人,兼唢呐或海笛;

二胡一人(或二人);

笛子一人;

三弦一人;

琵琶一人;

扬琴一人;

大提琴一人。

此外,有时还加进高胡、秦筝和别的一些西洋乐器。有条件的(主要是省、市剧团),还根据剧目情况需要将原有乐队扩大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民族管弦乐队或中西混合乐队。

秦腔音乐中的唱腔音乐、曲牌音乐与锣鼓打击音乐,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虽然各具系统,各具特点,但又都统一于剧情的发展与人物形象的塑造之中,共同实现其“言志”“写意”的艺术追求的。